词典

忘怀的意思

wàng huái

忘怀

拼音wàng huái

1.忘怀常用意思: 忘掉;不记在心里。

词性动词
近义词 忘记 , 忘却 , 遗忘 , 忘掉
反义词 挂念 , 惦记 , 思念 , 想念 , 怀念 , 记得 , 牢记 , 铭记 , 缅怀 , 记忆 , 切记

例句 1.我不能忘怀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
2.我们永远无法忘怀老师辛勤培育我们的恩情。

忘怀引证解释

1. 不介意;不放在心上。

1.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晋 《五柳先生传》 陶潜
2. 君看庄生达者,犹对山林皋壤,哀乐未忘怀。 宋 《水调歌头·题张晋英提举玉峰楼》词 辛弃疾
3. 英雄有恨余湖水,天地忘怀入酒杯。 元 《西山亭留题》诗 张昱
4. 白知时在迈过贞女坊,奔上马路时,是这样为他同姓的古女叹息,把自己的命运倒暂时的忘怀了。 《天魔舞》第二三章 李劼人

2. 忘记。

1. 我到忘怀了,还有一件事,昨日途中偶逢佛印禅师,他说云游去了。有书一纸,寄与老爷。 明 《金莲记·小星》 陈汝元
2. 你原来就是程一郎哥,我一时忘怀,多多有罪。 《说唐》第二四回
3. 他最不能忘怀的是: 那年五月初的一天上午,他把一船红军送过江来。 《悲欢·深深的怀念》 袁鹰
4. 〔萧颖士〕有时读书到忘怀之处,还认做杜亮在傍,抬头不见,便掩卷而泣。 《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

3. 无拘无束。

1. 浮游云释峤,燕坐柳生肘。忘怀紫翠间,相与到白首。 宋 《吴子野将出家赠以扇山枕屏》诗 苏轼
2. 小童二人频频斟酒,三个客人忘怀大釂。 《二刻拍案惊奇》卷八


相关词 难以忘怀 忘怀得失 未能忘怀

忘怀是什么意思

“忘怀”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忘记:这是“忘怀”的基本含义之一,指的是不再记得过去的事情或人。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来表达对往事的遗忘或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2. 不放在心上:这个词也可以表示对某件事情或某种得失的不在意,不介意。例如,晋代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忘怀得失”,表达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心态。

  3. 精神专注而遗忘一切:有时“忘怀”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精神高度集中时,会暂时忘记周围的一切,例如读书时全神贯注而忘其他事物。

  4. 无拘无束:在某些情况下,“忘怀”还可以表示一种超脱世、不被外界所束缚的状态,如宋代苏轼的诗句中所描述的“忘怀紫翠间,相与到白首”。

总结来说,“忘怀”既可以表示忘记某事,也可以表示不介意、精神专注而遗忘一切,或者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这些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下都有所体现并且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广泛的引用.

忘怀在古代文学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是什么?

在古代文学中,忘怀(或遗忘)这一题具有丰富的应用和表现形式。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应用:

在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同伴们在吃到当地人提供的莲花后,忘记了他们的家乡和职责,只有奥德修斯的积极行动才救他们免于遗忘的危险。这种遗忘不仅一种背叛过去的行为,有时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救赎。

拉丁文学中,“oblivio”一词涵盖了希腊语中由不同术语表达的概念,如λήθη(遗忘)、μετεωρία(分散、混乱)和ἀβλεψία(失明、无法认知)。它不仅指暂的思维模糊,还涉及自愿抹去不愉快的记忆和宽恕所发生的事情。

嵇康在其作品中引用了《庄子》中的典故:“得鱼而忘筌”,用来说明一种充满闲适之情的生活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这种典故展示了人们在达到某种境界时对工具或方法的遗忘,从而达到一种更高的精神状态。

在古希腊文学中,记忆和遗忘常常被用来表达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希望。例如,在荷马史诗中,缪斯女神的歌声能让人忘却痛苦和悲伤,忘记过去的不和烦恼。

古希腊和古罗马诗人喜欢写悼念诗,表达对逝者的哀思。这种形式的诗歌后来演变成一种名为“epigram”的文学体裁,通常用于墓碑上简短的文字铭文。尽管最是为特定对象而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epigram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流派,甚至可以用来表达不相关的主题或粗俗的内容。

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中,诗人通过描写梦和醉来表达对亡友的思念。例如,元稹的《年春遣怀八首其五》中,诗人因思念亡妻而哀愁难释,朋友的陪伴让他在醉酒时错问亡妻,这种下意识的真情流露让人更加感动。

忘怀与其他类似词汇(如忘记、遗弃)在含义上有何区别和联系?

“忘怀”与其他类似词汇(如忘记、遗弃)在含义上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首先,我们来看“忘记”这一概念。根据《Collocations: Dictionary and Thesaurus》的解释,“忘记”是指经历的事情不再留存在记忆中,或者应该做的或原来准备做的事情因为疏忽而没有做。这种遗忘可以是完全的、几乎的或不经意间的。

“遗弃”则通常指对某人或物的抛弃或放弃,带有情感上的冷漠和疏离感。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某种原因遗弃了他的朋友或财产。

相比之下,“忘怀”则具有更深层次的情感色彩。它通常用于书面语,强调对过去值得怀念的事物或人的难以忘怀。例如,“难以忘怀”、“不能忘怀”等表达都带有强烈的情感成分,表明这些记忆在心中占据重要位置,难以被轻易抹去。

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词汇虽然都涉及记忆的丧失或缺失,但们在具体使用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忘记”更多地关注记忆本身的状态,而“遗弃”则侧重于行为的结果和情感的影响。而“忘怀”则结合了记忆的丧失和情感的复杂性,强调了对过去事物的深刻怀念和情感投入。

此外,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罗蒂(Paul Ricoeur)认为,遗忘不仅仅是记忆的缺失,它还涉及到对过去的反思和历史的重新评价。遗忘可以是无意识的,也可以是有意识的选择,这种选择性遗忘可能会影响个人的身份同和社会记忆。

总结来说,“忘怀”、“忘记”和“遗弃”在含义上有明显区别和联系。“忘记”主要描述记忆的丧失,“遗弃”强调情感上的冷漠和行为的结果,“忘怀”则结合了记忆的丧失和深刻的情感怀念。

忘怀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有哪些变化?

在现代汉语中,“忘怀”一词的使用频率和语境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根据,我们可以看到“忘却”一词在古代文献中主要表示忘记或遗忘,如唐代居易诗中的“忘却花时尽日眠”。然而,在现代汉语中,“忘却”常被用来形容忘记或遗忘,如顾城的诗、宇多田光歌曲和苏琛演唱的歌曲中使用了这个词。

此外,进一步解释了“忘记”的含义和用法,指出其基含义是不记得过去的事或没有记住应该记住的事情。在历史文献中,“忘记”被用来描述对过去事件的遗忘,如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中提到的“岁月之久,皆忘记”。在现代汉语中,“忘记”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第六三回》中提到的“砚台下是什么?一定又是那位的样子,忘记了收的”。

也提到了“忘却”的多重含义与历史引用,指出它通常表示忘记或遗忘,与英语中的forget相似。历史上,许多文学作品中都使用了这个词,表达了忘记或遗忘的念。在现代汉语中,“忘却”可以指忘记、遗忘,也可以表示忘记或遗忘的状态。

忘怀在心理学中是如何被理解和解释的?

在心理学中,忘怀(或遗忘)被理解为记忆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信息的存储、编码和回忆。根据不同的理论,忘怀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记忆痕迹的逐渐退化、记忆之间的相互干扰、对存储记忆的访问失败以及压抑等。

弗洛伊德认为,遗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主要通过替代作用来运作。他将遗忘视为压抑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一人试图回忆起一个忘记的名字时,他们会使用新的材料来填补遗忘留下的空白。此外,心理学家还指出,即使在没有认知衰退的情况下,们也会忘记许多生活中的事件,尤其是那些来自早期童年的事件。

记忆与遗在人类认知和心理活动中的作用也被广泛探讨。记忆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世界,而遗忘则帮助我们区分重要信息和不重要信息,从而促进知识的获取和处理。此外,遗忘还可以成为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源,帮助人们应对当下的困境,促进个人成长和幸福感。

忘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哪些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中,忘怀常与精神和创造性生活相关联。例如,在国神话中,孟婆煮汤使灵魂忘记过去的生活,以便于重生。道家哲学也强调忘怀(忘),认为通过忘怀可以实现自我转变,与大道合一。

在印度佛教中,记忆被视为一种意识状态,包括感知、洞察力和觉知等因素。这种观念与西方的经典和现代记忆理论有所不同,后者更关注编码、回忆和识别等过程。

在西方社会,遗忘被视为一种适应性的过程,用于摆脱有害的痛苦记忆,也可能作为防御机制来处理创伤。此外,遗忘在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政治记忆的重构来形成集体身份。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萨巴尔人文化中,遗忘在死后仪式中有重要地位,通过集体忘记逝去的人及其债务,促进社会的建设性效果。澳大亚原住民和亚马逊Jivaro族也通过哀悼仪式和故意忘记来克服悲伤和自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