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缅怀的意思

miǎn huái

缅怀

拼音miǎn huái

1.缅怀常用意思: 追念;追想。

词性动词
近义词 怀念 , 纪念 , 记念 , 怀想 , 怀恋 , 追念 , 缅想
反义词 忘记 , 忘却 , 忘怀
例词缅怀先烈
例词缅怀往事

例句 1.同学们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以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2.我们站在纪念碑前,庄严肃穆地缅怀革命先烈。

缅怀引证解释

1. 遥想;追念。

1. 缅怀千载,托契孤游。 晋 《扇上画赞》 陶潜
2. 缅怀英概,申畀愍章。 宋 《四朝闻见录·岳侯追封》 叶绍翁
3. 缅怀古哲人,信与大运并。 明 《感秋》诗 林鸿
4. 追念亡友,缅怀先烈,将怎样的加倍努力,才能无负于党的期望,并无愧于心祝死者的安眠啊! 《回忆杜国庠同志的文学活动》 阿英


缅怀是什么意思

“缅怀”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iǎn huái,其核心含义是遥念、追思,表达对过去的人或事的深切怀念和敬意。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晋代陶潜的《扇上画赞》中,原句为“缅怀千载,托契孤游”,意为遥念、追思已逝之人。

在现代汉语中,“缅怀”常用于表达对逝去亲人、历史人物或革命先烈的怀念之情。例如,在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中,人们会通过献花、扫墓等方式来缅怀先祖和革命先烈。此外,缅怀也可以用于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如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以此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缅怀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表达,它还承载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生意义的感悟。通过缅怀,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惜当下的生活,并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这种情感体验强调了对逝去者的怀念,同时也包括对生命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

缅怀的近义词包括惦念、记挂、怀恋、想念、悼念、思念等,而其反义词则是忘记和忘却。在实际应用中,缅怀通常于各种纪念活动、悼念仪式或回顾过去的场合。例如,在烈士墓前默哀致敬,或者在纪念日举行仪式以表达对先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总之,“缅怀”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它提醒我们珍惜过去,展望未来,激发我们不断前进的力量。

缅怀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在不同文化中,缅怀逝去亲人的表达方式多样且富有特色。以下是一些主要文化的缅怀方式:

  1. 西方文化:在西方国家或地区,葬礼通常在教堂或殡仪馆举行,家人和朋友会聚集在一起分享逝者的故事和回忆有时会有宗教或非宗教仪式来纪念逝者的生命。

  2. 非文化:非洲的葬礼往往非常隆重,持续数天,涉及音乐、舞蹈和其他庆祝逝者生命的仪式。这种做法可能是人们应对悲痛的一种方式,他们选择通过庆祝生活来记亲人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3. 亚太地区(如中国和日本) :家庭可能定期举行仪式来纪念祖先,可有专门的节日或假日来纪念逝者。这些仪式可能每年举行一次,人们和家庭会花时间准备那些纪念和尊重逝者的日子。

  4. 墨西哥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死后日是一个节日,家庭聚集在一起纪念和尊重逝去的亲人。他们制作精美的祭坛,摆放照片、蜡烛和食物饮料供逝者灵魂回归人间。这种庆祝活动让人们专注于欢庆而非重温痛苦和失去。

  5. 原住民文化(如北美和澳大利亚) :葬礼可能包括精神仪式,如唱歌、舞蹈和讲故事。遗体能被埋葬在神圣或祖先之地,可能有持续的仪式和纪念逝者的活动。

  6. 中国传统文化:常见的祭祀先祖的习俗,通过祭拜来纪念逝者的生命和事业,传承家族精神。此外,还有献花、点烛、捐款支持慈善事业等多种表达缅怀悼念的方式。

  7. 个人表达方式:除了传统的仪式和习俗,现代人还通过建立数字化生命遗产平台、写信、回忆相处时光、重走逝者生前爱去的地方等方式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

缅怀对于个人心理健康有何影响?

缅怀活动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复杂且多面的。我们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积极影响

  1. 增强幸福感和自尊心:研究表明,沉浸于怀旧记忆可以改善幸福感和自尊心。怀旧情感能够缓解焦虑,产生满足感,并避免关于死亡的想法。怀旧还可以增加个体的联结感和对未来的希望。

  2. 促进自我成长:通过怀念,我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懂得需要更加珍惜眼前的和事。怀旧可以成为强大的社交纽带,增强社会能力,如开放性和支持他人的能力。

  3. 缓解孤独感:怀旧能够驱散孤独感,满足归属感需求,尤其是在面对孤独和其他社会威胁时。缅怀疗法也被用于缓解独居老人的孤独感。

  4. 应对压力和抑郁:怀旧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帮助人们应对抑郁、压力和悲伤。怀旧思维有助于塑造我们的身份,提高自尊心。

消极影响

  1. 情绪困扰:过度的怀念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并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躯体不适,影响日常生活。长期浸在过去的痛苦中可能会降低抗压能力。

  2. 回避现实:过度的怀念可能让个体无法正视亲人离世的现实,忽略当下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无法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3. 负面情绪:面对失去时许多人可能会感到悲伤、愤怒,甚至是内疚,这些情绪如果缺乏适当的心理支持,可能还会形成持续的负面情绪,影响日常生活。

平衡的重要性

为了最大化缅怀活动的积极影响并避免其消极后果,找到一个平衡点至关重要。合适的“缅怀”活动有助于增进患者的生活满足感,减少抑郁及改善生活质量。同时,需要谨慎对待沉浸过去的行为,以免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缅怀活动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一面,如增强幸福感、促进自我成长和社会联结,也包消极的一面,如情绪困扰和回避现实。

缅怀活动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

缅怀活动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美国内战时期,最初是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士兵。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后,许多社区开始举办纪念活动,以缅怀在战争中牺牲的士兵。最初被称为“Decoration Day”,这一节日在1971年成为官方联邦假日。

1868年,共和军大军的领导人约翰·A·洛根将军宣布将5月30日定为Decoration Day,以纪念战争中的逝者,并要求全以花卉装饰他们的墓地。首个大型纪念活动在阿灵顿国家公墓举行。尽管一些地方声称自己是Decoration Day的发地,但纽约州的沃尔特伍德市被正式宣布为Decoration Day的“诞生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念日的庆祝范逐渐扩大到所有美国战争中的逝者。1967年,国会通过法案宣布5月30日为全国假日,尽管仍常被称为Decoration Day。1968年,纪念日被调整为每年的5月最后一个星期一,与前一天和后一天组成三天的周末。

2000年,国会通过“全国缅怀时刻法案”,设立白宫缅怀委员会,鼓励全美人民在纪念日暂停一分钟默哀,以纪念和致敬为国家服务而牺牲的人们。这一传统反映了从第一人称见证者时代向后代见证者时代的转变,以及对战争历史、民族主义分析和国际关系的重新评估。

在现代社会中,缅怀如何被应用于教育和历史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缅怀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和历传承中,以增强公众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亨利·鲁索指出,记忆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和道德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特别是在纪念大杀和纳粹历史方面。这种记忆不仅限于欧洲,而是成为构建身份的核心要素。

在教育领域,记忆被视为情感、身份和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儿童训练记忆的背景下,记忆不仅是情感的滋养,也是过去美好回忆和人物的载体。此外,现代教育中记忆力的急剧下降被视为后文化现象的一个关键症状。

在纪念活动方面,世界各地的纪念活动数量增加,性质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负面纪念”,即对历史上的黑暗面提出的新方法。这些纪念活动不仅提升了公众的国家认同感,更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着英烈们的精神。

具体到学校教育,如华中路小学通过举办纪念九一八事变的主题教育活动,旨在增强师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类似的活动还包括在烈士纪念日中组织集体活动,鼓励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其中,提升公众的国家认同感。

此外,历史教育也被为是增强学生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并深刻领会“四个选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缅怀悼念的区别在哪里?

缅怀与悼念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含义和情感强度
  2. 缅怀:主要用于表达对已故之人的深深思念,强调情义之情,通常通过回忆和纪念活动来实现。缅怀的对象多为已故人物,情感色彩较为柔和,时间上更偏向于遥远。
  3. 悼念:涵盖了更泛的情感,不仅限于对逝去亲人的哀悼,也包括对其他重大事件的悲痛和哀悼。悼念的情感色彩强烈,侧重于近期逝者。

  4. 表达方式

  5. 缅怀:倾向于通过回忆和纪念活动,如撰写悼念文章、诗歌,回忆与死者的过往,在心中默默怀念等。
  6. 悼念:可能涉及沉默的哀悼、言辞的悲伤或行为的慷慨等多种形式,可以通过参加悼会、追思会等集体悼念活动来表达对死者的缅怀。

  7. 时间维度

  8. 缅怀:多用于对较远的过去已故人物的思念,情感色彩较为柔和。
  9. 悼念:侧重于近期逝者,情感色彩强烈。

  10. 对象侧重点

  11. 缅怀:主要针对已故之人,强调对逝去者的思念和哀痛。
  12. 悼念:重点在于对死者本身的怀念和纪念,通过各种方式回忆死者的生平、品德、贡献等,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缅怀是内心深处的行为,而悼念则是他人可见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