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我们远远就闻到一股浓郁的松木馨香。
例句
1.这座寺庙虽然隐于深山中,但一直经声不断,馨香扑鼻。
例句
1.墙边的桂花开了,微风轻拂,满院馨香。
1. 散播很远的香气。
引
1. 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
《国语·周语上》
2.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3. 少顷,拿了七钟细茶来,馨香可掬,每人面前一盏。
《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
4. 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冬夜杂咏·幽兰》
陈毅
2. 芳香馥郁貌。
引
1. 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
汉
《董娇娆》诗
宋子侯
2. 桃姿焜燿,兰行馨香。
唐
《郑氏封才人制》
元稹
3. 仙人餐沆瀣,肌体何馨香?
明
《长歌行》之二
陈子龙
4. 对于这些无情的自然,如阳光,如花卉,在她的病的静息中,也加倍的温煦馨香。
《南归》
冰心
3. 指用作祭品的黍稷。
引
1.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左传·僖公五年》
2. 德盛昭临,迎拜巽方。爰候发生,式荐馨香。
唐
《祀风师乐章·迎俎酌献》
包佶
3. 调太羹而注黄流兮,荐馨香而攸宜。
清
《木瘿瓢赋》
陈梦雷
4. 生为英雄死为神,千秋万岁受馨香。
《龙虎斗》第十场
4. 谓祷祝时心诚意切。
引
1. 馨香以感,夕旦望于月离。
唐
《得景为宰秋雩刺史责其非时辞云旱甚若不雩恐为灾判》
白居易
2. 依依天末,住去两点,惟有馨香祷之而已。
清
《致邹岳生书》之一
谭嗣同
5. 比喻风雅。
引
1. 教我各处找不着,原来却在围棋一处。看这光景,大约也是要借点馨香之意。
《镜花缘》第七四回
6. 比喻可流传后代的好名声。
引
1. 男儿抱热血,君子不偷生,光彩留今史,馨香贻后人。
清
《维新梦》
惜秋旅生
“馨香”是个汉语词汇,拼音为xīn xiāng,具有多种含义。首先,“馨香”常用来形容芳香馥郁的气味,如《国语·周语上》中提到的“其德足以昭其馨香,意指德行能够散发出远播的香气。此外,“馨香”也指用作祭品的黍稷,如《左传·僖公五年》中的“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表用美德作为祭品。
在古代文献中,“馨香”还被用来比喻风雅和可流传后代的好名声,如《镜花缘》第七四回中的“大约也是要借点馨香之意”,以及清惜秋旅生《维新梦》中的“男儿抱热血,君子不偷生,光彩留今史,馨香贻后人”。种用法反映了古人对美德和声誉的重视。
另外,“馨香”在某些情况下也指烧香的香味,如《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中的“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描述了香气弥漫的情景。在宗教仪式中,“馨香”常用于供奉神佛,象征着虔诚的祈祷和祝愿。
“馨香”不仅指具体的香气,还具有比喻意义,如德行的传播、美好的名声以及风雅的象征。这些多重含义使得“馨香”在中国文化和语言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文献中,“馨香”一词具有多种用例和含义。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宋代王安石在《上邵学士书》中写道:“譬之撷奇花之英,积而玩之,虽光华馨香,鲜缛可爱,求其根柢济用,则蔑如也。”
祭品的黍稷:
唐代包佶的《祀风师乐章·迎俎酌献》中也有类似的用法:“德盛昭临,迎拜巽方。爰候生,式荐馨香。”
祷祝时心诚意切:
清代谭嗣同在《致邹岳生书》之一中提到:“依依天末,住去两点,惟有馨香祷之而已。”
比喻风雅和可流传后代的好名声:
清代惜秋旅生在《维新梦》中写道:“男儿抱热血,君子不偷生,光彩留今史,馨香貽后人。”
其他用例:
馨香在不同朝代文化中被理解和使用的方式多样,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在古代文献中,“馨”字最指芳香远播,后引申为香味,蕴含美好和品德高尚之意。例如,《尚书·君陈》中提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调了德行的香气可以遍布天下,而不仅仅是五谷的香气。这种用法反映了古人崇尚礼仪和尊贵的精神追求。
在古代诗词中,“馨”字也常用于形容香气浓郁、传播广泛,如屈原的作品中用香花香草来比喻高洁的操守和美好的品德。此外古代祭祀时会用香料熏香,体现了“馨”字在世俗生活中的象征意义。例如,《红楼梦》中曹雪芹使用“薰炉”和“篆烟”描写香道,反映了中国人自汉代以来使用“薰炉”的传统。
在现代汉语中,“馨”字的含义进一步扩展,除了表示香气,还引申为美好的道德或声誉。例如,“馨香”一词形容香气浓郁,令人愉悦,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成语“明德惟馨”、“德馨所至”等也用于形容道德高尚。
在现代汉语中,“馨”的含义和用法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最初,“馨香”主要指芳香或香气,如《说文解字》中所述,馨香即为散布很远的香气。然而,在现代汉语中,“馨香”的应用已经扩展到多个领域。
“馨香”常用于比喻品德高尚、美好。例如,在文学作品中,“馨香”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如兰之馨,寓意着德才兼备、才能出众、受人称赞、美名远扬。此外,“馨香”也被用形容父母之爱,如“父母的爱,就像那百花酿成的蜜,馨香而甜蜜”。
“馨香”还被用于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例如,“一朵小花,虽不美丽,她是我的真诚的心意,她散发着温柔的馨香,是我对你的思念”。这种用法体现了“馨”在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
另外,“馨香”也出现在成语中,如“馨香祷祝”,原指迷信的人虔诚地神祈祷祝愿,后引申指真诚地期望。这表明“馨香”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不仅限于描述香气,还包括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情感内涵。
“馨香”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和用法已经从最初的芳香扩展到品德高尚、美好以及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
馨香在中国传统宗教仪式中扮演着多重重要角色。首先,馨香是沟通神灵与人间的重要工具,通过特定渠道与神灵交流,净化心灵,放松精神。馨香象征着信仰之力,对神灵而言至重要,关系到其灵验与否。传统迷信认为,香火越旺,神灵越灵验,香火是神灵安身立命的基础。此外,“香火”在民间还象征着子嗣传承,中国人深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担心断绝香火会导致孤魂野鬼的困扰。
馨香在祭祀文化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晚期,其历史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人们发现香的独特之美,将其用于焚烧祭祀,甚至用香木建造房屋供女性居住。到了汉代,佛教的融入将用香祭祀推向高潮,香的意义升华,成为佛教修行的法门。中国的祭祀用香从传统的馨香物变成了带有宗教性质的三支香,分别代表着戒、定、慧。香的气息对人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人们相信香的气息可以助人达到沉静、空净、灵动的境界。
馨香与德行、名声之间的比喻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种比喻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德行如馨香:在古代文献中,“馨香”常用来形容品德高尚的人或事物。例如,《尚书·君陈》中提到“至治馨香”,形容天下大治的香能感动神明,而粮食的馨香不足,明德才是真正的馨香。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也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句子,意为陋室虽陋,但因主人品德高尚而散发出馨香。
名声如馨香:馨香不仅象征着品德的高尚,还被用来比喻名声流芳百世。例如,《晋书》中有“化盛隆周,垂馨千祀”的记载,意为美好的道德或声誉可以流传千年。此外,“馨烈”、“馨德”等词语也常用来容流芳的事业和美德。
德艺双馨:在现代汉语中,“德艺双馨”一词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一般指从事艺术的人。这表明德行与名声在个人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
史与文学中的应用:在文学作品中,“芬芳”常被用来描绘自然界的美好景象,同时也用于形容历史人物的品德。例如,《圣经》中提到圣母的德行芬芳散满普世,世人被她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