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狷介的意思

juàn jiè

狷介

拼音juàn jiè

1.狷介常用意思: 性情耿直,不肯同流合污。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清高

例句 1.骆宾王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亦是著名的狷介之士。
2.他有狷介之气,绝对不会刻意讨好上司。

狷介引证解释

1. 孤高洁身。

1. 杜原款将死,使小臣圉告于申生,曰:“款也不才……不能深知君之心度,弃宠求广土而窜伏焉;小心狷介,不敢行也。” 《国语·晋语二》
2. 狷介之人,砭清激浊,不戒其道之隘狭,而以普为秽,益其拘;是故可与守节,难以通变。 三国 魏 《人物志·体别》 刘劭
3. 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 南朝 宋 《世说新语·言语》 刘义庆
4. 我受狷介性,立为顽拙身。 唐 《酬张十八访宿见赠》诗 白居易
5. 他是个极狷介的人,无故不肯吃人一杯水。 清 《怜香伴·毡集》 李渔
6. 修黎生三十年而死……时既艰危,性复狷介,世不彼爱,而彼亦不爱世,人不容彼,而彼亦不容人。 《坟·摩罗诗力说》 鲁迅

2. 拘泥;执着。

1. 呜呼!从孔氏则几于狷介而不通。 金 《论语辨惑二》 王若虚
2. 及再试不中,意殊不自得,又娶妇不谐,日致恶语,遂以狷介得疾。 金 《敏之兄墓铭》 元好问
3. 她说要离婚,是深思的结果,所以旧情也不能挽回她目前的狷介的意志。 《动摇》九 茅盾


相关词 狷介之士

狷介是什么意思

“狷”一词的含义主要指性情正直、孤高洁身,不肯同流合污。这一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并被用来形容那些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的人。

根据《国语·晋语二》的记载,“狷介”最早用于描述杜原款对申生的告诫,表达君子虽知应与君俱去,却因不愿背叛而坚守原则的精神。此外,刘劭在《人物志上·体别》中也提到,“狷介之人,砭清激浊”,意指这种人能够辨别是非,不随波逐流。

在现代汉语中,“狷介”常用于形容那些性格清高、耿直的人,近义词为“清高”。例如,茅盾在《动摇》中提到:“她说要离婚,是深思的结果,所以旧情也不能换回她目前的狷介的意志。”。这表明“狷介”不仅指性格上孤高和洁身自好,还可能带有拘泥于某些原则、难以通变的特点。

“狷介”一词在古代和现代都用来形容那些坚持原则、不随逐流的人,具有一定的褒义色彩。

“狷介”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是什么?

“狷介”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正直孤傲、洁身自好
  2. 在《晋书·向传》中,向秀评价巢、许两位为“狷介之士”,认为他们未达尧心,不足多慕。这表明“狷介”一词在古代被用来形容那些正直孤傲、洁身自好的人。
  3. 《国语·晋语二》中提到杜原款因不愿事君而出而感到羞耻,不敢行也,这也体现了“狷介”一词的含义。

  4. 拘泥、执着

  5. 金王若虚在《论语辨惑二》中提到从孔氏则几于狷介而通,说明“狷介”一词也可以用来形容拘泥、执着的人。

  6. 廉洁耿直

  7. 同样在《晋书·向秀传》中,向秀对巢、许两位的评价也强调了他们的廉洁耿直。
  8. 国语辞典中也指出,狷介”意为廉洁耿直,出自《晋书·卷四九·向秀传》,原文为“以为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

  9. 孤高洁身

  10. 在《晋书·杜原款传》和《三国志·魏书·刘卲传》中,“狷介”一词被用来形容人行事谨慎,不易变通,表现出一种孤高洁身的品质

  11. 近义词与相关词汇

  12. “狷介”一词的近义词有“清高”,并且在不同的文献中,如《从政录》和《人物志上·体别》中也有类似的用法,进一步说明了其含义。

“狷介”一词在古代文献中主要用来形那些正直孤傲、洁身自好、拘泥执着、廉洁耿直以及孤高洁身的人。

“狷介”与“清高”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狷介”与“清高”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联系

  1. 品德高尚:两者都强调了人物的品德高尚,不随波逐流,追求道德和思想上的高尚。如,陶渊明被描述为“清高、狷介的品格”,他以安贫乐道、廉退高洁的态度,对官场的黑暗进行了批判和抗争。
  2. 孤傲不群:两者都表现出人物的孤傲不群,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例如,骆宾王年轻时任侠豪纵,长而狷介耿直,以致孤傲不群。
  3. 近义词:在某些文献中,“狷介”和“清高”被视为近义词,都用来形容那些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人。

区别

  1. 行为表现
  2. 狷介:更多地强调孤僻高傲、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例如,孟浩然个性狷介时露狂放,虽有入仕梦却并非汲汲于富贵利禄之人。
  3. 清高:则更侧重于品德高尚、不同合污,不愿随大流,独善其身。例如,陶渊明以安贫乐道、廉退高洁的态度,对官场的黑暗进行了批判和抗争。

  4. 社会评价

  5. 狷介:有时可能被视为过于固执、不合群,难以适应社会环境。例如,骆宾王因狷介耿直而难以做官,终仕隐两难。
  6. 清高:虽然也有孤芳自赏的意味,但更多被看作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如教授、学者常被形容为“清高无比”。

  7. 心理状态

  8. 狷介: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孟浩然在保持个性高洁与求仕干之间犹疑徘徊。
  9. 清高: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如陶渊明坚守道德底线,拒绝物质诱惑,追求心灵的归宿。

结论

“狷介”与“清高”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两者都强调了人物的品德高尚和孤傲不群,但在具体的表现和评价上有所不同。“狷介”更侧重于孤僻高傲、洁身自好,“清高”则更侧重于品德高尚、不同流合污。

在现代汉语中,“狷介”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场景有哪些变化?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全面回答“狷介”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场景变化。然而,我们可以从我搜索到的资料中提取一些相关信息。

  1. 词义解释
  2. “狷介”一词的含义主要指性情正直,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这一含义在多个来源中得到了确认,如《晋书·向秀传》和《国语·晋语二》等文献中都有提及。

  3. 使用场景

  4. 在古代文献中,“狷介”常用于描述那些孤僻高傲、洁身自好的人。例如,《晋书·向秀传》中提到“巢许狷介之士”,意指巢、许二人是孤僻高傲、洁身自好的人。
  5. 在现代汉语中,“狷介”一词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主要出现在文学作品、古文翻译或学术研究中。它通常用于形容那些性格正直、不随波逐流的人。

  6. 现代汉语中的变化

  7. 现代汉语中,“狷介”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场景与古代相比有所减少。它再像古代那样频繁出现在日常语言中,而是更多地出现在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中。
  8. 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人们对于“狷”这一性格特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一些人可能认为这种性格特征过于孤僻和不合群,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欣赏其正直和独立的精神。

如何理解“狷介”一词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意义?

理解“狷”一词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意义,需要从其历史背景、性格特质以及现代应用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历史景来看,“狷介”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向秀传》中,意指孤僻高傲、洁身自好之人,与正人君子相近。这种性格特质在古代文人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和赞美,陶渊明、郑板桥等人的“狷介”精神,体现了谦逊守志、坚持道义的品质。刘劭在《人物志上·体别》中也提到,“狷介不屈”的含义是耿直而廉政之人,能够讥刺清流,荡击浊恶。

在性格特质方面,“狷介”者通常具备正直、清廉、特立独行的特性,能够在污浊的世界中保持清流。他们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在困境中也能保持君子风范,独善其身。然而,狷介者有时会显得“狂”,即特立独行,但这种“狂”并非狂妄自大,而是超然脱俗的品德境界。他们眼中容不得杂质,维护社正义,即使因此树敌众多,也无怨无悔。

在现代应用方面,狷介之士的价值观和意义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义。首先,狷介之士的正直和清廉品质在当今社会依然被视为宝贵的道德资源。在面对时弊时,狷介者积极进取,同时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非分明,这源于他们内心的学养、修养和品德。其次,狷介之士的独立思考和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具有重作用。正如文章所提到的,“狂狷”作为中庸之道的进守辩证,提倡在弘扬国学时,不应忽视对“狂狷”文人态度的传承和弘扬。

然而,狷介之士也有其局限性。他们往往不会妥协和退让,非常难以和他人合作。听不进别人意见,也不想了解别人想法,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困难。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狷介之士需要学会少一些对抗,多一些对话,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总之,“狷介”一词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意义在于其代表了一种正直、清廉、特立独行的高尚品质。这种品质不仅有助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形象的树立,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

“狷介”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何差异?

根据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