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大师的高见,不是我们这些凡夫所能理解的。
2.对于凡夫来说,这项研究看起来毫无意义。
例句
1.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代凡夫渴望修道成仙的心理。
1. 平庸之人。
引
1. 委天下之重于凡夫之手,托废立之命于奸臣之口。
三国 魏
《六代论》
曹
2. 而凡夫朝为蜩翼之善,夕望丘陵之益,犹立植黍稷坐索于丰收也。
晋
《抱朴子·广譬》
葛洪
2. 人世间的俗人。
引
1. 患乎凡夫,不能守真。
晋
《抱朴子·道意》
葛洪
2. 释迦犹自入涅盘,岂有凡夫得长在。
《敦煌曲子词·十二时·法体》
3. 久闻先生有黄白住世之术,不知仙教可使凡夫亦得闻乎?
元
《陈抟高卧》第二折
马致远
4. 此时众人聚观者极多,一个个肉眼凡夫,谁人肯信,都去撺掇那僧人。
《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
5. 他是个烦恼具足的凡夫,但归根是信托弥陀的。
《糸鱼川》
周作人
“凡夫”一词在佛教和汉语中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在佛教中,“凡夫”指的是那些未能证悟佛法、流转于六道轮中的普通众生。他们通常被烦恼所困扰,缺乏智慧,无法洞察生命的真相,容易被五欲(色、声、香、味、触)所迷惑,无法摆脱生死轮回。凡夫的特点包括无明、自我中心、追求善果而不修善因、害怕恶果而不畏恶因等。佛教认为,凡夫的根本题在于执着于“我执”,即对自我的错误认知,这是贪嗔痴烦恼的根源。
从佛教的角度来,凡夫与圣者相对,圣者已经证悟真理,超越了生死轮回。然而,凡夫并非完全无望,通过修行和觉悟,凡夫也可以逐步接近圣者的境界。
在汉语中,“凡夫”通常指普通的人或平庸的人,与名人、圣人等相对。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佛教经典中,用来描述普通众生,后来逐渐引申为普通人的意思。
“凡夫”在佛中特指未证悟佛法、被烦恼所困的普通众生,而在汉语中则泛指平凡、普通的人。
凡夫在佛教中的具体定义和分类如下:
在狭义上,凡夫特指尚未悟证佛道,未能了脱生死的人道凡夫。
分类式:
十八界:凡夫境界的存在还可以分为八项,佛教称之为“十八界”,分为三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修行阶段:
在大乘佛教中,外凡为初地以前的十信位,内凡为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
与圣者的对比:
凡夫的色身是五蕴假合所生,为因缘所生法,缘生性空,没有实体。
烦恼与解脱:
凡夫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其特征,修行人应去除这些四相,达到无余涅槃的境界,即佛性。
分别智:
凡夫在佛教中是指尚未悟证佛道、未能了脱生死的人道众生。他们通过修行可以逐步去除烦恼和垢,最终达到涅槃的境界。
根据提供的信息,法回答问题“凡夫如何通过修行和觉悟逐步接近圣者的境界”。虽然我搜索到的资料中提到了一些关于修行和觉悟的内容,但没有具体描述凡夫如何通过修行和觉悟逐步接近圣者的详细步骤或方法。
在佛教教义中,凡夫的无明、自我中心等特点被解释为导致轮回和痛苦的根本原因。无明(avidyā)是指对真实世界错误认知,它遮蔽了中道实相之理,使凡夫无法见到真相,从而产生背离真相的行为,这些行为会积累业力,推动凡夫在轮回中不断前行。无明的核心问题在对自我坚固的执著和错误的自我认知,即我执(ātman)和法执(dharma)。
破除无明的关键在于觉,即通过智慧(般若)打破无明,趋向解脱、涅槃和成佛。般若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或世智辩聪,而是指凡夫内心普遍具有的、可以打破无明、见到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的能力。通过修行,凡夫可以逐渐认识到真实世界的本质,从而实现解脱和成佛。
佛教强调,凡夫的痛苦根源在于无明,而无明的消除需要通过禅定、智慧的培养和对佛法的信仰。禅定被描述内照开解的大乘门,通过不忆一切法,行住坐卧皆可为禅定,从而达到知心是空,即见佛。此外,佛教还提倡放下自我、关注他人、慈悲为怀的重要性,认为是避免陷入痛苦深渊的关键。
在佛教经典中,凡夫与圣者之间的区别被详细描述为多个层面的差异,包括智慧、修行、行为和对世界的认知等方面。以下是对这些差异的详细阐述:
圣者:圣者则通过修行达到了无分别智,能够如实见到心自己,不再被分别心所束缚。他们能够看到事的真实本质,即一切法的自性实皆空无。圣者的智慧是无分别智,这种智慧不是不分别的智,也不是空无一切的智,而是能够如实认知事物的真相。
修行与证悟:
圣者:圣者已经断除了三结,达到了见道位,能够直接证悟空性。他们的心行处是真如,是圣者和佛陀才亲证的真正真实性。圣者的修行依赖于禅定与智慧的修习,最终获得漏尽通,这是六神通中唯一不共凡夫的神通,专属于圣者。
行为与态度:
圣者:圣者行为则是以智慧和慈悲为指导,他们不会被欲乐所染,不会被苦触所恼。他们对乐受和苦触的集、灭、味、患、离如实知,从而解脱痴使,不被贪、嗔、痴所系。圣者以众生利益为先,展现出大智慧和慈悲心。
对世界的认知:
圣者:圣者对世界的认知是基于对空性和缘起法的深刻理解。他们能够看到事物的真实本质,即一切法的自实皆空无,并且不增益不损减。
修行路径:
总之,凡夫与圣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智慧、修行、行为和对世界的认知等多个方面。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关于“凡夫”一词在汉语中的历史演变过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