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如果你不加强学习,那么就会成为一个故步自封的庸人。
2.他并非庸人,只是还缺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1. 平常的人。
引
1. 故今有于此,曰:“予汝天下而杀汝身。”庸人不为也。
《韩非子·内储说上》
2.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倒不如一个庸人,却有直行其是的。
《型世言》第三回
4. 宰相崔植、杜元颖皆庸人无远虑。
宋
《代李琮论京东盗贼状》
苏轼
5. 滚它的吧,市侩哲学,庸人习气,懦夫行径。
《秋歌》
郭小川
“庸人”一词在汉语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平庸见识浅陋、没有作为的人。这一概念最早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并被广泛引用和讨论。
根据孔子的描述,庸人是指那些口不能道善言、志向平平、不能选择贤人善士作为依靠、行动上不知所务、随波逐流而没有主见的人。他们往往在小事上明白,在大事上糊涂,缺乏远见和道德修养,只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上的满足。
在现代汉语中,“庸人”也常被用来形容那些碌碌无为、缺乏精神追求的人。他们对知识和审美乐趣不感兴趣只追求安逸和舒适的生活。此外,“庸人”还可以指那些平凡无奇、缺乏特点和优点的人。
“庸人”一词在不同的文献和语境中有着相似的贬义含义,主要用来形容那些平庸、无能为力、目光短浅的人。
《韩非子·内储说上》中“庸人”一词的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庸人”一词在《韩非子·内储说上》中的具体含义是指平常的人,特别是那些见识浅陋、没有作为的人。这一概念最早出自《韩非子·储说上》,并且在其他文献中也有提及,如曾国藩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韩非子·内储说上》,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故今有於此,曰:‘予汝天下而杀汝身。’庸人不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有人意放弃天下来换取自己的生命,庸人也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缺乏远见和勇气。这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了“庸人”一词所指的平凡人往往缺乏宏大的志向和行动力。
此外,“庸人”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用法,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平凡、普通的人,与天才或超人相对。这种用法反映了社会对普通人认知的局限性和偏见。
孔子对“人”的描述在古代文献中有着详细的表述,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宪问篇》中的记载,孔子认为庸人是那些心中没有谨慎行事善始善终的原则,口中说不出有道理的话,不选择贤人善士作为自己的依靠,不努力行事且不能自行决断的人。他们往往小事明白大事糊涂,不知自己在忙些什么;凡事随大流,不知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
此外,《孔子家语·五仪解》中也提到,庸人“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这段话强调了庸人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左右,无法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在《荀子·哀公篇》中,孔子进一步解释了庸人的特征:“所谓庸人,说话没有逻辑,心中有忧虑;不知道要跟随贤能善良的人,让他们为自己考虑;做事情不知道目标是什么,停下来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每天挑挑选选,却不知道真正宝贵的是什么;每天随波逐流,却不知道自己想要去向何方;每天被感官欲望所主宰,于是性情思想也逐渐腐坏”。
这些描述不仅揭示了庸人的具体表现,还反映了孔子对个人品德和社会阶层的深刻见解。孔子通过这些描述,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操守的重要性,指出庸人之所以成为庸人,是因为他们缺乏自我约束和道德追求。
孔子对庸人的描述在古代文献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个人品德和为规范的期望,还为后世提供了关于如何提升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平的宝贵指导。
现代汉语中“庸人”一词的演变过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字形演变、词义变化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从字形演变来看,“庸”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最初是对地位较低的劳动者的一种称呼,意为平庸、平常。在战国时期,“庸”字的含义发生变化,有时指雇佣劳动者,后演变为“佣”。此外,“庸”字还引申为使用、成效,指功劳、功绩,以及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难道”。
从词义变化来看,“庸”字在古代文献中有多重含义,包括使用、需要、酬功、受雇、更代、功勋、劳动力、工钱、常人、大钟、城垣、水沟等。在现代汉语中,“庸人”一词通常用来形容目光短浅、无所作为的人。例如,“庸人自扰”这个成语中的“庸人”就是指平庸的人,没有智慧的人。
社会文化背景也对“庸人”一词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寓言中宋国人常被嘲笑,是因为宋人是商朝人的后裔,从周人的宿敌变为附属国,因此宋人成为嘲笑的对象。同时,古代庸国也是一个附庸国,充满了屈辱辛酸,庸国人被迫充当奴隶和劳工,因此“庸”于是劳力、劳苦、愚蠢的同义词,后来演变成庸俗、平庸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庸人”一词的演变过程涉及字形演变、词义变化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不同文化或语言中,“庸人”这一概念确实有相似的表达或含义。例如,在英文中,“庸人”可以翻译为“mediocre person”或“mediocrity”,这些词汇在不同语境下被用来描述那些平庸、缺乏才华或智慧的人。此外,法语中的“homme médiocre”和德语中的“Durchschnittsmensch”也表达了类似的概念。
在中文中,“庸人”一词的含义较为广泛,通常指那些平庸、缺乏上进心或能力低下的人。例如,《史记》中提到的“庸人尚羞之”,以及成语“庸人自扰”,都强调了庸人在面对问题时的无能为力和自我困扰的特点。此外,成语“碌碌庸庸”也用来形容那些平庸而碌的人。
在现代汉语中,“庸人”还可以指那些安于现状、缺乏上进心的人或者那些不学无术、市侩的普通人。这些描述与英文中的“mediocre person”或“mediocrity”有着相似的含义。
在现代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中,“庸人”一词通常被理解为缺乏精神需求、智力平庸、思想狭隘的人。这些个体追求感官乐趣,认为这是生活的最高境界,目标是获取舒适和安逸。他们往往空虚麻木,缺乏生活重心,与动物相似,只有生理需求。
庸人倾向于与满足生理需求的人为伍,不寻求思想能力,甚至可能对思想产生反感或嫉妒。他们追求社会地位、财富、权力和影响力,认为这是唯一真实的好处。尽管如此,庸人对思想毫无兴趣,只能不断追求现实,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或充满危险。
此外,现代社会中的庸人也可能表现出奴性特征,维系旧制度的存在。他们可能因为自己在财富、地位、影响力和力方面优于他人而自鸣得意,或者追随那些在各方面都出众的人,以便让自己也能分享他们的辉煌。这种行为反映了他们对精神需求的缺失和对感官刺激的依赖。
在文学和哲学领域,庸人也被视为现代人的一种典型形象,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某些病态特征。例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提到,物质生活的沉溺会腐蚀一个社会的公共文化。现代人在论证自我合法性的时,又陷入无限循环的自我怀疑中。
总之,“庸人”一词在现代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中被用来描述那些缺乏精神需求、追求感官乐和物质满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