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布衣的意思

布衣

拼音bù yī

1.布衣常用意思: 布做成的普通衣服。

词性名词
近义词

例句 1.走在最后的两个穿布衣长衫的老人,是学校鼎鼎有名的教授。

2.布衣常用意思: 古代指平民百姓。

词性名词
近义词 平民 , 黎民 , 黔首
反义词 贵族 , 官绅
例词布衣之交

例句 1.唐代的隐士,其实是布衣入仕前的等待。

布衣引证解释

1. 布制的衣服。

1. 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2. 佐史以下,布衣冠帻。 《后汉书·礼仪志下》
3. 〔柳翠〕又制下布衣一袭,每逢月朔月望,卸下铅华,穿著布素,闭门念佛。 《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
4. 俗语亦云,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看云随笔·苋菜梗》 周作人

2. 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

1. 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 《荀子·大略》
2. 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汉 《盐铁论·散不足》 桓宽
3.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宋 《梦溪笔谈·技艺》 沈括
4. 多应是皂盖填门多显辈,因此上错认了风尘一布衣。 清 《玉搔头·缔盟》 李渔


相关词 布衣之交 布衣蔬食 布衣之怒 布衣黔首 布衣疏食 布衣韦带

布衣是什么意思

“布衣”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指代平民百姓和用布料制成的衣服。

  1. 基本含义
    “布衣”最初指的是用布料制成的衣服,尤其是麻布或葛布制成的衣物。在古代,由于棉花传入中国较晚,普通百姓主要穿麻布衣服,因此“布衣”逐渐成为平民百姓的代称。

  2. 象征意义
    在古代社会中,“布衣”不仅指衣服,还象征着平民的身份和贫穷的生活。例如,《苟子·大略》中提到:“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这表明在古代,布衣常用来形容地位低微、生活朴的人。

  3. 文化背景
    “布衣”一词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来容未做官的读书人或隐士。例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称“臣本布衣”,意指自己原本是平民百姓。此外,“布衣之交”则指平民之间的交往或显贵与无官职的人相交往。

  4. 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布衣”多用于形容普通百姓或普通人的身份,不再局限于具体的服饰。例如,成语“布衣蔬食”形容生活清苦,而“布衣精神”则指平民知识分子坚守的信念和美德。

“布衣”一词在古代主要指用麻布或葛布制成的衣服,后来逐渐演变为平民百姓的代称,并在文化中承载了象征贫穷、简朴和未仕士人的多重含义。在现代汉语中“布衣”多用来形容普通百姓或普通人的身份。

布衣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布衣”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和深远的文化内涵。首先,布衣最初指的是穿着粗麻布或棉布的平民百姓,这些衣物因其成本低廉、制作简便、舒适耐用而成为普通劳动者的日常穿着。由于麻布和棉布在古代是主要的衣料,而丝绸等贵重织物则多为贵族和官员所享用,因此布衣逐渐成为平民阶层的典型装扮。

随着时间的推移,“布衣”一词的含义发生了演变。在唐代以后,布衣不仅指穿着粗布的平民,还逐渐被用来指代未仕的士人,即那些虽出身低微但胸怀大志、渴望功名的读书人。这些未仕的士人虽然身处贫贱,却以通经籍、明道义而自高,形成了独特的“布衣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反映了士人虽身处困境,却依然关注社会、追求进步的价值观。

此外,“布衣”一词还蕴含了一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文化意蕴。许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和政治家,如诸葛亮、李白和徐霞客,都以布衣自居,展现了他们不畏权贵、自由旷达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不仅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还受到道家和墨家思想的熏陶,强调一诺千金、乐解危济困的价值观。

在社会交往方面,“布衣之交”指的是平民之间的交往和友谊,也指显贵与无官职的人相交往。这种交往方式强调平等和真诚,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理解的价值观。

总之,“布衣”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不仅是一种服饰的称谓,更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和文化精神的体现。

布衣文化在不同朝代有哪些变化和发展?

布衣文化在不同朝代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和发展,反映了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

  1. 秦汉时期
  2. 在秦汉之前,服饰已经形成了“深衣”(长衫形式)的汉服体系。汉代开始使用棉花作为服装材料,但并未普及,丝帛和麻布是当时的主要服装材料。布衣一词即由此而来,指的是平民百姓主要穿着的麻布衣物。

  3. 隋唐时期

  4. 隋唐时期,汉服在不脱离原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女子服饰中出现了许多鲜艳的花卉图案,艺术风格强烈,服装更为华丽。此外,唐代还出现了白纻舞衣,这种舞衣“质如轻云色如银”,色泽白润,质感柔软。

  5. 两宋时期

  6. 两宋时期崇尚简洁、清新和质朴的风格,麻布依旧是布衣的首选。南宋戴复古的《白苎歌》中描述了麻布的制作过程和质感。

  7. 元朝

  8. 元朝没有强制实行易服制度,民间仍以汉服为主,但蒙古服饰与汉服二者呈现影响的趋势。

  9. 明清时期

  10.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诏令天下“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旧”,恢复了汉服的传统,服饰款式更加多变。明清时期,丝、棉大行其道,麻布的势头才稍有减弱。

  11. 民国时期

  12. 民国时期,受国际潮流影响,西式服装流行,但近年来中国风成为时尚潮流,汉服重新走入寻常生活。

  13. 清朝

  14. 清朝初期,为了更好地统治中国,清朝逐步开始了汉化,接受了儒家那套制度,并转变了斩草除根的做法。然而,清朝的剃发易服政策对汉服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15. 现代

  16.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汉服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专家指出,穿汉服不仅仅是复古,更应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弘扬东方思想和美德,赋予汉服新内涵。

“布衣精神”是如何在现代被理解和应用的?

“布衣精神”在现代被理解和应用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传承与创新: 布衣精神作为古代平民知识分子坚守的一种信念,强调心怀天下、不畏势利、不弃尊严,这种精神在现代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应用。例如,布依族服饰的视觉元素被创新应用于现代丝巾设计中,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赋予了产品新的审美和情感价值。这种创新设计不仅促进了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新的灵感来源。

  2. 环保与健康的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棉麻布衣因其绿色天然、环保健康的特点,逐渐成人们放松休闲的生活态度,引领了一种全新的都市休闲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爱护,也反映了现代人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

  3. 禅意美学与心灵追求: 棉麻服饰的回归让禅意美学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棉麻布衣以其朴实淡雅的特质,象征着不卑不亢的从容和清净淳朴的追求。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望通过回归传统文化和自然来表达对自我心灵的追求,这种时尚生活态度逐渐成为最受消费者认同的趋势。

  4. 文学与艺术的达: 布衣精神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也有广泛的体现。例如,张曼菱在其作品《中国布衣中,通过追溯父亲的生命行迹,展现了布衣精神的流变与绝地,强调了特立独行、不畏权势、保持高贵尊严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继续被探讨和弘扬,为人们提供了关于如何守护内心、形塑精神向度的启示。

  5. 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 布衣精神还体现在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中。成语“布衣之交”指的是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和友谊,强调心灵相通、患难与共的真情实。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提醒人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真诚和谦逊的态度。

总之,“布衣精神”在现代被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多种多样,既体现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也体现在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禅意美学的心灵追求、文艺术的表达以及社会交往的人际关系中。

布衣与古代其他服饰(如丝绸、皮草)在社会阶层中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布衣与丝绸、皮草等其他服饰在社会阶层中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材质与制作工艺
  2. 布衣:主要由麻、葛、羊毛及棉花等自然纤维制成,质地较为粗犷,价格亲民,是广大民众的着装首选。布衣不仅指代衣物本身,还成为了平民阶层的象征,甚至延伸为未入仕途的学者的自我标识。
  3. 丝绸:绫罗绸缎等丝织品则主要由贵族和官员穿着,这些材质华美、价格昂贵,反映了其在社会中的高贵地位。丝绸的使用受严格的礼制限制,不同等级的人使用不同颜色的丝绸。

  4. 社会身份与地位

  5. 布衣:布衣不仅是平民百姓的主要穿着,还象征着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群。在古代文献中,“布衣”常与“贫贱”连用,表明其社会地低下。此外,布衣也特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以及未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人。
  6. 丝绸:穿着丝的人通常是贵族或官员,这些人群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丝绸的使用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享受,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7. 法律与文化规范

  8. 布衣:由于法律限制,普通百姓只能穿麻布等自然纤维制成的衣服,而能购买或穿着丝绸等贵重材料。这种法律上的限制进一步强化了布衣作为平民阶层象征的地位。
  9. 丝绸:丝绸的使用受到严格的礼制和法律规范,不同等级的人使用不同颜色和质地的丝绸,不得僭越。这种规范不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也反映了礼制文化的严格要求。

  10.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11. 布衣:布衣不仅是一种衣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平民百姓的朴素生活和淡泊名利的精神。在文学作品中,“布衣”常被用来形容平民百姓的俭朴生活和无富厚以相利的关系。
  12. 丝绸:丝绸则象征着华贵、尊荣和权力。在代社会,丝绸不仅是贵族和官员的标志,也是国家礼仪和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布衣与丝绸、皮草等其他服饰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有着明显的区别和紧密的联系。布衣作为平民百姓的主要穿着,象征着社会地位较低和朴素的生活方式;而丝绸则作为贵族和官员的标志,象征着高贵和权力。

在现代汉语中,“布衣”一词的使用频率和语境有哪些变化?

在现代汉语中,“布衣”一词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最初,“布衣”指的是用麻布制成的衣服,后来泛指平民百姓。在古代文献中,如《大戴礼记》、《后汉书》等,布衣常被用来形容平民百姓的身份。例如,《荀子》和《盐铁论》中也有提及。

在现代汉语中,“布衣”仍可指平民百姓,但其含义已经从最初的麻布衣服扩展到泛指平民身份。例如,文学作品中,如《出师表》和《梦溪笔谈》等,布衣常被用来形容平民百姓的身份。此外,“布衣”也用于描述穿着粗布或棉布衣服的情况。

“布衣”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尤其是在描述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时。例如,成“布衣芒屩”常用于形容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表达对平民百姓的尊重和关怀。此外,“布衣蔬食”也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生活清苦,穿着布衣,吃粗粮,俭朴的生活方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布衣”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古代汉语中,“布衣”的古义是平民,而在现代汉语中,“布衣”的意义是用布做的衣服。这种变化映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综上所述,“布衣”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主要用来形容普通民众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