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2.来这里的客人都不是等闲庶民,你要好好招待。
1. 众民;平民。
引
1.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诗·大雅·灵台》
2. 〔建武十一年八月〕诏曰:“敢灸灼奴婢,论如律,免所灸灼者为庶民。”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3. 臣乃下浊庶民,不识圣上,伏望天慈,俯赐怜悯!
《水浒传》第四二回
4. 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庶民的胜利》
李大钊
“庶民”一词在中文中通常指普通百姓或平民,是相对于贵族、官僚等特权阶层而言的。根据多方面的证据,“庶民”一词的含义和用法可以结如下:
基本含义:庶民指的是没有特殊地位、财产或政治权利的普通人,即社会中的大多数普通民众。例如,《诗·大雅·灵台》中提到“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这里的“庶民”就是指普通百姓。
历史背景:在古代文献中,“庶民”常用来指代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下层人民,与官方和非官方的“精英”相对立。例如,在周代,庶人是指无官爵的平民,他们耕种贵族的土地,并享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权利,但同时也承担相应的义务。
社会角色:庶民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参与农业生产,还可能通过军功升为贵族,或者因各种原因成为庶民。例如,战国时期,庶民因军功升为贵族的情况增多,贵族没落成为庶民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庶民”一词仍然被用来形容普通百姓,强调其普遍性和普通性。例如,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提到,“庶民的世界”意味着真正的去精英化,避免革命沦为少数群体的斗争工具,而应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而充分参与的基础之上。
法律和社会地位:在古代法律文献中,“庶人”一词有时也指代特定的社会身份,如罪人或奴婢身免后的身份。例如,在秦汉法律文献中,“庶人”可能指那些被赦免的罪人或奴婢。
“庶民一词在古代和现代都指代普通百姓或平民,强调其在社会中的普遍性和普通性。无论是在古代文献中还是在现代社会中,“庶民”都代表了那没有特殊地位或权力的普通人。
庶民在不同朝代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以下是根据我搜索到的资料对各个朝代庶民地位和权利变化的详细分析:
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庶人是社会中的一个主要阶层,主要从事农业劳,人数众多。他们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可以参与国家决策,并享有贵族给予的政治和军事权利,如参加国人大会和盟会,参与军事活动等。然而,庶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与贵族之间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
随着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贵族等级制逐渐解体,庶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些庶人因军功而上升为贵族,而一些贵族则因失势而沦为庶人。这一时期,庶人与贵族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庶人的社会地位有所升,但仍低于贵族。
秦朝的爵制身份体系进一步改变了庶人的社会位。商鞅变法后,庶人可以通过立军功获得爵位,从而提升其社会地位。然而,秦朝的法律对庶人也有一定歧视,例如“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庶人在法律上仍处于较低的地位,但通过军功可以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提升。
汉朝时期,庶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汉朝的法律相对宽容,庶人与贵族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汉朝的科举制度也为庶人提供了上升的机会,通过科举考试,庶人可以进入官僚体系,从而提升其社会地位。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大转折点,土地私有制和买卖盛行,标志着门阀士族制的崩溃。庶族地主崛起,成为地主阶级的主要力量。宋代政府通过均输法和科举制度适经济和政治需求,庶族地主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农民的地位也有所提高。
总体来看,庶民在不同朝代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经历了从较低到逐渐提升的过程。在西周春秋时期,庶人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战国时期,庶人通过军功可以提升为贵族;秦朝通过爵制身份体系进一步改变了庶人的社会地位;汉朝的法律和科举制度为庶人提供了更多的上升机会;宋代的土地私有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提升了庶族地主的地位。
庶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其中最显著的方式之一是通过军功。在先秦时期,特别是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行了军功爵制度,允许士兵通过战功获爵位、俸禄和家庭利益。这一制度虽然对平民而言并不容易获利,因为战争残酷且制度设计严密,但确实为平民提供了通过战争实现社会位提升的机会。
具体来说,商鞅变法取消了世袭制,改为根据战场上的军功进行封爵,爵位与血缘无关,为二十等,不存在世袭性。这意味着,只要平民在对外战争中勇敢拼杀,立下战功,便能按照等级获得相应的爵位,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例如,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敌人两个首级,家中坐牢的亲人就可以获得自由,做奴隶的家人也可以变为平民。
此外,军功还可以抵偿罪责,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立下军功,他家中的亲人就可以获得自由或变为平民。这种制度不仅打击了旧贵族不劳而获的特权,还给了很多平民一个翻身的机会。
除了军功之外,庶民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改自己的社会地位。例如,教育提升能力、创业成为企业家、参军入伍以及建立与拓展人脉关系等。这些方式然各有特点,但都能为普通人提供实现阶层跃迁的机会。
总之,庶民可以通过军功、教育、创业、参和人脉拓展等多种途径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在现代社会中,“庶民”的概念与古代有显著的异同。古代的“庶民”主要指普通劳动者,没有官爵,需要为贵族工作,当劳动力。在西周时期,“庶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指向农业生产者和手工作业者。然而,随着宗法制度的瓦解和战国时期变法运动,旧贵族地位下降,“庶人”地位逐渐下降,最终成为特指罪犯和奴婢的称谓。
在现代社会中,“庶民”更多地指普通的劳动者,一般的劳动人民。与古代相比,现代社会的“庶民”概念更加广泛,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社会阶层或身份。现代社会强调个人奋斗和自我提升,追求作为普通人的胜利。外,现代社会的“庶民”也包括那些没有房产、在大城市漂泊的人,他们可能被视为流民。
李大在《庶民的胜利》中提到的“庶民的世界”具体指的是一个由民主主义和劳工主义主导的世界,其中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体和推动者。这个世界的特征是去精英化,避免革命沦为少数群体的斗争工具,而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而充分的参与基础之上。
李大钊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不是由联合国的武力或特定国家的政府取得,而是世界人类新精神的胜利,是全世界庶民的胜利。他强调,民主主义战胜了专制主义,劳工主义战胜了资本主义,这是庶民的胜利。他呼吁人们适应这新潮流,不要逃避,要准备如何适应,不可抵抗。
李大钊进一步指,今后的世界将变成劳工的世界,人们应该利用这一潮流为使一切人成为工人创造机会,而不是成为强盗。他强调,只有通过工作,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在古代法律文献中,“庶人”一词的具体含义及其社会影响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对万荣先生<秦汉简牍所见“隐官”探析>一文的一点同看法》一文,庶人是一个群体概念,指的是三类人:以钱、爵、功赎免刑罚的人;主人去世后自动获得自由的奴婢以及主人主动给予其自由并免去其奴婢身份的人;遭受冤假错案被平反的人。这表明庶人在法律上具有特定的身份地,与普通自由民不同,通常指那些有不光彩的刑罚和低贱身份经历的人。
社会阶层的划分:
在周代,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或百姓,居住在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享有政治和军事权利,如参加国人大会、参与军事活动等。然而,庶人也承担着沉重的义务,如当兵作战需负担军事装备和缴纳军赋,青壮庶人还需承担劳役。
经济和社会地位:
庶人的存在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复杂结构。他们既是自由劳动者,也是被免除人身依附关系的奴隶,承担着耕种、服兵役等义务,同时享有政治军事权利。这种身份的多样性使得庶人在社会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法律地位的变化:
在秦汉时期,庶人的法律地位与常人、奴婢、刑徒相别,享有不同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例如,《二年律令》明确规定了庶人的权益,表明庶人之存在确然无疑。此外,庶人在犯罪处罚上也与常人不同,可按故罪即重罪懲处。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庶人”一词在古代法律文献中具有多重含义,既指无官爵的平民或百姓,也指那些有不光彩的刑罚和低贱身份经历的人。庶人在社会结构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既是自由劳动者,也是被免除人身依附关系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