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君王的意思

jūn wáng

君王

拼音jūn wáng

1.君王常用意思: 君主;帝王。

词性名词
近义词 君主 , 帝王 , 国王

例句 1.这是一位心怀天下的君王,自小便立志要有一番作为。
2.关心百姓的君王,总把民生的疾苦,当做自己的问题去设法解决。

君王引证解释

1. 古称天子或诸侯。

1. 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诗·小雅·斯干》
2. 君王亲发兮惮青兕。 《楚辞·招魂》
3.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唐 《长恨歌》 白居易
4. 升元、靖康,君王为之;将相大臣,范仲淹、辛弃疾为之。 清 《〈箧中词〉序》 谭献
5. 杭州将军安鲐雍正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奏报浙江大吏的情况,谓巡抚黄叔琳勤于事务,操守比其前任好。雍正帝认为他徇情蒙蔽君王。 《雍正帝》第二节 冯尔康

2. 诸王之尊称。

1. 君王迟京国,游子思乡邦。 南朝 宋 《还都口号》 鲍照
2. 君王挺逸趣,羽旆临崇基。 南朝 梁 《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之五 沈约


君王是什么意思

“君王”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指代天子或诸侯,是封建时代对统治者的尊称。这一称谓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斯干》中“室君王”的描述,其中“室家”特指一家之内。在古代文献中,如《楚辞·招魂》、唐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清谭献的《<中词>序》中,均使用了“君王”这一尊称。

在现代汉语中,“君王”的含义与古代基本一致,主要指代子或诸侯。其近义词包括“君主”和“帝王”。根据《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君王”拼音为jūn wáng,出现在这些词典中。

在儒家政治哲学中,“君王”不仅代表意,还被赋予了高尚的道德属性和政治理想。儒家认为,用仁义治理或统一天下、以道德手段使天下人都来归顺叫做“王”,依靠仁义道德形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叫做“王道”。荀子在《王制》中提到:“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这里的“君子”是天命秩序的维护者。

因此,“君王”不仅是一个政治上的称号,更是一种道德和政治理想的象征,代表着通过仁义和道德来治理国家的理想统治者。

君王在不同朝代的含义和地位有何变化?

君王在不同朝代的含义和地位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从古代的天子或诸侯到现代的君主制国家元首,其角色和权力范围不断演变。

在古代,君王通常指天子或诸侯。例如,《左传》和《史记》中多次提到君王作为天子或诸侯的称呼。在夏周三代,国君皆称王,如殷纣王、周武王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或割据一方的统治者也僭称王。这种称呼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结构和权力分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称为“皇帝”,“王”与“皇”开始有区别。汉代以后,“王”成为爵位的最高一等,多用于封授宗室,少数建有殊勋的功臣亦封。魏晋以后,权臣封王多为篡位前兆。隋唐以后,王爷权力进一步受限,仅保留食邑。

在明清两朝,王爷的地位和权力继续变化。明朝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朝代,其君王们各具特色,如洪武帝朱元璋的霸气、建文帝朱允炆的善良、永乐大帝朱棣的狠辣睿智以及崇祯帝朱由检的霸气绝命书。清朝晚期,王爷参与朝政,但总体上王爷的地位和权力呈现递减趋势。

现代,人们对君主制国家的元首都称国王,如英国国王、泰国国王。这种称呼反映了君主制国的元首地位和权力范围的变化。

总之,君王在不同朝代的含义和地位经历了从古代的天子或诸侯到现代的君主国家元首的演变。

儒家政治哲学中君王的道德属性和政治理想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儒家政治哲学中君王的道德属性和政治理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仁德治国: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以仁德治国,认为君主应具仁爱之心,关注民生,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孔子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式培养人民的德性,强调礼乐教化人心,使人民安居业,实现社会繁荣。孟子也强调君主应以仁爱和德行来统治国家或地区,行善政,关注民生,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2. 道德模范:在孔孟时代,“君子”可能更多地指代君王,君王被视为道德模范,具备高尚情操和极高道德准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君王。君王需要自强不息,自觉担当使命和责任,才能保一方平安。

  3. 君臣和谐:君臣之间的关系应平等,君主先有要求,臣子再做出回应。君主应尊重臣子,臣子应忠诚于君主,共同为家和人民服务。

  4. 君民关系:君主应以德服人,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或地,与民众保持良好的关系。君主应以仁爱之心待民,体恤百姓的疾苦,尊重人民的权利和福利。

  5. 贤才选拔:孔子重视贤才的作用,认为选举贤才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他提出国君应先“修己以安百姓”,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百姓办实事,使百姓安居乐业。

  6. 礼制维护:儒家强调礼制在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君主应通过礼制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教育公民,打击犯罪,创造良好人际关系。

  7. 中庸之道:君主在行动上应保持适度,避免极端,遵循“中庸之道”,在战争中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8. 道德智慧:君主应具备道德智慧,持续咨询顾问,做出正确决策。君主还应像父母一样,为国家带来荣誉和尊重。

君王与君主、帝王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频率和语有何区别?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全面回答君王与君主、帝王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的区别。以下是一些相关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并不足以全面回答问题:

  1. “君王”与“君主”
  2. 在古代汉语中,“君”和“王”是两个不同的称谓。通常,“君”用来尊称有地位和身份的男子,如君主、国君、君子等,强调学问和道。
  3. “王”则特指君主、帝王,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如夏王、商王、周王等。

  4. “帝王”

  5. 在现代语境中,将公司中的权威人物比作帝王,无人敢违抗其命令。

  6. “皇帝”

  7. “皇帝”一词在历史上广泛用于帝国主义国家君主,如神圣罗马帝国的卡尔一世、蒙古帝国的巴布尔、德国帝国的维利希姆一世等。
  8. 在现代社会中,皇帝”一词的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在描述实际拥有“皇帝”称号的人物时使用。

  9. “君主”

  10. 君主是王权或皇权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多与君主制、封建制度相联系。
  11. 君主可以指代拥有绝对权力的统治者,可以制定和执行法律、征税和指挥军队。

  12. 历史背景

  13. 在中国代,周朝君主称“王”,汉朝君主称“帝”,唐、宋君主称“宗”。
  14. 秦始皇首次使用“皇帝”称号,意拥有圣人性格的神,代表理想中的君主。

虽然有一些关“君王”、“君主”、“帝王”和“皇帝”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并不足以全面回答它们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的区别。

在现代汉语中,“君王”一的使用频率和语境有哪些变化?

在现代汉语中,“君王”一词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君王”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指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即天子或君主。例如,《左传》中提到的“大王”和“君王”。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使用“皇帝”作为君主的称号,而王”则逐渐演变为对贵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

在现代社会,封建君主制经被废除,取名的方式和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原本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君主权威的“王”字,逐渐失去了其封建时代的象征意义,成为普通的姓氏和名字之一。因此,在现代汉语中,“君王”一词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更多地出现在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和一特定的文化语境中。

此外,“君王”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语境也发生了变化。在古代,它主要用于描述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而在现代,它更多地被引申为对某些领导者的尊称或比喻。例如,在一文艺作品中,可能会用“君王”来形容具有领袖风范的人物,或者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如历史研究或文化讨论中,仍然会使用“君王”一词来描述古代的统治者。

荀子《王制》中提到的“君子”与君王的关系是什么?

荀子在《王制》中提到的“君子”与君王的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荀子认为君子是礼义的体现和管理者。他指出:“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在天地间的重要角色,是天的参赞和万物的总管。若无君子,天地将无法治理,礼义也将失去方向。这表明君子在社会治理中具有核心位,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礼义的重要力量。

其次,荀子强调君子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他认为君子通过学习、研究、积累和热爱礼义,成为治理天下的关键。荀子进一步指出:“故法而议,职而通,无隐谋,无遗善,而百事无过,非君子莫能”。这表明君子在处理政事时必须依靠礼义和法度,而君王则应依靠君子来治国。

此外,荀子还提到:“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这意味着即使有良好的法律制度,如果没有君子的治理,国家仍然会陷入混乱。因此,君子在治理国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荀子在《王制》中提到的“君子”与君王的关系可以总结为:君子是礼义的体现和管理者,是理国家的核心力量。君王应依靠君子来治国,通过礼义和法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