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审问的意思

shěn wèn

审问

拼音shěn wèn

1.审问常用意思: 审查讯问。

词性动词
近义词 讯问 , 审讯 , 鞠问 , 鞫问 , 鞫讯

例句 1.那名嫌犯在法官的审问下终于俯首认罪。
2.警察在审问犯人的时候总会旁敲侧击地问出事情的真相。

审问引证解释

1. 详细地问。谓在学问的探究上,深入追求。

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2. 方急迫了剧邑,乃不忘博学审问之功,他日闻其政,必异于今人也。 宋 《题朱晦庵帖》 叶
3. 每岁二月上丁,习舞释菜。是日,举学士之版,视其艺之上下,审问慎思,使知不足,教之导之,讲论以勖之。 清 《归田琐记·常成二公》 梁章钜
4. 而《孝经》《易》《书》《诗》……各有审问,不但笺杜诗而已也。 明 《杜诗举隅序》 宋濂

2. 详细询问。

1. 时净饭王闻此语已,即大欢喜,踊跃遍身,不能自胜,即更重审问于太子,作如是言:“善哉太子,汝实能角诸技艺不?” 《佛本行经集·
2. 凡得一职,必先审问其同僚者何如人。 金 《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 王若虚
3. 元来我嫂嫂门前等,他是个妇人家,无烛从来不夜行,我出门去审问个分明。 元 《杀狗劝夫》第三折
4. 愚意只取黄册图眼,将该图里老亲自审问……惟无田产无职业及老幼残疾者,乃为真贫,所宜赈济。 明 《戒庵老人漫笔·论赈济遏籴》 李诩

3. 审讯。

1. 会栎阳人李奉节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交通朝贵,有朋党之事,诏敬宗推问……翌日,又令审问。 唐 《大唐新语·酷忍》 刘肃
2. 当时执政,若且令边臣审问鬼章等,以阿里骨当立不立。 宋 《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 苏轼
3. 和复审问,乃谓曰:“汝固非劫江贼,然何得隐讳东邻赎契钱八百千。” 元 《隐居通议·杂录》 刘
4. 过了一夜,县官即传齐审问。 《娱目醒心编》卷八第二回
5. 我在神田区警察署受到审问的时候,有人问我怎样在普江认识他。 《关于〈神·鬼·人〉》 巴金

4. 确实的消息。

1. 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后得审问,果如所言。 《三国志·蜀志·黄权传》
2. 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 《晋书·宣帝纪》
3. 初,高祖闻青泥败,未得义真审问,有前至者访之,并云暗夜奔败,无以知存亡。 《宋书·庐陵王义真传》


相关词 博学审问

审问是什么意思

“审问”一词在中文中有多种含义,主要涉及详细询问、深入探究和法律程序中的审讯。以下是关于“审问”的详细解释:

  1. 详细询:在学问探究中,“审问”意味着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质疑和探究,直到完全理解为止。这种用法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行之。”。

  2. 法律程序中的审讯:在法律和调查场景中,“审问”通常指警方或法官对嫌疑人或被告进行的详细询问,以获取案件事实和证据。这种审问可能涉及多种技巧,包括心理战术和强制手段,目的是确保公正司法。

  3. 历史和文学中的应用: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审问”被用来描述对案件当事人的详细查问,以对同僚的详细询问。例如,在宋代叶适的《题朱晦庵帖》和清代梁章钜的《归田琐记·常成二公》中都有提到。

  4. 近义词和同义词:审问的近义词包括讯问、过堂、鞫讯、鞫问等。些词汇在法律和调查语境中具有相似的含义。

  5. 心理学和战术应用:在现代审问实践中,审问被视为一种复杂的心调查行动,需要考虑被审问者的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审问者需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以获取最完整和客观的信息。

“审问”不仅是一种详细的询问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和学术手段,用于获取信息、查明真相和促进知识的深入探究。

审问在不同文化中的历史演变是如何的?

审问在不同文化中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复杂且多样的过程,涉及多种司法体系和方法。以下是对审问在不同文化中历史演变的详细分析:

罗马帝国时期

审问式讼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这种诉讼方式在中世纪后期欧洲大陆国家的君主专制时期和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社会中盛行。其主要特点包括审判官集侦查、控诉、审判职于一身,主动追究犯罪;司法机关负责调查事实,侦查和审判秘密进行;被害人仅作为告发人,被告人无诉讼权利,仅受审问;被告人口供为最佳证据,刑讯逼供合法化、制度化。

中世纪欧洲

在中世纪晚期,欧洲的世俗法院开始摒弃对抗式诉讼,走向职权主义。这种转变始于13世纪末,并在16世纪及17世纪达到巅峰。例如,1670年法国颁布的《刑事法令》将刑事诉讼程序分为六个阶段:提起公诉、预先审查、最终审查、中间判决、最终判决和上诉。此外,审问式程序和酷刑作为调查工具的广泛使用,源自哈布斯堡卡罗琳王朝,并对莫斯科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的讯问方法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并在汉代、唐宋时期得到发展。讯问手段包括笔录、生物学检测(如足论、灰屑论、屈折论)、狱中押运和物理性审讯。这些方法广泛且有效,受到法律保护,不得滥用或侵犯人权。

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

在16世纪和17世纪的德国宗教改革时期,巫术审判引起了公众和社会文化历史学家的持续关注。巫术审判过程中,人们被审问,同伙被寻找,证词被接受,其他嫌疑人也被提及。随着巫术活动被揭露为广泛的阴谋,整个社区陷入了道德恐慌。

现代审问制度

现代审问制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显著。例如,在法国,现代审问式体系中,审查法官(examing judge)负责调查严重或复杂案件,他们独立于行政机构,与公共检察官办公室分开。在英美法系国家或地区,讯问开始由警察在审讯室进行为主,而在现代法治国家或地区,侦查阶段讯问嫌疑人总体上由警察、检察官、大陪审团或预审法官主持。

总结

审问在不同文化中的历史演变反映了不同司法体系的发展和变化。从罗马帝时期的纠问式诉讼到中世纪欧洲的职权主义,再到中国古代的多种讯问手段,以及现代各国的审问制度,审问方法和程序不断演变,以适应不同的社会和法律需求。

法律程序中审问技巧和心理学方法有哪些具体应用?

在法律程序中,审问技巧和心理学方法的应用非常广泛且复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

  1. 心理攻防战
  2. 审讯过程中,审讯需要理解嫌疑人的自我保护心理机制,并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心理诱导,使嫌疑人自愿交代犯罪事实。例如,通过观察嫌疑人的表情、喷烟和问等手段,成功突破嫌疑人的心理防线,促使他承认犯罪事实。

  3. 平等对话与法律知识利用

  4. 在侦办涉黑案件时,通过与嫌疑人进行平等对话,利用对方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对政治的恐惧,最终迫使嫌疑人承认犯罪行为。

  5. 审讯语言的选择

  6. 审讯语言应具有三大基本特征:信息基础、认知条件下的语用行为技、心理限制的语用行为。审讯人员应避免使用负面词汇,采用关怀性语言以消除对抗情绪。

  7. 开放式问题与积极倾听

  8. 在法律审问中,执法官员和律师常用的技术之一是开放式问题,这涉及提出需要更多细节问题,通常能促使被审问者提供更多信息。积极倾听也是常用技术,涉及密切关注被审问者的发言,并利用他们的回答引导进一步的提问。

  9. 使用证据

  10. 使用证据是法律审问中常见的技术。这可能涉及向被审问者展示与他们说法相矛盾的物理证据或文件,或使用其他形式的证据,如证人陈述或视频录像,来挑战他们对事件的版本。

  11. 心障碍与讯问策略

  12. 审讯中犯罪嫌疑人可能面临的心理障碍包括畏罪心理和侥幸心理。畏罪心理源于对罪行揭露和法律制裁的恐惧,表现为逃避处罚的欲望、记忆和思维障碍,以及寻求出路的心理动力。侥幸心理则基于过去经验的影响和对侦查人员掌握证据情况的判断,表现为试探摸底、辩解否认、避重就轻或主动反击等行为。针对不同心理障碍的犯罪嫌疑人,应采取相应的讯问策略,如打结合的策略,以减轻压力、消除顾虑,促使其产生供述动机。

  13. 认知访谈

  14. 认知访谈通过心理技术增强证人和受害者的记忆回忆,采用重构事件背景、调整叙述顺序等策略,确保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提升信息质量,支持案件侦破和公正审判。

  15. 非对抗性理念与人性化方式

  16. 和平模式在英国以非对抗性理念和性化方式受到瞩目,通过构建轻松和谐的交流环境,让受访者自由表达,收集精准信息。这种方法在科林·斯塔格案中重新审视,查明真正凶手,为斯塔格洗清罪名。

  17. 动能面试技巧

  18. 动能面试技巧聚焦于洞察嫌疑人肢体语言,捕捉语陈述与身体语言间的微妙差异,揭示真相关键线索。这种方法在拉塞尔·威廉姆斯案中有效揭示了欺骗行为。

  19. 强化审讯技术

  20. 强化审讯技术在9/11事件后被争议性使用,包括水刑、剥夺睡眠等,被批评为酷刑,起广泛关注和争议。尽管这些技术可能有效,但其伦理影响和有效性受到激烈争论。

综上所述,审问技巧和心理学方法在法律程序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且复杂,涵盖了从心理攻防战到具体审讯语言的选择、从开放式问题到使用证据、从认知访谈到动能面试技巧等多个方面。

在现代司法实践中,如何平衡审问的效率与被审问者的权利保护?

在现代司法实践中,平衡审问的效率与被审问者的权利保护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关键措施和建议:

  1. 确立沉默权和律师在场制度
  2. 沉默权: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权是防范刑逼供的有效手段。这不仅有助于保护被审问者的合法权益,还能遏制非法审讯手段的使用。
  3. 律师在场制度:建立讯问律师在场制度,确保在审讯过程中有法律专业人士在场,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和援助。这有助于防审讯中的不当行为,并保障被审问者的权利。

  4. 完善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

  5. 将适用范围扩展到全部刑事案件,确保全程无缝对接的录音录像制度,并要求侦查机关将全部录音录像移送检察机关、法院。这有助于法院准确判断侦查人是否采用了非法审讯手段。

  6. 规范侦查讯问程序

  7. 《刑事诉讼法》第91至98条对侦查讯问的诉讼程序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如侦查人员的法定人数、讯问的场所、手续、拘传的时间限制等。这些规定说明我国在侦讯问程序设计上应该是兼顾了效率和公平。
  8. 进一步落实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权利,规范侦查机关的讯问权,实现侦讯问程序正当、人权司法保障与审判中心主义的有机对接。

  9. 法官的控制与裁量权

  10. 法官在庭审中应合理控制交叉询问的节奏和时间,以尽快揭示真相为目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时间。
  11. 法官应当依照既定规则进行判断,不得随意干预和控制交叉询问的过程,以实现程序公正和诉讼民主。

  12. 国际经验借鉴

  13. 美国的Miranda警告制度明确规定了在审讯之前,警察必须明确告诉被讯问者有权保持沉默、如果选择回答则所说的一切都可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有权在审讯时要求律师在场。这种制度有助于保护被审问者的权利。
  14. 印度法律体系中也强调律师在审讯中的权利,确保其在审讯过程中能够提供法律援助,从而更好地维护司法公正和个人权利。

审问与其他询问方式(如访谈、调查)有何本质区别和应用场景?

审问(interrogation)与他询问方式(如访谈、调查)在本质上有显著区别,并且在应用场景中也有所不同。

审问的本质区别

  1. 目的
  2. 审问:主要目的是从嫌疑人或嫌疑人中获取信息,通常是为了揭露犯罪事实或确认嫌疑人的罪行。审问往往涉及直接对抗和压力,以迫使嫌疑人提供供词或承认罪行。
  3. 访谈:旨在收集信息和评估证人或嫌疑人的可信度,通常在非威胁的环境中进行,保持非指控性。
  4. 调查:是一种系统和详细的审查过程,旨在露事实,通常用于解决一个问题或发现真相。

  5. 方法

  6. 审问:通常采用直接对抗、支配、转移注意力等技巧,目标是迫使嫌疑人说出实情。
  7. 访谈:通过开放式问题让证人我搜索到的资料,保持非指责性,避免使嫌疑人感到压力。
  8. 调查:包括收集证据、识别线和嫌疑人等过程,可能涉及多种方法和工具。

  9. 法律和伦理考虑

  10. 审问:受到严格的律监管,以保护嫌疑人的权利,如沉默权、法律代表权和免受自证其罪的保护。
  11. 访谈:通常不受同样法律限制,但仍然需要遵守伦理原则,如尊重隐私、获得知情同意和确保保密性。
  12. 调查:同样需要遵守法律和伦理规范,确保收集的证据在法庭上具有可接受性。

应用场景

  1. 审问
  2. 刑事调查:执法机构在调查犯罪时,对嫌疑人进行审问以获取供词或确认罪行。
  3. 安全调查:情报机构在调查安全威胁时,对相关人员进行审问以获取关键信息。

  4. 访谈

  5. 新闻采访:记者通过访谈获取公众人物或事件当事人的信息,形成新闻报道。
  6. 人力资源:在招聘过程中,面试官通过访谈评估应聘者的技能和经验
  7. 研究调查:研究人员通过访谈收集数据,以支持其研究假设或理解现象。

  8. 调查

  9. 企业内部调查:组织在发现内部问题(如欺诈、骚扰或合规违规)时,进行系统性的调查。
  10. 科学调:研究人员通过结构化研究探索假设或理解现象。
  11. 法律调查:在法律案件中,师或检察官进行调查以收集证据和支持诉讼。

总结

审问、访谈和调查虽然都是获取信息的方法,但它们在目的、方法和应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审问主要用于从嫌疑人中获取供词或确认罪行,访谈则用于收集信息并评估可信度,而调查则是一种系统性的审查过程,旨在揭露事实。

审问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对知识探究的影响是什么?

审问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对知识探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进思考和理解: 审问是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思考,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例如,《礼记》中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了审问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审问,研究者能够清除理解中的模糊之处,建立清晰、扎实的知识体系。

  2. 推动知识的拓展和创新: 提出问题不仅有助于对经典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反思和拓展新知,填补知识空白。安若鹏教授也指出,带着问题学习,把课和书本学活、学以致用,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方法。通过反问法,不断质疑“定论”,可以推动新的理论思维和方法的开拓。

  3. 提升批判性思维: 审问要求学习者以批判的态度对待所学知识,不能一知半解、盲目接受。这种批判性的怀疑有助于对经典文本及作者的本意有进一步的理解,并为新的理论思维开拓新方法、新路径。提问能力是所有良好教学的基础,同样重要的是教师的提问技巧。

  4. 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 在科研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把科研做到高端水平的重要手段。学术三问(研究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帮助研究者明确究的对象、范围和核心问题,确保研究有明确的方向、实际的价值和科学的方法。

  5. 促进师生互动和学习效果: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习,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我认知。提问率与学习事实有关,教师需要有策略地规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