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嘴脸的意思

zuǐ liǎn

嘴脸

拼音zuǐ liǎn

1.嘴脸常用意思: 面容;借指人的神情、脸色(含贬义)。

词性名词
近义词 容貌 , 相貌 , 面容 , 面貌 , 面目 , 面孔 , 面庞 , 脸孔 , 脸面
例词丑恶嘴脸

例句 1.他那假仁假义的嘴脸,让大家很是厌烦。
2.他那副谄媚奉承的嘴脸,真令人受不了。

嘴脸引证解释

1. 脸;脸庞。

1. 大大一个面庞,大半被长须遮了,可煞作怪,没有须的所在,又多有毛长寸许,剩却眼睛外,把一个嘴脸遮得缝地也无了。 《初刻拍案惊奇》卷八
2. 若单为省办嫁妆,又不足为奇,叫我临期抬回,那新人死掩紧面孔,只是啼哭,做过了亲,明日方见嘴脸,却是一个奇丑妇人。 《快心编三集》第五回
3. 而且手足嘴脸,就使受伤,好起来时,还是真皮真肉。 《祝土匪》 林语堂

2. 容貌;模样。

1. 我这爨体,不查梨,格样,全学贾校尉。趋抢嘴脸天生会,偏宜抹土搽灰。 宋 《错立身》戏文第十二出
2. 那驿丞看见嘴脸丑陋,暗自心惊,不知是人是鬼。 《西游记》第九三回
3. 那月香好副嘴脸,年已长成。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4. 摆出做生意人的正经嘴脸,把货拿到灯光灿烂的街上,去找主顾。 《人生哲学的一课》 艾芜

3. 丑恶的面目;猥琐的模样。

1. 拿来!你那嘴脸是掌财的? 元 《东堂老》第一折 秦简夫
2. 刘氏一旁接口道:“你老虽说的好,你我这样嘴脸,怎么好到他门上去?” 《红楼梦》第六回
3. 这真是“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寥寥几笔,就画出了这位文学家的嘴脸。 《伪自由书·后记》 鲁迅

4. 犹言面子;脸面。

1. 小孩儿有甚嘴脸来见姑娘! 元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 王实甫
2. 我当初出长安别亲眷之日,送什么《感怀诗》,分明与他告绝了,如今还有甚嘴脸好去干求他? 《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

5. 脸色。指脸上的表情或对人的态度。

1. 心肠内狠做作,嘴脸上乔张致。 明 《沉醉东风》曲 刘效祖
2. 那焦氏因用了许多银子,不能够中选,心中懊悔气恼。原翻过向日嘴脸,好衣服也剥去了。 《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
3. 但是他自从到省以来,署院一直没有给他好嘴脸,差使更不消说得。 《官场现形记》第二一回
4. 对于姨太太的假意周旋,她早就不高兴,但如果她又看见了那女仆退出房外时的一副不尴不尬的嘴脸,她一定还要大大地生气。 《昙》 茅盾


嘴脸是什么意思

“嘴脸”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其主要指人的面貌、面目或外貌特征。例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嘴脸”常用来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如《西游记》中驿丞对丑陋面容的惊讶。此外,“嘴脸”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态度和表情,比如在《官场现形记》中描述某人没有得到好脸色。

“嘴脸”还可以指一个人的虚伪面目或真实情感的表现,尤其是在形容某人表现出虚伪、做作的态度时,例如在某些成语中使用“嘴脸”来表示一个人的真实意图或性格。在现代汉语中,“嘴脸”有时也带有贬义色彩,用来形容丑恶的面目或猥琐的模样。

另外,“嘴脸”在一些文学作品还中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如在《时间悄悄的嘴脸》这部长篇小说中,“嘴脸”被赋予多重所指含义,如“走狗”“朋友”“帮闲者”等。

“嘴脸”是一个多义词,涵盖了从外貌到内心态度的广泛范围,是汉语中一个非常灵活和多义的词汇。

“嘴脸”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使用例子是什么?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嘴脸”一词的使用例包括:

  1. 在《初刻拍案惊奇》和《西游记》中,“嘴脸”被用来描述人物的面貌或表情。
  2. 在《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和《红楼梦》中,“嘴脸”被用来形容人的丑恶面貌。
  3. 在《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一文中,对苏秦父母妻嫂势利嘴脸进行了细腻描绘。

“嘴脸”如何在现代汉语中表达虚伪或做作的态度?

在现代汉语中,“嘴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虚伪或做作的态度。这种用法通常带有贬义色彩,表示某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或者故意装出某种姿态以博取他人好感或掩盖其真实意图。

例如,在蔡康永的公众形象分析中,有评论指出他在节目中的某些行为显得矫情做作,刻意模仿口音并做出夸张的表情,这些行为认为是“嘴脸”的体现。此外,叶珂在道歉时被批评为伪善做作,网友直言其道歉只是表面文章,没有真正反省内心。类似地,在综艺节目评论中,导演和演员被指责虚假做作,只夸不骂,最终选角时却自打脸。

这些例子表明,“嘴脸”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广泛用于描述那些表面上表现得体但内心虚伪、做作的人。

在哪些成语中使用了“嘴脸”来描述人的性格或意图?

在中文成语中,使用“嘴脸”来描述人的性格或意图的成语有以下几个:

  1. 笑里藏刀:形容表面和善,内心却怀有恶意的人。
  2. 卑鄙无耻:形容人品行低下,没有羞耻心。
  3. 奴颜婢膝:形容低声下气地讨好别人。
  4. 溜须拍马:比喻讨好奉承。
  5. 阿谀逢迎:指谄媚拍马投合对方的心意。
  6. 表里不一:指表面和内在不一样。
  7. 其貌不扬:指外貌不漂亮。
  8. 笑中有刀:形容内心毒阴险辣。
  9. 狼心狗肺:比喻心肠如狼和狗,形容极其凶残的人。
  10. 不堪入目:形容形象或文字粗俗。
  11. 贼眉鼠眼: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12. 贪生怕死:形容为了活命而失去正义的原则。
  13. 笨嘴拙舌:指口才不好。
  14. 贫嘴薄舌:形容爱说话且言语尖酸刻薄。
  15. 不以为耻:指不知羞耻。

《时间悄悄的嘴脸》这部长篇小说中,“嘴脸”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在阿拉提·阿斯木的长篇小说《时间悄悄的嘴脸》中,“嘴脸”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首先,“嘴脸”一词在小说中象征着人的声誉与事物易变的外表。这种象征不仅揭示了人物表面行为的变化,还反映了他们内心的虚伪和口是心非。

此外,小说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时间赋予了“嘴脸”,使其成为故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时间被描绘成一个狡猾的小人,随意玩弄它统治之下的事物,使他们堕落、出丑。这表明时间的流逝不仅改变了人的行为和面貌(如艾麻利的换脸手术),也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嘴脸”还体现了金钱和时间的本质。艾莎麻利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逐渐看清了金钱和时间的真实面目,并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因此,“嘴脸”不仅是对人物表面行为的描述,更是对金钱和时间本质的批判和反思。

“嘴脸”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嘴脸”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从其词义和语素组合关系来探讨。根据,我们可以看到“嘴脸”作为一个复合词,其词义与语素义有直接联系,指的是面貌或表情,且多含贬义。这表明“嘴脸”一词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情感色彩,常用于描述人的外貌或表情,尤其是带有负面评价的场合。

进一步地,供了关于“嘴”字演变的信息。最初,“嘴”字专指鸟类的嘴,后来逐渐扩展到指称动物和人的嘴。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语言的自然发展和词汇的适应性变化。在元末明初,“嘴”与“口”开始竞争使用,到清末,“嘴”已基本完成对“口”的替换,成为现汉语中最常用的词汇之一。然而,“口”字仍然在复合词中大量使用,显示了语言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综上所述,“嘴脸”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