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静穆的意思

jìng

静穆

拼音jìng mù

1.静穆常用意思: 安静肃穆。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安静 , 肃静 , 肃穆
反义词 喧闹 , 嘈杂 , 喧嚣
例词静穆庄严

例句 1.我们看着神情静穆的佛像,心情逐渐平静下来。
2.在一片静穆的气氛下,大家为逝者默悼了三分钟。

静穆引证解释

1. 安静;平静。

1. 天气颇静穆,理楫冒晨雾。 清 《姑苏洞庭山》诗 费密
2.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野草〉题辞》 鲁迅
3. 四望村树云物,都沉浸在清朗静穆的空翠里。 《小蚬的回家》 叶圣陶

2. 冲和恬淡,渊默自守。

1. 桑为人静穆自喜,日再出,就食东邻,余时坚坐而已。 清 《聊斋志异·莲香》 蒲松龄

3. 文静娴淑,不苟言笑。

1. 六年不见,亚茜更显得和蔼静穆了。 《去国·两个家庭》 冰心

4. 安静肃穆。

1. 北平的庄严肃静不允许狂喊乱闹,所以他的声音必须温柔和善,好去配合北平的静穆与雍容。 《四世同堂》三六 老舍


静穆是什么意思

“静穆”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一种安静而庄严的状态。它不仅指环境的宁静和氛围的庄重肃穆,还涵盖了人的精神内涵和气质。在不同的语境中,“静穆”可以有多种解释和应用。

  1. 基本释义
    “静穆”由“静”和“穆”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安静、平静和恭敬、严肃的意。因此,“静穆”整体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安静而庄严的状态,通常用于描述环境的宁静、氛围的庄重肃穆,以及人的心境安宁和精神状态的平。

  2. 审美意义
    在文艺美学领域,“静穆”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审美理想。它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表现,更是一种深刻的内在精神状态。例如,在古希腊艺术中,“静穆”被看作是诗歌和雕塑的最高境界,体现了创作者对内心情感的超越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3. 文化背景
    在中国统文化中,“静穆”常与宗教场所如寺庙、祠堂等的宁静肃穆相关联,也用于形容人的心境如平和、淡定。这种状态不仅反映了个人内心的宁静,还体现了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4. 哲学与艺术
    “静穆”在哲学和艺术中也有特的地位。它常常与道家的“清静无为”相联系,强调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智慧。在艺术创作中,“静穆”被用来表现一种深沉而内敛的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5. 历史与争议
    关于“静穆”的初始含义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学界存在一定的争议。例如,温克尔曼最早提出“静穆”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含义并未被明确阐。朱光潜等人在其著作中对“静穆”的美学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引发了广泛的学术讨论。

“静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哲学和美学内涵,反映了人类对宁静、庄严和内心平和的追求。

温克尔曼对“静穆”概念的具体定义和历史背景是什么?

温克曼对“静穆”概念的具体定义和历史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具体定义

温克尔曼将“静穆定义为一种高贵的单纯和伟大的平衡。他认为,希腊艺术的杰作具有一种普遍和主要的特点,即“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这种特点类似于海水表面波涛汹涌,但深处总是静止的状态。在剧烈情感中,希腊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表现出一种伟大和平衡的心灵。温克尔曼进一步解释说,“静穆”是用庄严的精神力量克制激动的感情,这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

历史背

温克尔曼的“静穆”概念并非首创,早在17世纪诗人丢克奴阿的一首诗中,就已经提到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是一切伟大艺术的条件。然而,只有在温克尔曼那里,这一概念成为希腊艺术的基本特点,并且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温克尔曼的生平经历也对他的美学思想产了重要影响。他终生未踏上希腊领土,但通过在罗马研究珍贵的希腊艺术收藏,尤其是泛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复制品,如《梅迪奇的维纳斯》、《贝尔维德里的阿波罗》和《拉奥孔》,捕捉到了“人性美和神性美结合”的理想品质。这些复制品直接影响了他的视觉经验和对“静穆”的理解。

对“静穆”的质疑与修正

尽管温克尔曼的“静穆”概念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也受到了一些质疑。例如,莱辛、赫尔德和歌德等人对温克尔曼早期关于《拉奥孔》雕像的描述提出了批评,指出他所见的并非原作,而是17世纪法国雕刻家的青铜仿制品。这些质疑揭示了温克尔曼早期“静穆”之说存在可疑之处,并表明他的视觉经验直接影响了他的阐释。

总结

温克尔曼的“静穆”概念是他对希腊艺术美学的重要贡献,强调了高贵的单纯和伟大的平衡。然而,这一概念也经历了历史上的质疑和修正,特别是在面对原作与复制品之间的差异时。

“静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有哪些?

“静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学与艺术中的应用
  2. 在文学作品中,“静穆”常用来形容环境的宁静和氛围的庄重肃穆。例如,冰心在《观舞记》写道:“寂静肃穆。” 这种描述不仅限于自然景观,也适用于人物心境的描写,如冰心笔下的亚茜显得和蔼静穆。
  3. 在绘画艺术中,“静穆”同样占据重要地位。恽寿平的《南田画跋》中提到:“云西笔意静净,真逸品也。” 这表明“静穆”最适合表现那种深邃而微妙的意味。

  4. 哲学思想中的体现

  5. 道哲学中的“清静无为”思想强调了“静穆”的重要性。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致虚极,守静笃。” 这种思想认为宇宙的本是静的,从而倡导一种恬淡寡欲的生活态度。
  6. 禅宗美学也深受“静穆”思想的影响,追求平静、沉着的内在精神安置。这种美学观念在中国艺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八大山人的作品就体现了这种“静穆”的美学特征。

  7. 宗教与祭祀动中的应用

  8. “静穆”常用于描述宗教场所的宁静肃穆氛围,如寺庙、墓地、祠堂等。例如,成语“静穆”源于古代中国宗教场所的安静氛围,如祭祀祖先或参拜佛祖时的庄严肃穆。

  9. 现代生活的启示

  10. 在现代社会中,“静穆”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追求。海德格尔认为,在现代生活的躁动不安中,人们若能恪守一种静穆,便可以找到并守望那个永恒之物。这种思想强调了在变化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稳定。

  11. 具体例子

  12. 古代文学作品中,如鲁迅在《野草》题辞中写道:“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这种描述不仅体现了环境的宁静,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沉静。
  13. 现代艺术作品中,如刘云的油画艺术追求静穆的意境和美,使他的作品在当代油画中显得非常独特。

“静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美学追求,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的体现。

如何在现代艺术创作中体现“静穆”的美学意义?

在现代艺术创作中体现“静穆”的美学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

  1. 情感的净化与升华: 朱光潜认为,“静穆”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种豁然大悟和归依的心情,是艺术家自我情感净化和升华的境界。在现代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可以通过对内心情感的深入挖掘和表达,将个人的情感经历转化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情感的净化和升华。例如,李建刚的画作通过抽象的笔触和黑白灰的自由组合,捕捉光束和希望,在忧虑中寻找都市精神空间的重建,传递出一种对当代社会人生命处境的思考。

  2. 理性的控制与和谐: 温克尔曼认为,“静穆”是以伟大的心灵控制激烈的感情,艺术的任务在于创造美而不在于表现情感。在现代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可以通过理性的控制和对细的精确把握,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和谐严谨的风度。例如,田恒刚的静物油画通过冷灰、暖灰、中性灰等色彩的配置,体现出一种和谐严谨的风,并赋予空间中物象合理的秩序形式。

  3. 内在活力与永恒性: 罗斯金调,“静穆”意味着“神圣的恒久性”和寂静无声之境,表示事物的一种静止状态,但自身却隐含着内在的活力与实际的或可想而知的运动。在现代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可以通过静中有动的表现手法,使作品既表现出宁静和雅致,又不失内在的活力和动态。例如,塞尚的静物画通过物体的永恒性表现了对宁静世界的热爱,对浮躁和喧嚣的无法忍耐。

  4. 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现代艺术创作中,术家可以借鉴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并结合现代抽象主义的表现方式,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作品。例如,李建刚在学习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同,运用现代抽象主义的表现方式,吸收老师周韶华先生博大的艺术气质和语言特点,在艺术探索中逐渐摒弃掉具体的一物一景,而是用抽象的笔触勾勒出都市景象。

  5. 对和平与秩序的渴望: 静穆不仅与精神生活有关,而且与艺术境界有关。它象征着对和平、稳定与秩序的渴望。在现代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可以通过作品表达对和平与秩序的向往,传递出一种宁静质朴的生存状态。例如,尤恩·厄格罗的绘画表现出宁静、理性、严谨和深刻的典雅风范,重现了古典艺术所崇尚的单纯与静穆。

总之,在现代艺术创作中体现“静穆”的美学意义,需要艺术家在情感表达、理性控制、内在活力、文化传承和对和平与秩序的渴望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

道家哲学中“清静无为”与“静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道家哲学中,“清静无为与“静穆”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含义。

  1. 静无为
  2. “清静无为”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心灵的纯净和宁静,以及对事物发展的自然态度。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清静为天下正”,意思是只有当人们保持心灵的清净,才能正确地立身处世。清静无为并不是消极不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加干预。
  3. 清静无为的思想认为,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超脱,从而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状态不仅有助于个人修养,还能指导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

  4. 静穆

  5. “静穆”在道家美学中指的是心灵的安定和宁静,是一种没有声息、没有躁动的状态。静穆是道家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强调内心的平和与专注。
  6. 静穆与清静无为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一种超然的状态。静穆更侧重于心灵的安定和专注,而清静无为则更强调顺应自然和不妄加干预。

  7. 两者的关系

  8. 清静为与静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清静无为是实现静穆的基础,只有当心灵达到清静的状态,才能真正进入静穆的境界。清静无为强调的是内心的纯净和宁静,而静穆则是这种状态下的具体表现。
  9. 在道家哲学中,清静无为与静穆共同构了一个完整的修行体系。通过清静无为的修炼,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超脱,进而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状态不仅有助于个人修养,还能指导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

清静无为与静穆在道家哲学中是相辅相成的。清静无为是实现静穆的基础,而静穆则是清静无为的具体表现。

关于“静穆”的学术争议有哪些,朱光等人的观点是什么?

关于“静穆”的学术争议主要集中在鲁迅与朱光潜之间。这场争论不仅涉及美观点,还反映了两人对文化、历史和人生观的不同理解。

朱光潜认为“静穆”是术的最高境界,他借鉴了古希腊人将和平静穆视为诗的极境的观点,并结合尼采、克罗齐等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理论,提出了自己的“静穆”说。他认为陶渊明的伟大在于其诗歌达到了“静穆”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类似于观音大士超脱一切忧喜的状态。朱光潜强调文艺的功利性与独立性,以纯粹审美的态度去体味人生,表达丰富的情感,为艺术而艺术。

鲁迅则对朱潜的“静穆”说持批评态度。他认为古希腊诗歌并非完全体现“静穆”,而是雄大而活泼的,如荷马的史诗和沙孚的恋歌都是明白而热烈的。鲁迅认为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而是有“金刚怒目”的一面,这种矛盾和冲突才是陶渊明诗歌的真实魅力所在。鲁迅强调文学应具有时效性和目的性,能够激励人们为现实抗战。

这场争论背后隐藏着两种不同的希腊观及其所关联的文艺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分歧。朱光潜的“静穆”说实际上隐含了他转向希腊文化寻求新的立足点的愿望。而鲁迅则更注文学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认为文学应直接有力地唤起人们的觉醒和行动。

总结来说,朱光潜的“静穆”说强调艺术的超功利性和独立性,追求一种超越现实功利的情感状态;而鲁迅则更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认为文学应具有效性和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