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肃穆的意思

肃穆

拼音sù mù

1.肃穆常用意思: 严肃而恭敬。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肃静 , 静穆 , 庄严 , 严肃 , 庄重 , 端庄 , 庄敬
反义词 轻浮 , 轻佻

例句 1.陵园的四周长满了青松翠柏,显得气氛庄严而肃穆。
2.父亲在庄严肃穆的灵堂门口迎接着前来吊唁祖父的人。

肃穆引证解释

1. 严肃恭敬。指人的态度、神情等。

1. 〔刘苌〕不惟致敬之节,肃穆之慎,乃敢擅损牺牲,不备蔤芬。 《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
2. 僧徒肃穆,精勤匪怠,并是耆艾宿德、博学高才、远方俊彦慕义至此。 唐 《大唐西域记·屈支国》 玄奘
3. 第二个却生得方面大耳,神情肃穆,须髯丰满,大概是乌赤云了。 《孽海花》第二七回
4. 他画这屋顶时候,以深沉肃穆的心情渗入画中。 《欧游杂记·罗马》 朱自清
5. 夫漳渠西有伯阳之馆,北有旷野之望,高树翳朝云,文禽蔽绿水,沙场夷敞,清风肃穆。 汉 《与满炳书》 应璩
6. 三山葱茏鲛鳄静,九关肃穆虎豹闲。 宋 《自雪堂登四望亭因历访苏公遗迹至安国院》诗 陆游
7. 刁斗森严,气象肃穆,人人志易神移。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被迫登台之黎元洪》 章裕昆
8. 傍晚在湖边林际散步,山气肃穆,沁人心脾。 《潮集·游里加湖》 郭沫若


相关词 庄严肃穆

肃穆是什么意思

“肃穆”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基本含义是严肃而安静、庄严肃穆。个词常用于描述一种气氛或状态,使人感到敬畏和庄重。在不同的语境中,“肃穆”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态度、神情,也可以用来描述事物所产的气氛。

  1. 基本含义:肃穆表示一种严肃而安静的状态,通常用于形容庄重的场合,如宗教仪式、法庭审判、纪念活动等。它传达了一种敬畏和庄重的情感,使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出恭敬和虔诚的态度。

  2. 应用场景:肃穆常用于描述一些庄重的场合,例如烈士陵园、升旗仪式、追悼会等地方,这些地方通常需要保持一种严肃而安静的氛围。此外,在文学作品中,肃穆也常被用来描绘一种深沉、庄严的氛围,如朱自清在《欧游杂记》中描述画家以深沉肃穆的心情作画。

  3. 文化背景:在古代文献中,“肃穆”一词也有出现,如《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中提到的“肃穆恭俭”,意指恭敬而节俭的态度。这种用法反映了古代对礼仪和行为的严格要求。

  4. 近义词与反义词:肃穆的近义词包括严肃庄严、庄重等,而反义词则有轻浮、喧闹等。这些词汇共同构成了对“肃穆”这一概念的丰富理解。

  5. 情感表达:肃穆不仅是一种物理状态,更是一种情感表达,它传达了一种对事物的尊重和敬畏之情。例如,在烈士墓前追悼时,人通常会表现出肃穆的态度,以示对先烈的敬仰和怀念。

肃穆是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词汇,涵盖了严肃、安静、庄重等多重含义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表达敬畏和庄重的场合。

穆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和用法有何变化?

“肃穆”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和用法经历了多种变化,但其核心意义始终绕着“严肃”、“庄重”和“恭敬”展开。

从古籍中的使用来看,“肃穆”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意为严肃而安静,庄严肃穆。在古代文献中,“肃穆”常用于描述严肃而安静的场景,如广场上的肃穆氛围和长街的沉寂。此外,它也可以指事物所产生的气氛,使人有凛然之感,如汉代应璩在《与满炳书》中描述的清风肃穆的景象。

在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屈支国》中描述僧徒肃穆、精勤匪怠,体现了“肃穆”在人物形象上的应用。而在朱自清的《欧游杂记·罗马》中,“肃穆”则被用来形容画家以深沉肃穆的心情渗入画中的场景。

宋代陆游的诗句和聂华苓、黄传惕、西蒙诺夫等人的描述进一步丰富了“肃穆”的内涵和用法。例如,郭沫若在《潮集·游里加湖》中提到:“傍晚在湖边林际散步,山气肃穆,沁人心脾。”这表明“肃穆”不仅用于描述自然景观,还用于表达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

在现代文学中,“肃穆”一词仍然广泛使用。茅盾在《风景谈》中提到:“隐在一片杨林后面的陵园,宁静肃穆。”这说明“肃穆”在现代依然被用来形容一种严肃而恭敬的气氛。

值得注意的是,“肃穆”与“静穆”虽然都形容气氛的安静和庄严,但侧重点有所不同。“静穆”强调安静,多用于事物;而“肃穆”则强严肃,有时带有恭敬的意味,常用于事物和人。

总之,“肃穆”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虽然具体应用有所变化,但其核心含义始是严肃、庄重和恭敬。

肃穆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场景有哪些具体例子?

在现代汉语中,“肃穆”一词的使用频率较高,主要应用于描述庄严肃穆的场景和氛围。以下是一些具体例子:

  1. 追悼会和纪念活动:在追悼会上,人们通常会保持肃静,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例如,“追悼会上人虽然多,但很肃静”。

  2. 庄严的公共场所:许多公共场所如人民大会堂、纪念碑等地方,都具有庄严肃穆的氛围。例如,“人民大会堂是一个严肃穆的地方”。

  3. 宗教场所:教堂作为基督教圣地,常被用来形容庄严肃穆的场所或氛围。例如,“教堂常用于描述庄严、肃穆和神圣的场景”。

  4. 历史和文化遗址: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遗址或建筑,如泮宫,也常描述为庄严肃穆的场所。例如,“泮宫是一个源自古代中国,特指帝王祭祀祖先的庄严肃穆场所”。

  5. 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在文学作品中,“肃穆”常用来形容广场、长街等场景的沉寂和庄严。例如,“广场——如此肃穆,长街——如此寂”。

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准确理解和运用肃穆这一概念?

在文学作品中准确理解和运用“肃穆”这一概念,需要从其基本含义和具体语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肃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严肃而安静,通常用来形容一种庄重、恭敬的态度或气氛。例如,在《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中提到:“不惟致敬之节,肃穆之慎”,这表明肃穆可以用来描述人的态度和神情。此外,《大唐西域记·屈支国》中也有类似的用法:“僧徒肃穆,精勤匪怠”,强调了僧侣们的严和专注。

在文学作品中,“肃穆”常被用来描绘特定场景或人物的气质。例,朱自清在《欧游杂记·罗马》中写道:“他画这屋顶时候,以深沉肃穆的心情渗入画中”,这说明作者通过“肃穆”来表达一种深沉而庄重的情感。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肃穆”与“肃杀”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混淆,但它们的含义有所不同。“肃杀”更多地用于形容秋冬季节的严酷景象和气氛,如草木凋零、寒气逼人等。例如,杜甫的《北征》诗中有“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这里的“肃杀”指的是秋冬季节的寒冷和萧瑟。

因此,在文学创作中,要准确运用“肃穆”这一念,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词汇。如果要表达一种严肃、恭敬的态度或气氛,应使用“肃穆”;而如果要描述秋冬季节的严酷景象,则应使用“肃杀”。

肃穆与其他类似词汇(如庄严、严肃)在情感色彩和应用场景上的区别是什么?

肃穆与其他类似词汇(如庄严、严肃)在情感色彩和应用场景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色彩
  2. 肃穆:肃穆通常带有敬畏和庄严的情感色彩,强调对神圣事物的崇敬之情。它传递出一种肃然起敬的情绪,常用于宗教、丧葬等仪式场合。
  3. 庄严:庄严则更多地表达一种庄重和威严的情感,常用于描述宏伟的建筑或正式的场合,如人民大会堂。
  4. 严肃:严肃则更多地表达一种认真和规范的态度,适用于描述对事物的认真对待和敬畏之情。

  5. 应用场景

  6. :肃穆常用于宗教仪式、葬礼、庙宇参观等庄重肃穆的场合,强调无声的敬意和对神圣事物的崇敬之情。
  7. 庄严:严常用于描述宏伟的建筑、正式的宣誓仪式或具有重大意义的公共场合,如国庆阅兵仪式。
  8. 严肃:严肃则适用于描述对事物的认真态度和规范的行为,如教室里的学习氛围或对工作的严格要求。

  9. 表现形式

  10. 肃穆:表现形式主要是低沉寡言、肃静庄重,人们通常会保持安静,减少言语,凝视神像或悼念者,示意向神明或逝者表示最高的敬意。
  11. 庄严:表现形式则端庄而有威严,如庄严宣誓时的庄重神情。
  12. 严肃:表现形式则是认真、规范的态度,如在教室里认真听讲或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制度。

肃穆、庄严和严肃虽然都带有庄重和敬畏的情感色彩,但它们在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表现形式上有不同。肃穆更强调对神圣事物的崇敬和无声的敬意;庄严则更多地用于描述宏伟和正式的场合;

不同文化背景下,肃穆的概念和表达方式有何异同?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肃穆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异同。肃穆作为一种情感状态和行为规范,其核心在于对某种神圣、庄严或重要事物的尊重和敬畏。然而,不同文化对于肃穆的具体理解表达方式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中文中的“肃穆”在英文中可以翻译为“serene, solemn and respectful”,这表明了肃包含宁静、庄严和尊重三个层面。这种翻译反映了中文对肃穆概念的综合理解,而英文则通过三个词汇来分别强调这三个方面。在不同文化中,对于宁静、庄严和尊重的重视程度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在具体的文化实践中,肃穆的表达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例如,在中国,肃穆常常与纪念仪式、葬礼、公判大会等场景联系在一起,这些场合通常伴随着庄重的音乐、沉静的氛围和对逝者或重要人物的意。而在西方文化中,肃穆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宗教仪式、国家庆典或纪念活动中,这些场合同样强调对神圣或重要事物的尊重,但表达方式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教符号、仪式动作或特定的言辞。

此外,不同文化对于肃穆的适用场合和对象也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国文化中,肃穆不仅适用于个人经历中的重要时刻,如家庭庆典或重大决策,还广泛应用于公共场合和社会活动中,以表达对国家、民族或社会的尊重。而在西方文化中,肃穆可能更多地被限定在宗教或政治领域,如教堂仪式、总统就职典礼等。

尽管肃穆的基本概念在不同文化中具有共通性,即对某种神圣、庄严或重要事物的尊重和敬畏,但其具体的表现形式、适用场合和对象却因文化背景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