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太息的意思

tài

太息

拼音tài xī

1.太息常用意思: 长声叹气。

词性动词
近义词 叹息 , 叹气 , 嗟叹 , 咨嗟 , 欷歔

例句 1.他常为新闻中他人不幸的命运而太息。

太息引证解释

1. 亦作“大息”。大声长叹;深深地叹息。

1.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 《庄子·秋水》
2.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楚辞·离骚》
3. 于是韩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 《史记·苏秦列传》
4. 天子为之忧愧太息,引咎镇抚,然后少安。 宋 《上西府书》 叶
5. 生备话蛇援之异,女亦太息。 清 《淞隐漫录·白秋英》 王韬
6. 令人太息古昔工程的坚美。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

2. 长呼吸。

1. 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素问·平人气象论》


太息是什么意思

“太息”一词在中文中有多种含义,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基本释义
  2. 太息的基本意思是“叹息”或“叹气”,即深呼吸时发出的声音。这种现象在生理上表现为以呼气为的深呼吸,正常情况下,一呼一吸称为一息,三息之后有一次深呼吸,称为“闰以太息”。
  3. 在病理情况下,患者频繁叹气的现称为“善太息”,这可能是由于肝胆郁结、肺气不畅等原因引起的。

  4. 情感表达

  5. 太也可以用来表示某种深切的情感或无奈的心情。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太息常用来表达对历史事件的感慨或对现状的无奈。
  6. 在古代文献中,如《楚辞·离骚》和《史记·陈涉世家》,太息常被用来描述人物的深切情感,如屈原在《离骚》中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7. 中医含义

  8. 在中医学中,“太息”是一种症状,指以呼气为主的深呼吸。如果患者频繁叹气,称为“善太息”,这可能与肝胆郁结、肺气不畅等有关。中医认,太息之后自觉宽舒,是情志不遂(情绪不畅快)的表现。

  9. 历史与文化背景

  10. 太息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大声长叹”的意思,这种用法在许多古籍中都有体现。例如,《战国策》中的“闵王太息”和《前汉·高帝》中的“喟然太息”都描述了因深有感慨而叹息的样子。

“太息”不仅生理上的深呼吸现象,还常用于表达情感和在文学、历史文献中描绘人物的内心感受。在中医中,它也是一种特定的症状,与情绪和脏腑功能有关。

在中医学中,太息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患者频繁叹气,通常伴有胸闷、胁痛、呃逆等症状。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机,太息可以分为证和虚证两大类。

实证太息

实证太息多由肝胆郁、肺气不宣引起。具体表现为:- 肝胆气郁:肝主疏泄和藏血,如果肝气郁结,疏泄不利,会导致气机不畅,引发胸闷、胁痛、呃逆等症状。治疗上应疏肝理气,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肺气不宣:肺主呼吸,如果肺气不宣,则会导致气道不通畅,造成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症状。治疗上应宣肺化痰,常用方剂有百合固金汤、二陈汤等。

虚证太息

虚证太息多由宗气不足引起。具体表现为:- 宗气不足: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具有“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的作用。如果宗气不足会导致气虚下陷,出现气短不足以息、倦怠乏力等症状。治疗上应补益宗气,常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保元汤等。

具体诊断和治疗方法

  1. 辨证施治
  2. 肝胆气郁:表现为胸闷不舒,长嘘叹气,胁肋胀满,神情默然,食欲减少,口苦,眩晕,舌苔白,脉弦。治疗上应疏肝理气解郁,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3. 肺气不宣: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治疗上应宣肺化痰,常用方剂有百合固金汤、二陈汤等。
  4. 宗气不足:表现为常欲叹息,短气自汗,倦怠乏力,食欲减少,舌质淡,舌体胖,苔薄白,脉细弱。治疗上应补中益气,常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保元汤等。

  5. 综合调理

  6. 保持良好心: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情舒畅。
  7. 饮食调理:多吃易消化、清淡的食物。
  8. 适当运动:强体质。
  9. 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典型病例分析

例如,张德英教授治疗太息症的经验中提到一个病例:患者姜某,女,51岁,主诉太息、胸闷、时心悸、头晕且蒙,情绪抑郁大便两日一行,脘痞欲吐。舌质偏红,苔白腻。脉浑而欠匀,肝脉亢郁。中医诊断为胸痹,辨证为痰浊滞心,肝郁气滞。治法为化痰通痹,助木疏土。处方包括清半夏、瓜蒌、川贝母、紫苏子、竹茹、广藿香、石菖蒲、沙参、地龙、苏木、炒枳实、厚朴、赤芍等药物。

太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何表达情感,有哪些著名的例子?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太息”常用来表达诗人或文人内心的深沉情感,尤其是对国家、人民、理想和现实忧虑与悲痛。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1. 屈原《离骚》: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句诗表达了屈原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以及对奸佞道的强烈不满和悲痛之情。

  2. 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 曹植在诗中写道:“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这句诗反映了曹植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

  3. 屈原《九歌·云中君》: 屈原在《九歌·云中君》中写道:“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这句诗表达了屈原对故国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4. 江淹《恨赋》: 江淹在《恨赋》中写道:“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这句诗描绘了明妃离开时的悲痛和无奈。

  5. 贾谊《治安策》: 贾谊在《治安策》中写道:“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这句诗反映了贾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忧虑和无奈。

  6.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司马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写道:“长太息曰:嗟乎!”这句诗表达了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李斯命运的感慨和叹息。

  7.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苏轼在《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中道:“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这句诗反映了苏轼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现的感慨。

  8. 王冕《冀州道中》: 王冕在《冀州道中》中写道:“我闻忽太,执手空踌蹰。”这句诗表达了王冕对离别之情的深切感受。

太息与情绪不快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有哪些发现?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太息的含义和使用有何异同?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太息”的含义和使用存在一定的异同。以下是基于我搜索到的资料进行的详细分析:

1. 生理学上的解释

在生理学上,“太息”指的是以呼气为主的深呼吸。正常情况下,一呼一吸为一息,三息后有一次深呼吸,为“闰以太息”。病理情况下,患者频繁吸气的现象称为“善太息”,可能由肝胆郁结或肺气不畅引起。

2. 文学和历史文献中的使用

在文学和历史文献中,“太”常用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哀伤的情绪。例如,《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的“太息回”,以及清·张廷玉《明史》中的“感动太息”。屈原在《离骚》中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其中的“太息”指感叹、叹气。

3. 现代汉语中的含义

在现代汉语中,“太息”的近义词有欷歔、嗟叹、叹息、叹气等。此外,太息也可以表示一种眼神中饱含了十分叹息比较惋惜意味的眼光。

4. 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解释

虽然我搜索到的资料主要集中在汉语文化背景下,但可以推测,在其他文化中,“太息”也可能有类似的生理和情感表达。例如,在其语言中,类似的词汇可能也有表示深呼吸或叹息的意思,但具体的用法和情感表达可能会有所不同。

总结

在汉语文化背景下,“太息”既有生理学上的深呼吸现象,也有文学和历史文献中表达情感或哀伤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它与“叹息”等词语有相似的含义。

太息现象在现代医学研究中有哪些新的发现或解释?

根据提供的信息,现代医学研究中关于太息现象的新发现或解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医术语“太息”的现代医学价值
  2. 最新研究发现,中医术语“太息”在抑郁症、慢性胆囊炎、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等4种疾病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撑。

  3. 太息的病理原因

  4. 太息,又称叹气,是指以呼气为主的深呼吸,伴有出声长叹的现象。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呼吸中,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脉动四次,三息后有一次深呼吸,脉动五次,脉诊上称为“闰以太息”。在病理情况下,患者若频繁叹气,称为善太息,这通常是由肝胆郁结、肺气不宣引起的症。

  5. 太息的临床意义与治疗方法

  6. 《证治准绳·杂病》指出,太息是由于思忧导致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因此通过太息来缓解。临床首当辨清太息之虚实,虚者多以气虚为常见,症常欲太息但气不足续,常以深吸气后作太息,兼见短气自汗,神疲,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纳少,舌质淡,舌体胖,苔薄白,脉细弱为特点。

  7. 太息与现代疾病的关系

  8. 结合中医古籍条文、医案和现代临床疾病,运用脏腑辨证方法,对抑郁症、慢性胆囊炎、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等4种有“善太息”症状表现的疾病病位、病因病机、主症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