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衣裳的意思

shang

衣裳

拼音yī shang

1.衣裳常用意思: 〈口〉衣服。

词性名词
近义词 衣着 , 衣服 , 行头 , 服装 , 衣衫

例句 1.她的眼泪滴在我的肩膀上,润湿了我的衣裳。
2.她穿上这件华丽的衣裳后,显得格外精神。

衣裳引证解释

1. 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

1.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诗·齐风·东方未明》
2. 其自奉养甚薄,每于朝会之中,衣裳破裂,或躬提冠屦。 《陈书·沈众传》
3. 妇人之服不殊,谓衣裳,上下同色也。今惟越人服青为然。 明 《留青日札·妇衣》 田艺蘅
4. 她不肯涂红抹粉,也不愿穿鲜艳的衣裳。 《北京人》第一幕 曹禺
5. 将葬之日,又遣内给史赍衣裳一副,重申临诀。 《唐代墓志汇编·大唐故临川郡长公主墓志铭序》
6. 晁夫人闻知,差了晁凤、晁书依还抬到真空寺里,仍借了僧房,与他做衣裳,合棺木,念经发送,埋在程捉鳖老婆身傍。 《醒世姻缘传》第五一回

2. 借指圣贤的君主。

1.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易·
2. 天之德室,温仁受福,衣裳所在,凶恶不起。 汉 《易林·坤之讼》 焦赣

3. 代称达官贵人或儒雅之士。

1. 方斯之际,处士山积,学者川流,衣裳被宇,冠盖云浮。 《后汉书·崔骃传》
2. 于是冠盖辐凑,衣裳云合,辎𫐌击𫐕,坐客恒满。 《南史·任昉传》
3. 衣裳之位置济济可观。 清 《北窗呓语》 朱焘

4. 借指中国。

1. 朱崖之绝,捐之之力也,否则介鳞易我衣裳。 汉 《法言·孝至》 扬雄
2. 故孝元弃珠崖之郡,光武绝西域之国,不以介鳞易我衣裳。 《后汉书·杨终传》


相关词 作嫁衣裳

衣裳是什么意思

“衣裳”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最初指的是上衣和下,其中“衣”指上衣,“裳”指下裙。这种分法源于古代的服饰制度,上衣称为“衣”,下裙称为“裳”,合称为“衣裳”。例如,《诗经》中有“绿衣黄裳”的记载,说明了这种服饰的搭配。

随着时间的推移,“衣裳”逐渐指所有衣服,成为衣服的通称。在现代汉语中,“衣裳”仍然被广泛使用,用来描述日常穿着的衣物或礼仪场合的服饰。

“衣裳”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在古代文献中,“衣裳”常被用来借指圣贤的君主、达官贵人儒雅之士,甚至象征着中国。例如,《易·系辞下》中提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表明“衣裳”不仅是服饰的象征,代表了治理国家的德行和礼仪。

“衣裳”最初指代古代的上衣和下裙,后来泛指所有衣服,并在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义。

古代汉语中“衣裳”一词的历史变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起源与基本形式
  2. 最早的“衣裳”是指上衣和下裙的组合。《说文解字》中记载:“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这表明在古代,“衣”主要指上装,“裳”主要指下裙。这种上衣下裳的穿着方式是中国古代服装的基本形制,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结构。

  3. 文化象征与政治意义

  4. “衣裳”不仅是一种服饰,还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和政治意义。《周易·系辞下》中提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句话表明“衣裳”在古代被视为治理天下的重要工具,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5. 形制的演变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衣裳”的形制也发生了变化。最初,“裳”可能只是围在下腹的遮羞,后来逐渐演变为筒状的裙子。到了汉代,裳的前后两片被连接起来,形成了现代所说的“裙”。此外,裳的长度也随着气候和社会阶层的不同而变化,普通民众的下裳较短,而官员和女子的下裳较长。

  7. “衣裳”作为通称

  8. 随着时间的推移,“衣裳”逐渐演变为衣服的通称。在古代,“衣”和“裳”皆可泛指衣服,上下合在一起为“裳”,这一用法变得越来越普遍。到了现代,人们通常将上装、下装、衣裤、裙子等统称为“衣裳”。

  9. 现代审美与传统继承

  10. 传统“衣裳”的自然宽松风格在现代审美中受到重视,现代设计师重新挖掘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服装的学遗产,使得古典之美逐渐走进现代生活。

“衣裳”在不同朝代的服饰制度中扮演了什么色?

“衣裳”在不同朝代的服饰制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演变和功能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化传统和政治意义。

  1. 远古时期:根据《周易·系辞下》的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表明在远古时期,衣裳不仅是一种日常穿着的衣物,更具有治理天下的象征意义。衣裳的形制体现了规、矩、绳、权、衡等思想,是先王贵之的重要服饰。

  2. 商周时期:商代社会由麻织物发展至养蚕取丝造衣,上衣下裳成为中国最早的裳制度的基本形式。这一时期,上衣象征天,下裳象征地,体现了对天地的崇拜。到了周代,分封制确立后,等级制度也更成熟,贵贱有别,衣冠等级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

  3. 汉代:汉代的史书记载,“凡服,上曰衣,下曰裳”,裳的作用是遮蔽。大礼服往往都是衣裳制,如冕服采用的是衣裳制,不同朝代的冕服在细节上有所区别。此外,汉代的深衣制将上衣和下裳在腰部缝合,覆盖身体时显得深邃,体现了礼法的内涵。

  4. 两汉至宋代:两汉时期,服作为礼服,领子多为袒领,袖子多为大袖。唐代至明代,常服成为最具时代特色的礼服,颜色区分等级。明代改进常服,要求官员胸前后背缀方形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称为“补服”。

  5. 宋代:宋代仍保留了裳的穿着,但裳逐渐演变为装饰性服。随着亵裤(现代内裤)的出现,裳的原始功能被取代。

  6. 明清时期:明时期的服饰装饰图案多采用动物、植物纹样,表现方式从抽象到写实,明清时期注重写实手法,展现了古人的勤劳和智慧。汉族视青、红、皂、白、黄为正色,不朝代有各自崇尚的颜色,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

“衣裳”在不同朝代的服饰制度中不仅是一种日常穿着的衣物,更具有重要政治、文化和礼制意义。

《诗经》中关于“衣裳”的记载有哪些,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吗?

《诗经》中关于“衣裳”的记载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分析:

  1. 服饰与社会阶层
  2. 《诗经》中的服饰描写不仅满足了物质需求,还体现了社会的阶级结构。不同颜色材料和样式的服饰反映了人物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例如,贵族通常穿着红色的服饰,而平民则多穿麻葛等粗布。
  3. 在《诗经·小雅·采菽》中,天子赏赐诸侯时,诸侯会穿上绣有黑色龙纹的礼服(玄衮)和有黑白相间花纹的礼服(黼),这些服饰不仅用于蔽形遮,还用于区分身份地位和所处的场合。

  4. 服饰与情感表达

  5. 服饰在《诗经》中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例如,《郑风·有女同车》通过女子的佩饰赞美男子的美德与才华,而《齐风·著》则通过服饰细节表达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
  6. 在《诗经·曹风·蜉蝣》中,“衣裳楚楚”形容服装整齐亮丽,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哀叹。

  7. 服饰与地域差异

  8. 《诗经》中的服饰描写还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例如,《羔裘》三篇通过不同羔裘表现官员品德和君主昏庸,反映了国家间政治差异对服饰文化的影响。
  9. 在《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中,贫苦人家女子穿着未经染色的绢布和茜草根制成的绛红色蔽膝,展示了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10. 服饰与礼仪功能

  11. 服饰在《诗经》中还具有重要的礼仪功能。作为实现“周礼”的重要介和表现形式,服饰在各种礼仪场合下扮演着关键角色。例如,《诗经·小雅·采菽》中记载了天子赏赐诸侯的场景,展示了服饰在礼仪中的重要性。

  12. 服饰与社会现象

  13. 《诗经》中的服饰描写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和感世界,还体现了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例如,《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通过劳动者在清晨被叫醒时手忙脚乱地穿衣服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劳动者对重劳役的不满。

总之,《诗经》中的服饰文化不仅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多维度面貌,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结构、情感世界和治差异。

在现代汉语中,“衣裳”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场合有哪些变化?

在现代汉语中,“衣裳”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场合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从词义上来看,“衣裳”原本指代上衣和下裙,但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被简化为“衣服”的称,不再特指上衣和下裙。这一变化反映了语言的简化趋势,以及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对词汇的实用性和便捷性的追求。

其次,尽管“衣裳”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它仍然在某些特定的文学、文化或历史语境中被使用。例如,描述古代服饰、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时,人们仍会使用“衣裳”来表达对古代服饰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此外,“衣裳”在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仍然被频繁引用,如《红楼梦》等,这表明它在文学创作中仍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衣裳”一词的使用场合也逐渐减少。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衣服”这一更为简洁和通用的词汇。此外,由于语言规范的影响,一些不符合现代语言规范或使用频率较低的词汇可能会被淘汰或替换,这也导致了“衣裳”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进一步降低。

在现代汉语中,“衣裳”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场合发生了显著变化。

“衣裳”在中国古代文化象征意义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是什么?

“衣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理念: 衣裳制是中国古代服装的主流形制,上衣象征天,下裳象征地,体现了古人对天地的敬畏与崇拜。这种设计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秩序的追求,还蕴含了“天人一”和“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黄帝、尧、舜通过制定衣裳制度来治理天下,表明衣裳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征。

  2. 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在古代,服饰的颜色、款式与材质成为衡量身份的重要标尺。上衣和下裳的设计和使用反映了穿着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例如,皇权象征黄色,平民则多着素雅之色。此外,衣裳还被用来代称达官贵人或儒雅之士,如《后汉书》和《南史》中描述的冠盖云浮、衣裳云合的场景。

  3. 文化传承与社会变迁的见证: 古代服饰不仅是物质载体,更是文化传承与社会变迁的见证。不同民和地域的服饰文化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景观。例如,唐代丝绸之路促进了服饰文化的交流,中国服饰文化传播至日本、朝鲜等地。纺织技术的进步与材料的丰富多样也推动了服饰制作技艺的革新与发展。

  4. 儒家思想与礼仪传统: 儒家思想强调服饰礼仪与道德,孔子主张“文质彬彬”,即本质与打扮相匹配,追求中庸之道。衣裳制作为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象征天与地的上下分野,隐喻阴阳、尊卑、上下相对的观念,与《易》乾坤两卦“乾尊坤卑”相合。

  5. 现代设计中的延与发展: 中国传统服装的自然宽松风格,如连肩裁剪和宽大的腰身,体现了古人对自身条件的尊重和对自然美的追求,这种风格在现代设中仍被重视和发扬,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审美的桥梁。现代设计师重新挖掘和发展了传统服装文化中的美学遗产,使得古典之美能够走进现代生活,走上国际台。

“衣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实用的服饰形式,更是一种深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反映了人对天地的敬畏、对社会秩序的追求以及对身份地位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