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别看他还只是个孺子,但看问题却很透彻。
2.他怎么可能怕了一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孺子。
1. 幼儿;儿童。
引
1.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
2.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
宋
《教战守策》
苏轼
3. 掘壕如浅沟,一孺子能逾之。
清
《庸
薛福成
4. 我曾于五月二十日寄一孺子相片。
《书信集·致李秉中》
鲁迅
2. 古代称天子、诸侯、世卿的继承人。
引
1. 呜呼!孺子王矣。
《书·立政》
2. 立宣帝玄孙婴为太子,号曰孺子。
《汉书·王莽传上》
3. 千里江山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唐
《筹笔驿》诗
罗隐
4. 〔承元〕乃谢曰:“诸君不忘王氏以及孺子,苟有令,其从我乎?”
《新唐书·王承元传》
5. 况孺子襁抱,刘崇潴,翟义灭,宗室王侯、公卿大夫、郡国吏士同心相推戴乎?
清
《读尚书又记》
方苞
3. 贵妾。
引
1. 齐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薛公欲知王所欲立,乃献七珥,美其一,明日视美珥所在,劝王立为夫人。
《战国策·齐策三》
2. 东城侯遗为孺子所杀。
《汉书·王子侯表上》
3. 初,靳准妹为乂孺子。
《晋书·刘聪载记》
4. 犹小子、竖子,含藐视轻蔑意。
引
1. 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2. 罢了,罢了,这孺子不足与议,有天下者必沛公也。
明
《千金记·代谢》
沈采
3. 非是俺无有容人量,屈身孺子脸无光。
《将相和》第十九场
5. 东汉徐穉的字。徐穉,豫章南昌人,家贫,隐居不仕。后亦以指清贫淡泊,隐居不仕者。
引
1. 未及冯公老,何惊孺子贫。
唐
《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诗
陈子昂
2. 长安六月半云雨,孺子轩窗清杳然。
明
《雨过徐舍人》诗
何景明
3. 于戏!孺子之后,长有千秋之名。
清
《徐良彦父玘赠朝议大夫》
钱谦益
6. 指古之《孺子歌》。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见《孟子·离娄上》。
引
1. 《孺子》沧浪,亦有全曲。
南朝 梁
《文心雕龙·明诗》
刘勰
2. 〔半塘〕语多涉词:“……野人《击壤》,《孺子》濯缨,天机偶触,长谣斯发。”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
况周颐
“孺子”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主要指代幼儿、儿童,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例如,《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隐之心”,这里的“孺子”指的是年幼的孩子。此外,“孺子”也可以指古代太子的妾,或天子、诸侯、世卿的继承人。
古代文献中,“孺子”还有其他用法,如指代贵族的妾,或含有轻蔑之意的“小子”、“竖子”。在某些情况下,“孺子”也用于形容幼小、稚嫩的状态,如《礼记·内则》中的“孺子早寝晏起”。
“子”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文学作品和正式场合中仍可见其身影,常与儒家思想中的“教化”和“仁爱”相联系,体现对儿童成长的重视。
“孺子”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幼儿、儿童:这是“孺子”最常见的用法,指的是小孩子,尤其是幼儿。例如,《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隐之心。”这里的“孺子”就是指小孩。类似的法在《礼记·内则》中也有出现:“孺子早寝晏起。”。
天子、诸侯、世卿的继承人:在古代文献中,“孺子”有时也用来指代天子、诸侯或世卿的继承人。例如,《尚书·立政》中提到:“呜呼孺子王矣。”。这种用法在《汉书·王莽传上》中也有体现:“立宣帝玄孙婴为太子,号曰孺子。”。
太子妃、良娣、妻妾等女性亲属的称号:在某些文献中,“孺子”还被用作太子妃、良娣、妻妾等女性亲属的称号。例如,《汉书》中提到的“孺子”就是这种用法。
形容词用法:在容词用法中,“孺子”可以表示幼稚、年小。例如,《书·金縢》中的“公将不利于孺子”。。
动词用法:在动词用法中,“孺”通“乳”,意为生育。例如,《广雅》中的“孺,生也”。。
其他含义:在一些文学作品和现代汉语中,“子”还可以用来比喻年轻人有培养前途,如“孺子可教”。。此外,“孺子牛”则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
在儒家思想中“孺子”一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与“教化”和“仁爱”有着密切的联系。
“孺子”一词在儒家思想中指的是年幼的孩或年轻人。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了对年轻人的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君子必须具备爱的品德,而仁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心理原理、人道主义和个体人格基础上的道德要求。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这一点,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心性在看到孺子将入井时会表现出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仁心的体现。
“孺子”在儒家思想中还与教化密切相关。孔子和孟子都主张通过教化来培养和扩充人的善性。孔子提出“三年之丧”的观点,认为孝源于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而孟子则强调统治者要自觉培养扩充仁心,通过教化来现由乱向治的转变。孟子还指出,先知先觉者对后知后觉者有提点教导的责任,这表明教化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过程,也是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手段。
此外,“孺子”一词还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孟子通过“孺子入井”的例子,证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心性是仁爱的体现。这种仁不仅限于对亲人的关爱,也扩展到对陌生人的同情和帮助,从而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普遍的人道主义精神。
“孺子”在儒家思想中不仅是年幼的孩子或年轻人的代称,更是教化和仁爱的重要载体。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在现代汉语中,‘孺子’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场合有哪些变化?”。
“孺子”作为古代太子的妾或继承人的称谓,其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在两汉时期,太子宫中的妾室也有“孺子”的称谓。例如,《汉书·外戚传上》中提到:“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这说明“孺子”不仅是太子的继承人,也是太子妾室的一种称谓。
社会意义:
“孺子”作为太子妾室的称谓,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地位和角色的复杂看法。虽然“孺子”在某些情况下是对妾室的尊称,在其他情况下,它也可能带有轻蔑的意味。例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提到:“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这里的“孺子”带有轻蔑的意思。
文化演变:
综上所述,“孺子”作为古代太子的妾或继承人的称谓,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也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全面回答问题。然而,可以从部分证据中提取一些相关信息来解释“孺子”一词在不同文献中出现的轻蔑之意及其历史演变。
在京剧《将相和》中,“孺子”也被用来形容屈身于他人之下的人,带有轻蔑的意味。
历史演变:
“孺子”一词在不同文献中出现的轻蔑之意主要体现在其被用来形容缺乏经验、能力或地位低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