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我们做事情不能一味地步武先师。
1. 指很短的距离。
引
1. 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
《国语·周语下》
2. 相去步武,而趋舍异规。
《后汉书·臧洪传》
2. 犹行止。武,足迹。
引
1. 分命邦畿,步武获陪。
唐
《为韦京兆祭杜河中文》
柳宗元
2. 岂但烟霄随步武,故应冰雪换形容。
宋
《道室杂咏》之一
陆游
3. 我于感谢了一番他的盛意之后,重整步武,再摸上山去。
《钓台的春昼》
郁达夫
4. 前方捷报频传,解放军的步武已迫近西南西北边疆。
《凤翔》
徐迟
3. 跟着前人的脚步走。比喻继承、效法。
引
1. 可喜贤侄如许豪爽,应能步武前人。
《型世言》第十八回
拼音:bù wǔ
词性:名词
解释:指脚步或步伐,通常用来形容行走的节奏或姿态。在古代也用来比喻追随前人的行为或方式。
例句:他步武稳健,走起路来显得很有自信。
近义词:步伐、脚步
反义词:无
步武一词通常用来形容步伐或行进的姿态。在古代文献中,它常指行走时的步伐稳健、有序,有时也用来比喻行事有章法、有条理。例如,“步武稳健”形容人行走时步伐坚定有力,“步武有度”则形容行事有分寸、有规矩。在现代汉语中,步武的使用较为少见,但仍保留着类似的含义。
步武在武术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训练:步法是武术的基础,通过步武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稳定性。
攻防转换:在实战中,步武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快速调整位置,进行攻防转换,增强战斗的主动性。
招式配合:步武与拳法、腿法等招式紧密结合,通过步法的变化来增强招式的威力和效果。
战术应用:不同的步武可以用于不同的战术目的,如快速接近对手、迅速撤退或绕到对手侧面等。
体能提升:步武训练有助于提高耐力和爆发力,增强整体体能。
总之,步武在武术中不仅是基础技能,也是提升实战能力的关键因素。
步武和步法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但通常都与步伐或行动方式有关。
步武:
字面意义:步武指的是行走的步伐或脚步,通常强调步伐的稳健或节奏。
引申意义:在文学或比喻中,步武可以指代一个人的行为或举止,尤其是表现出某种风格或态度的步伐。例如,“步武整齐”可以形容一个人行动有序、有条不紊。
步法:
字面意义:步法通常指的是特定的步伐技巧或方法,尤其是在武术、舞蹈或体育运动中。步法强调对步伐的控制和运用,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引申意义:步法也可以泛指做事的方法或策略,尤其是在需要技巧或策略的场合。
区别:
步武更侧重于步伐本身的外观或表现,强调的是步伐的风格或节奏。
步法更侧重于步伐的技巧或方法,强调的是如何运用步伐来达到特定的效果。
总结来说,步武更多关注步伐的形式和表现,而步法则关注步伐的技巧和应用。
步武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指军事训练和战斗技巧的发展过程。其演变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步武主要集中在步兵的训练和战斗技巧上,如《孙子兵法》中就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军事理论和战术。
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步武逐渐规范化。秦朝的兵马俑展示了当时步兵的装备和阵列,汉朝则进一步发展了骑兵和步兵的协同作战。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步武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骑兵的作用更加突出,同时也发展了更多的防御工事和战术。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步武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唐代的府兵制,使得步兵的训练和装备更加标准化和系统化。
宋元时期:宋代由于对外战争频繁,步武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火器的使用逐渐增多。元代则由于蒙古骑兵的强势,步武相对受到一定抑制。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步武继续发展,尤其是明代的海防和清代的八旗制度,使得步武在防御和进攻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总体而言,步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军事技术、战术和组织形式的变化,同时也与各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密切相关。
步武在现代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武术基本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步法不仅影响动作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还直接关系到攻防效果。现代武术训练中,步法的练习被视为基础中的基础,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正确的步法是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技术的前提。此外,步武在武术表演和比赛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能够展示武术运动员的技巧和风格。因此,步武在现代武术中不仅是技术训练的基础,也是提升整体武术水平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