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望着母亲的遗像,女儿恸哭失声,哀痛欲绝。
2.在祭扫亲人坟墓时,他不觉椎心泣血,哀痛逾恒。
1. 哀伤;悲痛。
引
1. 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
《礼记·三年问》
2. 夫恸,哀之至也。哭颜渊恸者,殊之众徒,哀痛之甚也。
汉
《论衡·问孔》
王充
3. 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
唐
《杜鹃行》
杜甫
4. 哀痛之音,不堪卒读。
清
《壶天录》卷上
百一居士
5. 她也同情怜惜着愫姨嘤嘤隐泣时发自衷心的哀痛。
《北京人》第一幕
曹禺
“哀痛”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āi tòng,意指悲伤或悲痛。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因失去亲人、朋友或其他重要事物而产生的深切的悲伤和痛苦情绪。在文学作品中,“哀痛”常被用来表达对逝者的深切悼念和对失去亲人的痛苦情,例如曹禺的《北京人》中描述了角色在面对亲人去世时的哀痛之情。
“哀痛”与多个词语有相似的含义,如“悲伤”、“伤心”、“悲痛”、“悲哀”、“哀悼”、“哀思”、“哀伤”、“痛心”和“难过”等。这些词语都表达了强烈的悲伤、痛苦或难的情绪,通常由外界的伤害或刺激引起。
在不同的语境下,“哀痛”可以翻译为英语中的“to grieve, to mourn, deep sorrow, grief”,法语中的“douleur profonde, peine cuisante, affliction, chagrin”,以及德语中的“Betrübnis, Gram, Kummer, (tiefer) Sorge (S)”。
“哀痛”也可以形容因遭遇重大打击或不幸事件而产生的悲痛心情,例如在祭扫亲人坟墓时的椎心泣血、对逝者的深切哀悼、对先逝爱人的痛悼等情中使用。此外,它还可以用于描述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失去或痛苦时的复杂情感。
“哀痛”是一个表达深切悲伤和痛苦的词语,广泛用于描述人们在失去亲人或遭遇重大不幸时的情感反应。
哀痛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和含义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文化差异和特点:
哀伤(grief)通常指个人对失去的内在感受,而哀悼(mourning)则是将这些感受公开表达出来。哀悼是一种文化现象,涉及一系列行为,这些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行为往往保持不变。
文化背景对哀伤的影响:
不同文化对哀伤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如,非洲文化认为死亡是自然过程,但不同宗教信仰影响了悲伤的处理方式。佛教文化中,死亡被视为重生,哀悼期间会举行仪式和诵经,哀悼者可寻求精神领袖的指导和僧侣的支持。基督教文化中,哀悼者会聚集在逝者家中,举行葬礼前的弥撒,哀悼者可寻求牧师和宗教领袖的精神支持。
哀伤的多样性:
哀伤是一个多维度、多代际的现象,涉及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群。哀伤的多样性体现在死亡对任何人和任何阶段生命的影响上,以及死亡可能由各种原因造成。在面对丧亲者时,专业人员应将他们视为正在经历哀伤的个体,同时避免预设性假设,认识到个人和文化特征对交流的影响。
伤的表达方式:
哀伤的表达方式因文化而异,包括在不同文化中表达哀伤的具体特征。例如,社交媒体上享照片、珍藏遗物、纹身等都是现代文化中常见的哀伤表达方式。此外,哀伤还可以通过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
哀伤的持续时间:
哀伤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可能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在某些文化中,如印尼巴厘岛,悲伤短暂且哭泣被禁止,而在埃及,七年后仍会哭泣被视为正常。
哀伤的集体与个人表:
在某些文化中,哀伤是集体性的,家庭或部落会共同哀悼。例如,印度教家庭的13天仪式、土著美洲人的我们都是相关”的观念、西藏佛教的49天哀悼期以及中国传统中的集体决策。
哀伤的象征意义:
不同文化中有许多象征悲伤的符号,如黑色臂章、白色百合花和垂柳树等。这些符号在葬礼、纪念活动和其他仪式出现,以纪念逝者并抚慰幸存者。然而,这些符号也可能引发争议,因为它们可能对某些人来说过于冒犯或不具代表性。
哀伤的社会规范:
总之,哀痛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和含义反映了各自独特的信仰、传统和价值观。
区分哀痛与其他类似情感词汇(如悲伤、伤心)的细微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伤心:指自己的心灵受到伤害,比伤感性质更严重,表达的情绪化更深。伤心字面上看,就是心特别的疼,好像受伤一样的疼。
持续时间和过程:
伤心:可能表现为一种心情低迷的状态,如不开心等,持续时间较短,但情绪波动较大。
情感体验和表现方式:
伤心:表达出来的悲恸是溢于言表的,流眼泪的可能性更大。
原因和触发事件:
伤心:通常由个人心灵受到伤害引起,如被背叛或失去重要关系。
心理和生理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哀痛与其他类似情感词汇的细微差别。
哀痛情绪对人的心理健有多种长期影响,这些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持续的哀伤情绪可能导致绪低落、兴趣减退和精力下降,严重时可能引发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障碍。这种情绪低落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学业表现和自信心。
长期的哀伤情绪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生理症状,如失眠、胃肠功能紊乱、体重减轻等。此外,持续的忧伤情绪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影响睡眠质量和食欲。
在社会功能方面,长期的哀伤情绪可能导致个体回避与他人接触,生活角色受限,工作能力受损。这种社会隔离进一步加剧了个体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长期的哀伤情绪还可导致认知功能的衰退,如记忆力下降和难以集中注意力。在情感层面,个体可能会经历情感麻木、否认或难以接受亲友去世、感觉失去了己的一部分等情感痛苦。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的哀伤情绪还可能引发一些特定的心理障碍,如延长哀伤障碍(PGD)。PGD患者在亲人去世一年后仍持续感到极度悲痛,无法接受事实,情感反应减弱,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甚至有跟随逝者一起去的想法。PGD的症状包括强烈情感痛苦、麻木、强烈孤独感、自我意识丧失、回避令他们想起亲友已永远离去的事物、难以重新参与活动和人际关系,以及感觉生活毫无意义。
为了应对长期的哀伤情绪,寻求专业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治疗,尤其是认知行为治疗(CBT,可以有效缓解PGD症状。此外,支持小组中的交流、写下自己的想法、锻炼身体等自我保健措施也有助于处理慢性悲伤。
总之,哀痛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深远的长期影响,包括情绪低落、心理障碍、生理症状、社会功能受损和认知功能衰退等
在心理学中,哀痛的处理和恢复过程被广泛研究和理解,并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指导。以下是基于我搜索到的资料对这一过程的详细解释:
根据库伯勒-罗斯(Kübler-Ross)的理论,哀痛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受。这些阶段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且顺序可能因人而异。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情绪和行为表现:
心理咨询师哀痛处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通过提供安全的对话空间,鼓励来访者表达内心的感受,帮助他们缓解哀痛。心理咨询师可以引导来访者参与纪念逝者的活动,从中找到生存的意义,并通过建立小型慈善活动或以逝者名义进行捐助,帮助来访者将痛苦的记忆转变为积极的行动。
哀痛辅导是一种特定的疗法形式,旨在帮助个体以健康的方式处理个人失去的痛苦。辅导内容包括表达悲伤、接受失去、调整生活、应对变化等。辅导的目标是助个体处理与失去亲人相关的感受、想法和记忆,接受失去的事实,适应失去后的生活,并应对个人和世界的变化。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处理哀痛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旨在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式,重建人际关系,并尝试新的活动。CBT教授压力管理和放松技巧,以应对痛苦。
除了个体治疗,团体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哀痛处理方法。团体治疗提供了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让个体能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从而获得情感支持和理解。
哀痛的恢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个体在经历不同阶段后,最终会进入接受阶段,开始重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能会经历喜悦、满足和幽默等情感。自我恢复、体育锻炼和强大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哀痛中最艰难的部分。
当个体因失去而陷入停滞,导致功能失调时,哀悼就成为问题。如果出现严重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长期眠、日常功能受损等症状,应寻求专业帮助。复杂哀痛的症状与急性或反应性哀痛相似,但持续时间长达一年或更长时间,影响恢复正常活动的能力。
在心理学中,哀痛的处理恢复过程被广泛研究和理解,并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指导。心理咨询、哀痛辅导、认知行为疗法和其他治疗方法都是帮助个体应对失去的重要手段。
在文学作品中,哀痛的表现手法和象征意义丰富多样,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和技巧传达复杂的情感。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和象征意义:
吊辞:吊辞涉及对骄贵、耿直、有志无时、美才兼累等人的追念和慰问,情感真挚,文辞华丽。贾谊的《吊屈原》是吊辞的典范,情感真挚,文辞华丽,符合哀吊文体的特点。
象征手法:
具体场景和细节:如《采薇》通过在路上”的角度,描绘了漫长而艰辛的旅程,象征着战争、思念和生命中的苦乐悲欣。《七哀诗》则通过具体场景和细节,如“昔我往矣~莫知哀”,表达了主人公在归乡途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内心的哀伤。
文学手法:
细节描写:例如,《The Dream of the Rood》中,未知诗人通过英雄式的语言、象征和讽刺,展现了基督作为战士国王的胜利,以及对死后更好生活的希望。
心理过程的描绘:
悲伤阶段:Elisabeth Kübler-Ross提出的悲伤阶段理论指出,悲伤经历包括否认、愤怒、抑郁或混乱,以及最终的接受或重组。这些阶段可能不按顺序发生,且可以相互重叠。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些阶段的体现,如《optimist’s Daughter》中Laurel面对父亲死亡的过程,以及《In Memoriam》中Tennyson对朋友死亡的否认。
哀悼诗:
总之,文学作品中的哀痛表现手法和象征意义通过多种方式传达复杂的情感,包括哀辞与吊辞、象征手法、文学手法、心理过程的描绘以及哀悼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