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忙于照顾生病的父亲,无法抽身做其他的事情。
2.大家现在都很忙,谁都没办法抽身。
1. 谓弃官引退。
引
1. 洛阳旧有衡茆在,亦拟抽身伴地仙。
唐
《刑部白侍郎谢病长告改宾客分司以诗赠别》
刘禹锡
2. 诗句对君难出手,云泉劝我早抽身。
宋
《李颀秀才善画山以两轴见寄仍有诗次韵答之》
苏轼
2. 脱身离开。
引
1. 直冲审视,恐犯于礼仪;遂即缓步抽身,徐问邻人。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
2. 须达地慞惶,抽身数步之外,遂屈帝子向前。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
3. 正斗时,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
《西游记》第六回
4. 二卿有此才貌,误落风尘,翠馆红楼,终非结局,竹篱茅舍,及早抽身。
清
《珠江梅柳记》
周友良
5. 从八点钟等到十二点钟,还不见她来。我想她也许因事不能抽身来会我。
《灭亡》第八章
巴金
拼音:chōu shēn
词性:动词
解释:指从某种事务、环境或关系中摆脱出来,不再参与或介入。
例句:他决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去旅行放松一下。
近义词:脱身、退出
反义词:卷入、陷入
抽身指的是从某个复杂、麻烦或紧张的情境中脱离出来,通常是为了避免进一步的困扰或承担责任。这个词常用于描述一个人主动或被动地摆脱某种束缚、压力或义务,以寻求解脱或自由。
人们在以下几种情境下可能需要抽身:
压力过大:当工作、学习或生活中的压力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时,暂时抽身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恢复心理平衡。
情绪失控:在情绪激动或失控时,抽身可以避免做出冲动的决定或说出伤人的话语。
人际关系紧张:当与家人、朋友或同事的关系出现紧张或冲突时,暂时抽身可以给双方冷静的时间和空间,避免矛盾升级。
健康问题:当身体或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抽身进行休息和治疗是必要的。
决策困难:在面临重大决策时,抽身进行深思熟虑可以避免仓促决定,确保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过度投入:当对某个项目、活动或关系过度投入时,抽身可以帮助重新评估优先级,避免失去平衡。
需要反思:在某些情况下,抽身可以提供一个反思和重新规划的机会,帮助调整方向和目标。
在这些情境下,抽身通常是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有助于恢复身心健康和改善生活质量。
抽身,即从压力或冲突中暂时脱离,可以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它有助于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并提供时间和空间来重新评估和调整情绪。此外,抽身还可以帮助人们避免在情绪激动时做出冲动的决定,从而提高决策质量。然而,过度或长期抽身可能导致逃避问题,进而影响心理健康。因此,适度的抽身是有益的,但需要结合积极面对问题的方式来维护心理健康。
要从复杂情境中有效抽身,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明确优先级:确定哪些任务或问题是最重要的,集中精力解决关键问题,暂时搁置次要事项。
设定界限:学会说“不”,避免过度承诺,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简化流程:寻找简化工作或生活流程的方法,减少不必要的步骤和复杂性。
寻求支持:与同事、朋友或家人分担任务,或寻求专业建议,减轻压力。
定期反思:定期回顾自己的目标和进展,调整策略,避免陷入无谓的复杂局面。
保持冷静:在压力下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化决策,有助于更清晰地处理问题。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逐步从复杂情境中抽身,恢复控制感。
抽身和逃避虽然都涉及从某种情境中脱离,但它们的动机和方式有所不同。
抽身通常是指主动选择离开某种情境,以便从更客观的角度观察或处理问题。抽身往往是基于理智的决策,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或寻找解决方案。例如,一个人在争论中抽身,可能是为了避免情绪化,冷静思考后再做出回应。
逃避则更多是指因为害怕、焦虑或不愿面对现实而被动地避开问题或责任。逃避通常是出于对困难的恐惧或不适感,而不是为了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例如,一个人因为害怕失败而逃避挑战,可能会选择不去尝试。
总的来说,抽身是一种建设性的行为,而逃避则可能阻碍个人的成长和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