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这工作太难了,我只能勉强坚持下来。
例句
1.碍于面子,他只得勉强答应这个无理的要求。
例句
1.他要是不愿意去就算了,我们不要勉强他。
例句
1.他提出的这种想法太勉强了,根本站不住脚。
例句
1.现在剩下的这点儿草料勉强够牲口吃一天。
1. 尽力而为。
引
1.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礼记·中庸》
2. 君子独处守正,不挠众枉,勉强以从王事,则反见憎毒谗诉。
汉
《上灾异封事》
刘向
3. 道可以讲习而知,德可以勉强而能,惟知人之明不可学,必出于天资。
宋
《拟进士对御试策》
苏轼
4. 勉强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
明
《河南策问对二道》
归有光
2. 能力不足而强为之。
引
1.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沈醉。
南朝 宋
《世说新语·汰侈》
刘义庆
2. 身危适他州,勉强终劳苦。
唐
《法镜寺》诗
杜甫
3. 于是众人搀着,勉强移步,走了约数十步,方才活动,可以自主。
《老残游记》第八回
4. 深夜,她勉强坐起来点上灯,看见桌上放着三封信。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
杨沫
3. 心中不愿而强为之。
引
1. 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
三国 魏
《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
2. 公能食此蝇,吾与公赌,输吾坐下马。辅臣念言既出诸口,遂勉强吞之。
清
《广阳杂记》卷四
刘献廷
3. 剑云微笑了,不过谁也看得出他的笑是很勉强的。
《家》七
巴金
4. 使人去做他不愿做的事。
引
1. 焦克礼见萧长春没有留下来的意思,也不好再勉强。
《艳阳天》第六七章
浩然
5. 牵强;理由不充足。
引
1. 你们两个的话,都说得勉强,毕竟尽先的是。
清
《巧团圆·争购》
李渔
2. 有些资料明明是故意找出来的,但是出之以恳挚和悦的声调与姿态,就没有勉强敷衍的痕迹,使听到的人十分悦乐。
《线下·一个青年》
叶圣陶
6. 将就;凑合。
引
1. 据小弟看来,不但第三名不堪附骥,连那第二个女子也还是勉强续貂。
清
《慎鸾交·目许》
李渔
2. 我也勉强了一首,未必好,写出来取笑儿罢。
《红楼梦》第三八回
3. 有几个同学同情我的遭遇,帮助我交了两三个月的饭费,勉强读完了那个学期。
《青春是美好的》
杨沫
“勉强”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iǎn qiǎng,其含义丰富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能力不足而强为之:当一个人的能力不足以完成某件事时,仍然尽力去做。例如,“病人勉强喝了点粥”。
强迫,使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指在外界压力下,不得不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例如,“他不愿去就算了,不要勉强他。
心中不愿而强为之:即使内心不情愿,但出于某种原因(如面子、责任等)还是选择了去做。例如,“碍着面子,勉强答应下来了”。
牵强,不人信服:这种用法常用于形容理由不够充分或逻辑不够严密的情况。例如,“你的理由很勉强”。
不心甘情愿:指在不愿意的情况下勉强同意或接受。例如,“勉强同意”。
将就或凑合:表示勉强适应或应付某种情况。例如,“这点儿草料勉强够牲口吃一天”。
此外,“勉强”也可以用于形容在困难或不利条件下勉强维持某种状态或达到某种目标。例如,“勉勉强”这个成语表示勉强维持或达到某种程度,通常用于描述在没有充分准备或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勉强应付。
“勉强”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多种意思,包括能力不足时的尽力而为、强迫他人做不愿之事、心中不愿但不得不做、理由不充分、不情愿的同意以及将就凑合等。这些含义反映了“勉强”在汉语中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勉强”一词的历史演变可以从其词源和语义变化两个方面来探讨。
从词源来看,“勉强”一词最早出自儒家经典之一的《中庸》,其中提到“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这里的“勉强”表示的意思是“尽力而为”,这与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虽然能力不够或不情愿却还尽力去做”的意思有所不同。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也有体现,如《礼记》、《上灾异封事》、《拟进士对御试策》等。
在现代汉语中,“勉强”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扩展和变化。它不仅表示能力不足而强为之,还涵盖了心中不愿而强为之、使人去做他不愿做的事、牵强、理由不充足以及将就或凑合等多个方面。例如,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强迫自己做不愿意的事情,如强喝粥或勉强同意某事。此外,“勉强”还表示将就或凑合,即使理由不充分。
日语中的“勉强”也有类似的演变过程。最初,“勉强”在日语中表示努力做某件事情,或表示勤奋之意。但在明治时期(1868–1912),语义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学习”的意思。这一变化可能与中日文化交流有关,特别是在日本留学期间,小和尚中国留学回来后,老和尚问他“你在大唐学得怎样?”小和尚脸红耳赤,写了两个字给老和尚汇报,上书“勉强”两字,于是老和尚记住了“学习就是勉强”,于叫众弟子们书写“勉强”。从此,“勉强”在日语中就演变成了“学习”的意思。
“勉强”一词从最初的“尽力而为”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中的多种含义,包括能力不足而强为之、心中不愿而强为之、使人去做他不愿做的事、牵强、理由不充足以及将就或凑合等。
在现代汉语中,“勉强”与其他类似词汇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体现在其含义、用法以及与相关词语的关联上。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
“勉强”(miǎn qiǎng)的基本含义是能力不足但仍尽力而为、并非心甘情愿、将就或凑合、不充足等。它既可以作为形容词使用,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例如,“勉强答应”表示非自愿地答应某事,勉强坚持”表示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仍尽力去做某事。
相关词语的解释:
与“勉强”关的词语包括“情愿”、“充分”、“乐意”、“将就”、“强迫”、“牵强”、“凑合”等。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有各自特定的含义和用法。例如,“情愿”表示自愿做某事,“强迫”表示主动施压让人做某事。
近义词与反义词:
“勉强”的近义词有“委曲”、“尽力”、“勉强及格”等,这些词都表示在条件不足或不愿意的情况下采取的不完全或勉强的方式。其反词则包括“乐意”、“自愿”、“充足”等,这些词表示积极主动的态度。
成语及其用法:
成语“勉勉强强”(miǎn miǎn qiǎng qiǎng)意为刚好能凑合着,常用于形容事情进展缓慢,勉强完成的状态。这个成语多用于口语中,如描述某人勉强完成任务的情景。
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勉强”一词在历史文和文学作品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在《礼记·中庸》中首次出现,并在刘向的《列女传》、苏轼的《拟进士对御试策》、归有光的《河南策问对二道》等作品中多次出现。
与其他词语的区别:
“勉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和用法丰富多样。它不仅表示能力不足但仍尽力为的状态,还涉及到将就、凑合以及理由不充分等情况。
“勉强”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使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在汉语中,“勉强”有多种含义,包括尽力而为、能力不足而强为之、心中愿而强为之、牵强、将就或凑合等。这些含义反映了汉语中对“勉强”的多重解读,如《礼记·中庸》中的“勉强而行之”被鼓励为尽力而为。
相比之下,日语中的“勉强”主要表示努力学习、拼命用功和刻苦钻研。这种用法与汉语中的某些含义有所不同,如能力不足而强为之或心中不愿而强为之的情况较少提及。然而,日语中的“勉强”也包含了大体上能使人满意、勉强还行的中性含义,这与汉语中的些用法相似。
此外,英文中的“勉强”同样表示尽力或不心甘情愿地做某事,如勉强站起来或勉及格。这与汉语中的某些含义相似,但英文中更多强调的是努力和尽力的方面。
综上所述,“勉强”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使用情况存在差异,汉语中更注重能力不足和内心不愿的情况,而日语和英文中则更多强调努力学习和尽力而为的正面含义。
“勉强”一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案例包括:
《法镜寺》 :唐代诗人杜甫在诗中描述了身处困境时勉强完成任务的情景,体了能力不足而强为之的含义。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三国时期魏国的嵇康表达了不愿酬答却勉强做的态度,反映了心中不愿而强为之的情况。
《巧团圆·争购》 :清代李提到即使对方没有留下来的意思,也不好再勉强,展示了使人去做他不愿做的事的情境。
《慎鸾交·目许》 :同样由清代李渔所著,文中指出第三名不堪附骥,第二个女子也勉强续貂,说明了牵强理由不充足的含义。
《红楼梦》 :这部经典小说中也多次使用“勉强”一词,如贾宝玉勉强接受林黛玉的礼物等场景,展示了将就或凑合的态度。
在中文中,“勉强”一词具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应用场景:一种是“能力不足而强为之”,另一种是“心中不愿而强为之”。这两种情况虽然都涉及“勉强”,但其背后的原因和情境有所不同。
在“勉强度日”的例子中,描述了经济困难的家庭每天勉强维持生计的情景。这反映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强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心中不愿而强为之:
总结来说,“能力不足而强为之”主要描述的是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人们为了完成任务而尽力而为;而“心中不愿而强为之”则更多地描述了在理抗拒的情况下,人们出于各种原因不得不做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