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我爱我的家乡,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浑厚。
例句
1.他是书法大家,他的字写得是笔力浑厚,入木三分。
例句
1.他用他那浑厚有力的嗓音演唱各种类型的歌曲。
1. 淳朴;敦厚。
引
1. 子之为人,浑厚平夷,不阻为崖,不巧为机。
宋
《馆中祭丁元珍文》
曾巩
2. 一时风俗浑厚。
宋
《清波别志》卷下
周
3. 自从跟了安老爷,他便说从来不曾遇见这等一位高明浑厚的老爷。
《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
4. 陈诚虽然貌似浑厚,而心地是异常阴险的。
《洪波曲》第六章二
郭沫若
2. 质朴厚重;不纤巧浮靡。
引
1. 而先所采集列国,因序事过详,不若《春秋传》之简直精明、浑厚遒峻也。
宋
《述〈国语〉》
司马光
2. 故文涉浮靡者,一皆黜落,独取深醇浑厚之作。
元
《隐居通议·文章一》
刘
3. 此印篆文浑厚,制度精密,当是汉印。
明
《七修类稿·事物三·古图书》
郎瑛
4. 盖云林画多得之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此独峰峦浑厚,势状雄强。
清
《倪云林十万图记》
侯方域
5. 他的举动稳重,嗓音浑厚,却又处处透着自信的力量。
《东风第一枝·生命在号召》
杨朔
“浑厚”一词在中文中有多种含义,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淳朴、朴实:形容人的性格或品质,表示一个人天性纯朴、诚实厚道。例如,宋代曾巩在《馆中祭丁元珍文》中提某人“为人浑厚”,即指其为人淳朴敦厚。
艺术风格:用于描述诗文、画等艺术作品的风格,强调其朴实雄厚、不纤巧浮靡。例如,笔力浑厚指的是书法或绘画中笔触有力且简洁。
声音特质:形容声音低沉有力,具有宽广的频谱范围。例如,嗓音浑厚表示声音深沉而有力。
文化内涵:在一些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浑厚”还被用来形容作品的深、俊伟和气象萧疏。
“浑厚”一词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含义,既可以形容人的性格,也可以描述艺术作品的风格和声音特质,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多义性和灵活性.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浑厚”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诗歌、辞赋和历史叙述中,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史记》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史记》以其雄豪的气势和浑厚的风格著称。司马迁在叙述历史事件时,能够抓住关键点,排除枝蔓,突显本质。例如,在描写项羽的事迹时,他抓住了末起事、巨鹿之战等重大事件,展现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和他在灭秦中的重要作用。
《黍离》 :屈原在楚国被流放期间创作了《黍离》,这首诗以其豪放激昂的词藻和浑厚奔放的节奏著称。屈原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抒发了对楚国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悲凉之感,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激情和感染力。
唐代诗歌:唐代诗歌中常见的雄浑风格,反映了盛唐时期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例如,王昌龄的《出塞》气势浩瀚,孟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魄宏大,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何其高远壮丽。这些作品都展现了唐代诗人笔下的浑厚、刚、阔达、豪宕的文风。
古代小说中的长安意象:唐代诗人笔下的长安或近的名胜景观,展现出一种浑厚、刚健、阔达、豪宕的文风。长安作为帝都文化的代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
《诗经》中的描写手法:在《诗经》中,诗人通博喻手法,如《卫风·硕人》中对庄姜美丽的描写,使用了六个奇特喻象,工笔重彩地描绘出人物的美丽,并由实而虚,点睛传神。这种写法为讲究形神兼备的古代美学提供了创作范例。
浑厚作为艺术风格,与其他艺术风格(如细腻、轻巧)的区别和联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行探讨。
从视觉效果上来看,浑厚的艺术风格通常表现为厚重、质朴和深沉。例如,在宋代陶瓷艺术中,施厚釉的工艺技法使得陶瓷作品整体更加敦厚、简洁。这种风格强调的是材料的质感色彩的厚重感,而非细节的精致或装饰的繁复。相比之下,细腻的艺术风格则注重细节的刻画和色彩的丰富性,如荷兰黄金时代画家Gerrit Dou的作品,其细腻的画笔域显得更远,增强了画面的逼真感。
从文化内涵上来看,浑厚的艺术风格往与一种朴素、自然的美学观念相联系。例如,宋代陶瓷釉色工艺深受老子朴素美学思想的影响,匠人们推崇自然、简洁、恬静的审美观念。这种风格强调的是内在的精神表达和情感的深沉,而非外在形式的华丽或复杂。而细腻的艺术风格则更多地体现了美的追求和对细节的关注,如古希腊艺术中的精细风格,其人物描绘更加精致,身体部位处理得更加细腻。
此外,浑厚的艺术风格在不同艺术形式中也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在汉绣艺术中,汉绣追求热闹、富丽堂皇,色浑厚,图案粗犷浪漫;而顾绣则恬静雅致,针法细腻,展现了中国水墨的效果。这表明浑厚的艺术风格不仅限于某一特定的艺术形式,而是可以在多种艺术形式中找到其独特的表现方式。
总之,浑厚作为艺术风格,与其他艺术风格(如细腻、轻巧)的区别在于其强调材料的质感和色彩的厚重感,以及内在的精神表达和情感的深沉。
在现代汉语中,“浑厚”一词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历史文献来看,“浑厚”原本具有褒义,形容人的性格深沉、稳重,以及作品的厚重感和艺术境界。然而,在现代汉语中,“浑厚”一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转变,更多地被用来形容人的性格特点,尤其是领导者应具备的包容与大度的品质。
具体来说,现代汉语中的“浑厚”常用于描述领导者应有的品质,强调其应具备的“难得糊涂”的智慧,即不锋芒毕露,能发现并包容他人的缺点。这种用法反映了现代社会对领导力的新要求,即领导者不仅要有精明的头脑,更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心。
此外,“浑厚”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还被用来形容声音的特质,如低沉有力、具有力量感和自信的声音。这种用法与古代文献中的描述有所不同,古代更多地强调其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如形容诗文书画的笔力和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浑浑噩噩”这一成语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古代用以形容深远峻肃的状态,是褒义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无知无识、糊涂度日的状态,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现代汉语中“浑厚”一词的使用频率和语境主要集中在形容人的性格特点和领导力方面,尤其强调包容与大度的品质。
浑厚声音特质在音乐和演讲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呼吸技巧:在演唱威尔第的歌剧《游吟诗人》时,为了使声音更“戏剧化”,需要将说话时的声音质量融入歌唱中,这包括使用胸腔共鸣和增加肌肉参与度,从而形成更厚实、更暗沉的音色。
发声技巧:研究表明低沉的声音更具威严,因此明亮浑厚的中低音更受青睐。此外,巧用重音和轻变化可以突出关键词,增强演讲效果。
声音形象:如果演讲者的声音如“金石掷地”,清脆悦耳,就会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力量,不但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且能使人愉悦。
率和音调:频率决定了声音是尖锐还是浑厚。振动频率越低,声音越浑厚;振动频率越高,声音越尖锐。
“浑厚”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应用存在显著的异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浑厚”常被用来形容人的品德和性格,调其厚重、敦厚、诚实和坚韧等特质。例如,在儒家经典中,“敦厚”被视为一种厚德载物的品格,如《周易》中的坤卦所言:“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此外,老子也赞誉敦厚为“大丈夫”的品性,孔子则认为敦厚近仁。
在艺术领域,“浑厚”同样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例如,宾翁在艺术创作中追求“浑厚华滋”的境界,将其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并通过具体的章法布局和笔墨操练来体现这一艺术境界。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厚重”一词更多地用于描述物体的物理特性,如重量、尺寸和力量等。例如,在古代英语中,“厚重”常用来形容体格健壮、身材魁的人,或者描述一笔巨款和用力过猛的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厚重”一词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描述身体,还扩展到了形容事物的大小或数量。
此外,西方学者如Clifford Geertz和Michael Walzer对“厚重”的理解也有独特之处。Geertz将“厚重”描述为一种文化解释的方式,强调其丰富性和文化共鸣性。而Walzer则将其用道德论证中,认为“厚重”的道德论证是“丰富引用、文化共鸣、锁定在一个本地建立的象征系统或意义网络中的”。
总体而言,“浑厚”在中国文化中主要强调品德和性格的厚重与敦厚,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多地用于描述物体的物理特性及文化解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