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勤劳俭朴的习惯,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
2.他把钱捐给了希望工程,自己却过着俭朴的生活。
1. 见“儉朴”。
引
“俭朴”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jiǎn pǔ”,其基本含义是指俭、朴实的生活态度和品质。它强调在生活和行为上保持简朴、不奢华的态度,注重节约和朴素的生活方式。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俭朴”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道德修养。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节俭的重视和推崇。例如,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啬”,即爱惜、节约的意思,强调君子应具备节约的意识和适度的消费观念。这种思想不仅限于物质层面的节俭,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寡欲,即通过减少物质欲望来培养内心的平和与充实。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物质丰富,但过度追欲望和享受已成为社会问题。因此,倡导俭朴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俭朴也被视为一种美德,能够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自律、自省等。
“俭朴”还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比如勤劳朴、不爱攀比、不浮夸等。这种品质不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中,也适用于社会风气的塑造。例如,历史上许多为官者都以俭朴著称,如包拯、范仲淹等,他们生活简素、不尚奢华,成为后世称颂的典范。
“俭朴”是一种强调节约、简单和勤劳的生活方式,它不仅关乎个人的经济状况,更是一种文化和道德上的追求。通过践行俭朴,人们可以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幸福,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道德经》中关于“啬”和节约的具体论述主要集中在第五十九章,其中老子提出了“治人事天,莫若啬”的理念。这一章强调了节俭的重要性,认为节俭是治理国家和奉事天地的关键。
在古代,“啬”并非吝啬,而是指节俭,与粮食仓储有关,后引申为节约。老子认为,治国安邦之道中最重要的就是节俭,因为节俭是积德,能够长久。节俭不仅是指物质上的节省,还包括减少欲望,包括减少物质欲望和健欲望。这种节俭的态度意味着在达到目标后即停止,为下一个目标做准备,回归初心,以达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境界。
此外,《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也强调了节俭清静、少麻烦为好的理念,认为这是管理人和祭祀天地的最佳方式。节俭之道能深根固柢,长久无为而治。老子的“三宝”之一是“俭”,并解释了“啬”字的含义。
历史上有许多为官者以俭著称,他们的生活和治理方式展现了高尚的品德和对国家、人民的忠诚与奉献。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晏婴:春秋时期齐国宰相,他上朝时乘坐劣马破车,甚至步行,以身作则反对奢侈浪费,要求官员们节衣缩食,减轻百姓负担。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宰相,他向后主刘禅承诺自己在成都只有八百株桑树、十五顷薄田,随身吃穿都靠俸禄置办,不经营别的产增加财富。
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上卿,他治家至俭,即使面对嘲笑,也坚持让家人过简朴生活,认为品德高尚才是国家最大荣耀。
于成龙:清代廉吏,生活简朴,每天只吃粗粮和青,被称为“于青菜”。他的办公桌上放着生姜和豆豉,像农村私塾先生一样随意。
是仪:东汉末年官员,从县吏直至公卿、封侯,都从不治产业,不接受额外的赏赐、别人的馈赠,一辈子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陆绩:担任郁林郡守时,不带宝货,舟轻用巨石重之,被人们称为“郁林石”。
甄彬:曾以一束苎质钱赎回金子,后又将金子送还,表现出高尚的品德。
高允:虽居显贵,却志同贫贱,清贫生活,得到皇帝的赞赏。
崔光:在太后赐予的负绢中只取两匹,展现了清廉。
长孙道生:即使为三公,居处也卑陋后来毁掉豪宅,表现出节俭。
唐玄宗:在宴请太子时,只用饼洁之,让太子爱惜。
肃宗:以节俭著称,不喜奢华。
卢怀慎:清廉贞素,不营资产,妻儿贫寒时仍散施亲戚甚厚。
李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临终前留下百两金葬书生。
杜黄裳、城、郑余庆、郑浣等官员也以清俭著称,拒绝奢侈,展现了高尚的品德。
这些历史人物通过他的生活和治理方式,展示了中国古代官员的节俭精神和对国家、人民的忠诚与奉献。
在现代社会中,通过教育和政策倡导俭朴的生活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教育引导:从小培养孩子的勤俭节约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通过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俭朴的基本含义,并认识到其对国家建设和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此外,家庭教育也应与学校教育相协同,共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反对不必要的铺浪费。
政策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倡导俭朴生活方式。例如,提倡环保、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鼓励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等行为。同时,党员干部应以身作则,增强自制力,在日常生活中约束自己,形成克己奉公、奢尚俭的自觉。
文化宣传:通过媒体和公共宣传,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利用各种平台传播俭朴生活的重要性,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氛围。
神层面的提升:俭朴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修身立德的方式。通过教育引导,让孩子们明白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与满足。倡导适度的理性消费和可持续的绿色消费,反对不必要的铺张浪费。
实际行动:鼓励青年以实际行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讲吃穿,不乱花钱,爱惜劳动成果,节约用电、用水、用粮,养成良好的艰苦奋斗的勤俭习惯。
俭朴生活方式对个人心理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从个人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俭朴生活有助于培养自律精神和内在满足感。当人们减少对物质的依赖和追求时,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个人成长和精神追求,从而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研究表明,过着节俭的生活方式可以带来愉感,帮助解决物质主义社会过度消费的问题,并克服愉悦适应现象,即个人因积极变化而获得的幸福感会随着积极情感的减少和期望值的上升而减弱。此外,朴生活还减少了生活中的杂乱和压力,让人更专注于内心世界的探索,注重思考和体验而非物质财富。
俭朴生活方式对社会可续发展也有重要贡献。过度消费和浪费不仅对环境造成破坏,也加剧了资源的紧张。通过倡导简朴生活,可以减少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促进社会的绿色发展。实践自愿简朴是过上充裕生活的有效途径,减少生态足迹能以多种方式提升福祉。外,俭朴生活有助于建立真诚和深入的人际关系,减少物质干扰,注重情感交流和互助。这种生活方式还可以改善社区和谐,因为它可以帮助建立更多与他人联系,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俭朴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自由,还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俭朴的生活态度和品质被理解和实践的方式各有特色,但都强调了节俭、节约和简单生活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俭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和生活方式。儒家思想认为,俭朴是对奢侈浪费的克服,强调在行礼和日常生活中避免奢侈,以防止物质财富浪费和人们竞逐物质富足。道家则认为,俭朴特指统治者的节俭,统治者不应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耗费民财,应以俭朴的行事避免对百姓生活的干扰。古代名士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推崇俭朴,认为它能提升品德,避免奢侈浪费。例如,晚清名臣曾国藩将勤苦俭约的好家风发扬光大,他入仕伊始即立下“此生绝不靠做官发财,为后人敛集财富”的誓言。
在西方文化中,简朴生活同样受到重视。居里夫人通过其简单的家居生活展示了简朴带来的专注和远离世俗干扰的效果。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国家在着装、汽车选择和旅游方式上都体现了对简单生活的追求。爱默生曾说:“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强调了勤俭节约道德价值。
此外,现代文明也逐渐认识到简俭精神的重要性。尽管社会条件已发生变化,但简俭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是现代明的标尺。简单、朴素、俭省的生活被认为是最健康、科学和可靠的生活方式。例如,北宋贤相寇准的母亲在临终前将一幅画交给仆人,提醒他不要忘记过去的日子,贪图富贵,耽于逸乐。寇准后来成为一代贤相,勤于政务,俭于生活。
总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俭朴的生活态度和品质被理解和实践的方式各有特色,但都强调了节俭、节约和简单生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