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睥睨的意思

睥睨

拼音pì nì

1.睥睨常用意思: 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

词性动词
近义词 傲视
例词睥睨一切

例句 1.他总是睥睨着别人,好像自己比谁都高贵。 
2.他自认为高人一等,因此眼中总是透露出睥睨万物的神情。

睥睨引证解释

1. 斜视。有厌恶、傲慢等意。

1. 过者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 《淮南子·修务》
2. 萧衍轻险有素,士操蔑闻,睥睨君亲,自少而专,好乱乐祸,恶直丑正。 《魏书·萧衍传》
3. 你青年出家,终招睥睨。 明 《四贤记·允娶》
4. 自是刻苦砥砺,日夜孜孜,惟恐不足,崭然有睥睨千古之概。 《民约论巨子卢梭之学说》 梁启超

2. 窥视;侦伺。

1. 若承平之世,睥睨宫阃,幸灾乐祸,首为逆乱,诖误善良。 北齐 《颜氏家训·诫兵》 颜之推
2. 自迩以来,凌纵滋甚,悖言怼容,罔所顾忌,阴谋潜计,睥睨两宫。 《宋书·刘湛传》
3. 汝乃干纪乱常,怀恶乐祸,睥睨二宫,伫望灾衅,容纳不逞,结构异端。 《北史·杨秀传》
4. 敌又睥睨金陵、镇江,守把舟船,而大雨连降,平地水发,道涂泥泞,马步俱不能进。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

3. 监视。

1. 从军西方,睥睨邻境;手探虎穴,足践荒梗。 宋 《代毛筠州祭王观文韶文》诗之二 苏辙

4. 城墙上锯齿形的短墙;女墙。

1. 罘罳分晓色,睥睨生秋雾。 南朝 梁 《和卫尉新渝侯巡城口号》 王筠
2. 睥睨登哀柝,蝥弧照夕曛。 唐 《南极》诗 杜甫
3. 长立睥睨间,尽日不得溲。 明 《海上曲》之三 徐渭
4. 睥睨迎秋,辘轳破晓,人在小窗敲句。 清 《台城路》词 魏之琇

5. 古代皇帝的一种仪仗。

1. 睥睨,如华盖而小。 《宋史·仪卫志六》


相关词 睥睨一切 傲然睥睨 睥睨天下

睥睨是什么意思

“睥睨”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pì nì,主要含义括:

  1. 斜着眼看:表示用斜眼观察或看人,带有厌恶或高傲之意。例如,“睥一切”表示对周围的人或事都看不起,表现出一种傲慢的态度。

  2. 窥视、侦伺:指从旁严密注视、观察,如监视、伺。

  3. 监视:指从旁严密注视、观察,如跟踪、瞭望哨远远监视着敌人。

  4. 城墙上的锯齿形短墙:古代城墙上的短墙,也称为女墙。

  5. 古代皇帝的一种仪仗:最初是指古代皇帝的一种仪仗,后来引申为斜着眼看,侧目而视,有厌恶或高傲的意思。

在文学作品中,“睥睨”常用于描绘王者、历史人物或处于高位者傲视众生的情景,如“睥睨天下”的王者。此外,“睥睨”还与“俾倪”、“埤堄”等词同义,表示斜眼观察,带有傲慢或不服气的意味。

“睥睨”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于形容高傲、傲慢的态度,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仪仗形式。

睥睨一词的历史起源和演变过程是什么?

“睥睨”一词的历史起源和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含义和用法经历多次变化。

最初,“睥睨”作为名词,特指古代城墙上的锯齿形短墙,也称为女墙或女儿墙。这种城墙设计用于守城士兵瞭望来犯之敌,同时又可作为掩体。例如,《古今注》中提到:“女墙,城上小墙也,亦名‘睥睨’,言於城上睥睨人也。”

随着时间的推移,“睥睨”逐渐演变为形容词,用来描述斜着眼看、侧而视的行为,带有厌恶或高傲的意味。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广泛出现,如《淮南子·修务训》、《魏书·萧衍传》、《四贤记·允娶》等。例如,《史记·信陵君列传》中记载:“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

外,“睥睨”还被用来形容窥伺、暗中观察他人动静的行为。例如,《颜氏家训·诫兵》中提到:“睥睨宫阃,幸灾乐祸。”

在现代汉语中,“睥睨”主要用来形容人的态度或目光,表示傲慢、轻视或高傲。例如,王安石的《虎图》中写道:“睥睨众史如庸奴。”

睥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有哪些?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睥睨”一词具有多种含义和应用,具体如下:

  1. 斜视、侧目而视
  2. 王安石在《虎图》中写道:“睥睨众史如庸奴。”这句话形容者对那些平庸的历史学家的轻蔑态度。
  3. 另一个例子是《史记·信陵君列传》中的“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这里描述了信陵君对某些人的不屑一顾。

  4. 窥伺、暗中观察

  5. 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诫兵》中提到:“若承平之世,睥睨宫閫,幸灾乐祸,首为逆乱,詿误善良。”这句话描述了在和平时期窥伺宫廷,趁机作乱的行为。
  6. 在《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中也有类似用法:“敌又睥睨金陵、镇江,守把舟船,而大雨连降,平地水发,道涂泥泞,马步不能进。”这里描述了敌人在金陵和镇江的窥伺行为。

  7. 监视

  8. 宋代苏辙在《代毛筠州祭王观文韶文》诗之二中写道:“从军西方,睥睨隣境;手探虎穴,足践荒梗。”这里描述了军队在边境的监视和侦察。

  9. 古代城墙上的矮墙

  10. 南朝梁王筠在《和卫尉新渝侯巡城口号》中提到:“罘罳分晓色,睥睨生秋雾。”这里的“睥睨”指的是城墙上的矮墙。
  11. 唐代杜甫在《南极》诗中写道:“睥睨登哀柝,蝥弧照夕曛。”这里的“睥睨”同样指城墙上的矮墙。

  12. 古代皇帝的一种仪仗

  13. 在《宋史·仪卫志六》中提到:“睥睨,如华盖而小。”这里描了古代皇帝的一种仪仗。

  14. 成语“所向睥睨”

  15. 成语“所向睥睨”自《三国志·魏书·管宁传》,形容在任何场合都能展现出无与伦比、无所畏惧的气概。例如,科学家在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企业家在商业境中引领潮流等。

睥睨与其他类似词汇(如俾倪、埤堄)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睥睨”与其他类似词汇(如“俾倪”、“埤堄”)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含义上的区别
  2. 睥睨:主要指斜视,表示轻蔑或傲视的意思。例如,《史记·卷七七·魏公子列传》中提到:“侯生下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3. 俾倪:同样可以表示斜视,但更多用于描述城墙上的一种矮墙结构。例如,《墨子·备城门》中提到:“俾倪广三尺,高二尺五寸。”
  4. 埤堄:也是指城墙上的一种矮墙,通常设有射箭用的小孔,用于防御和侦察。例如,《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提:“陴倪者,看视之名。”

  5. 用法上的联系

  6. 这些词汇在古代文献中经常互换使用,尤其是在描述城墙结构时。例如,《说文解字》中提到:“陴,城上女墙,俾倪。”
  7. 在一些古籍中,“睥睨”、“俾倪”和“埤堄”都可以用来描述城墙上的一种矮墙,这种矮墙通常设有射箭孔,用于防御和侦察。例如,《广雅》中提到:“埤堄,女墙也。”

  8. 音韵上联系

  9. 这些词汇在音韵上也有一定的联系。例如,“睥睨”和“俾倪”在古汉语中都是叠韵字,音近义通。例如,《集韵》中提到:“俾、睥:俾倪,邪视,或从目。”
  10. “睥睨”和“俾倪”在古汉语中都可以表示斜视的意思,而“埤堄”则更多用于描述城墙上的矮墙结构。

  11. 历史渊源

  12. 这些词汇在古代文献中都有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用法和解释。例如,《左传》、《墨子》、《史记》等古籍中都有到这些词汇。

“睥睨”、“俾倪”和“埤堄”在含义上有所区别,在用法和音韵上存在一定的联系。

睥睨作为仪仗形式在古代的具体用途和象征意义是什么?

睥睨作为古代皇帝的一种仪仗,其具体用途和象征意义如下:

  1. 具体用途
  2. 睨是古代皇帝的一种仪仗,用于展示皇帝的威严和地位。这种仪仗通常呈华盖状,但体积较小。
  3. 睥睨还指城墙上锯齿形的短墙,即女墙,用于防御和监视。

  4. 象征意义

  5. 睥睨象征着皇帝的高傲和威严。它不仅是一种装饰性的仪仗,更是皇帝身份和权威的象征。
  6. 睥睨也带有监视和窥伺的含义,表明皇帝对周围环境的警觉和掌控。

睥睨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变化有哪些?

我们可以总结出“睥睨”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变化如下:

  1. 使用频率
  2. 在现汉语中,“睥睨”一词的使用频率较低,许多人可能不清楚其正确的读音和含义。尽管如此,它仍然被一些文学作品和正式文本中使用。

  3. 语境变化

  4. 古代与现代的差异:在古代,“睥睨”常用于描述斜视的动作,带有厌恶高傲之意,如《淮南子·修务训》中的句子:“过者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而在现代汉语中,“睥睨”更多地被用作形容词或动词,用来形容人的姿、目光或态度,通常表示高傲、自大、不屑或轻蔑。
  5. 文化背景:在现代社会中,“睥睨”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具有权势、财富或社会地位的人,他们往往有着超然、高冷的表现,对身边的人和事漠然置之。
  6. 心理背景:从心理角度来看“睥睨”反映了某些人对自己眼界、能力和价值观的极高自信和认同感,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较为常见。

  7. 读音

  8. “睥睨”的正确读音为“pì nì”,其中“pì”读作pì,意思是眯起眼睛,如同凝视;“nì”则读作nì,意思是睨眼看,通常是高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