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因为双方的意见相左,所以会议取消了这项合作计划。
2.既然你们两个意见相左,不如就用抓阄来决定。
1. 谓各以左手相交。
引
1. 司射进,与司马交于阶前,相左。
《仪礼·乡射礼》
2. 相左者,谓各以左手相交也。
清
《实事求是斋经义·驳敖氏左还右还说》
朱大韶
2. 互相违异;不一致。
引
1. 户部不能靳恩于法与例之内,而亦不能借恩于法与例之外,是以其势常相左。
明
《送邑令李龙罔擢户部主事序》
唐顺之
2. 倘时命相左,郁郁抱恨以终,后死者当笔之于书。
清
《绝交书》
陈梦雷
3. 靠事实取得真实性,所以一与事实相左,那真实性也随即灭亡。
《三闲集·怎么写》
鲁迅
3. 不相遇;彼此错过。
引
1. 〔魏撰之〕告假去了,正不知仁兄却又到此,可不两相左了。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2. 大家都走的是这条路,何以不遇见呢,原来你到你令伯那里去过一次,所以相左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一回
3. 〔美国朋友〕派他的一位女书记来接我,可是她和我未见过面,码头上的人又多,彼此竟相左。
《萍踪忆语》三
邹韬奋
“相左”一词含义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不一致或偏差,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错过或未相遇。
不一致或偏差:在古代文献中,“相左”最早出自《仪礼·乡射礼》,用来形容司射与司马在阶前以左手相迎的情景,象征着双方的迎礼。由于古人认为右手更为灵便,而左手较为笨拙,因此“左”常用来表示偏差或不一致。这种用法逐渐引申为意见或事物之间的相违、相反。例如,在鲁迅的作品中提到“一与事实相左,那真实性也随即灭亡”,表明了“相左”可以用来描述事实与观点不符的情况。
错过或未相遇:在现代汉语中,“相左”还常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错过或未相遇。例如,在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描述了两人虽同路却未相遇的情景,最终彼此错过。这种用法强调了双方在空间上的错位或未发生接触。
此外,“相左”一词的使用也与古代文化背景有关。在古代社会中,“右”通常被视为尊贵和正确的象征,而“左”则更多地表达差或相反的意思。因此,“相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左右手灵活性差异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内涵。
“相左”一词在古代和现代都有其独特的用法和文化背景,既可指事物之间的不一致或偏差,也可指与人之间的错过或未相遇。这些含义都源于古人对左右手灵活性差异的认知及其文化意义的延伸。
“相左”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和解释如下:
各以左手相交:这一用法源自《仪礼·乡射礼》,描述了司射与司马在行礼时各以左手相迎的情景。贾公彦在疏文中解释,司马由北向西行,司射由南向东行,双方各以左手相迎,因此称为“相左”。
互相违异或不一致:这一用法在多个文献中出现,如明末唐顺之在《送邑令李龙罔擢户部主事序》中提到,户部在处理恩典时既不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例规,也不能随意超越法律和例规,因此常处于“相左”的状态。清末陈梦雷在《绝交书》中表达了对时命相左的无奈,鲁迅在《三闲·怎么写》中则强调了事实与相左的关系,指出真实性一旦与事实相左,即会灭亡。
不相遇或彼此错过:这一用法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如《二刻拍案惊奇》中提到魏撰之告假离开,不知仁兄是否也到此,两相左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描述了大家走同一条路却未相遇的情况,原来是因为你去令伯那里去过一次,所以相左了。邹韬奋在《萍踪忆语》中提到美国朋友派女书记来接他,但两人未见过面,码头上人多,彼此竟相左。
“相左”一词在古代文献中主要指各以左手相交,象征着双方的尊重与和谐;
鲁迅作品中提到的“一与事实相左,那真实性也随即灭亡”出自《三闲集》。
在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中,描述两人错过的情景出现在卷九,具体情节是关于凤来仪与杨素梅的故事。凤来仪是杭州府的秀才,因父母双亡,家贫未娶。他在吴山左畔赁下园亭读书,一日傍晚,他遇见了邻家楼上凭窗而立的杨素梅,两人一见钟情。凤来仪通过丫鬟龙香与杨素梅相识,人互生情愫,但因隔着楼上下,难以开口。凤来仪写了一首词给杨素梅,表达爱意,但杨素梅认为他狂妄,拒绝了他的示好。凤来仪再次写信给杨素梅,送上了白玉蟾蜍镇纸作为信物,表达了对两人百年好合的期望。
在古代文化中,“右”和“左”的象征意义及其对“相左”一词影响的具体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从方位的角度来看,“右”通常代表尊贵、力量和强势。例如,在军事上,“车右”是勇士的位置,因为右手能更好地发挥力量。此外,“无出其右”这一成语也反映了“右”在某些情境下的尊位。在官职上,古代官职多为左高右低,如尚书左丞高于右丞。在服饰方面,右衽代表中原文,而左衽则被视为蛮夷文化,体现了“尊右卑左”的思想。
然而,“左”也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在古代建筑中,“左”指东,“右”指西,如“左祖右社”。在礼仪上,“虚左以待”表示空着尊位恭候别人,体现“左为尊”的另一种含义。在政治上,“左”和“右”有激进和保守的区别,左倾代表激进冒险主义,右倾则维护旧体系,反对改革。
在不同历史时期,“左”与“右”的尊卑地位会有所变化。例如,先秦时期吉事尚左、秦汉至六朝尊右,唐宋尊左,元代尊右,明清承唐宋尊左。这种变化与阴阳哲学、权力崇拜、配位礼仪等传统文化规律有关,体现了崇抑阴、尊君敬亲尚师的价值观。
在性别象征上,“左”代表男性,“右”代表女性,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在居住上,“闾左”指住在里门左侧的平民,而“豪右”则指富贵的人居住在右侧。
综上所述,古代文化中“右”和“左”的象征意义丰富多样,不仅体现在方位、官职、服饰等方面,还涉及到性别、居住和政治等多个领域。
“相左”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常见场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意见不一致:这是“相左”最常见和核心的用法。当两个人或多方在意、观点或立场上存在分歧时,可以用“意见相左”来形容这种状态。例如,在讨论某个问题时,如果双方持有不同的看法,就可以说“他们的意见相左”。
法律冲突:在法律领域,“相左”也可以用来描述法律条文之间或法律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例如,某项法律规定与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情况不符,可以称为“法律相左”。
错过或不相遇:在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相左”还可以表示彼此错过或未能相遇。例如,两个人因为某些原因能见面,可以说“两相左了”。
幽默表达:在北京方言中,“相左”常被用来调侃或幽默地表达差或违背原意的情况。例如,当某人做出与预期不符的行为时,可以用“左了左了”来表示这种意外。
文化背景:从文化角度来看,“相左”的概念源于古代对左右手功能的不同认知,以及“右”和“左”的社会地位差异。这种文化背使得“相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而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