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颓靡的意思

tuí

颓靡

拼音tuí mǐ

1.颓靡常用意思: 颓丧萎靡。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衰颓 , 颓废 , 颓丧 , 沮丧 , 懊丧 , 丧气 , 颓败
反义词 振奋 , 振作 , 兴奋 , 激奋
例词精神颓靡

例句 1.他整天无所事事、颓靡不振,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2.这段时间他有点颓靡,身边的朋友都很担心他。

颓靡引证解释

1. 委靡;衰败。

1. 故能纡余盘骫,森萧颓靡,阳飘飚结,华裂水洒。 晋 《浮查赋》 庾阐
2. 则我府君当钦明之世,承苛慝之烬,缉颓靡之余。 唐 《汉州雒县令张君吏人颂德碑》 陈子昂
3. 不顾纪纲决裂,风俗颓靡,人心纷乱而莫可收拾。 明 《与周淀山书》之三 归有光
4. 民国初年,朝野上下之忘仇寡耻,徒事内争,颓靡昏罔之人心也。 《警告全国父老书》 李大钊


颓靡是什么意思

“颓靡”是个汉语词汇,拼音为tuí mí,意指精神不振或衰败的状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晋代庾阐的《浮查赋》中,用来形容一种衰败、消沉的状态。在唐代,陈子昂在其作品《汉州雒县令张君吏人颂德碑》中也使用了“颓靡”一词,描述了衰败的景象。李白在《金门答苏秀才》中使用了这个词,表达了内心的空虚和外在的颓废。

“颓靡”一词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常用描述社会风俗的颓废、人心的纷乱以及个人精神状态的低落。例如,明代归有光在《与周淀山书》中提到社会风俗的颓靡和人心纷乱难以收,而张居正在《陈六事疏》中则警告说,如果不加以改变,可能会导致国家难以复兴,人心涣散。

此外,“颓靡”也可以用来形容一种情绪低落、向下的状态,如同英语中的“dejected”或“disappointed”。在现代汉语中,“颓靡”不仅限于描述个人的精神状态,还可以用于描述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强调面对困境时保积极态持度的重要性。

“靡”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词汇,常用来描述精神不振、衰败的状态,其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个人心理状态和社会风俗等多个方面。

颓靡一词在晋代庾阐《浮查赋》中的具体使用和语境是什么?

在晋代庾阐的《浮查赋》中,“颓靡”一词具体使于描述自然景象,特别是在描绘巨木的形态时。根据,庾阐在《浮查赋》中写道:“故能紆餘盘骪,森萧颓靡,阳飘飈结,华裂水洒”这里的“颓靡”形容的是巨木的枝叶因风而摇曳,呈现出一种衰败、委靡的状态,与自然界的动态美相呼应。这种用法体现了庾阐对自然景观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将巨木的形态与自然界的动态美相结合,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美的独到理解。

此外,也“颓提到了靡”一词在《浮查赋》中的使用,进一步证实了其在描述自然景象中的应用。

唐代陈子昂在《汉州雒县令张君吏人颂德碑》中如何描述颓靡,与李白《金门答苏秀才》中的使用有何异同?

在唐代陈子昂的《汉州雒县令张君吏人颂德碑》中,他使用了“颓靡”一词来描述一种社会状态,即“缉頽靡之餘”,这表明了他对当时社会的腐败和衰败的不满。而李白在《金门答苏秀才》中则用“外物空颓靡”来形容物质世界的虚无和精神上的超脱。

两者的使用有明显的异同。陈子昂的“颓靡”更多地指向了社会政治层面的腐败和衰败,反映了他对时政的批评和对改革的渴望而李白的“颓靡”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物质世界的和对淡泊精神世界的追求,体现了他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明代归有光和张居正在提及社会风俗颓靡时,他们的观点和建议分别是什么?

明代归有光和张居正在提及社会风俗颓靡时,他们的观点和建议各有不同。

归有光对明中叶的社腐败深感痛心,他在《项脊轩志》中委婉地批评了朝政的黑暗和人情的冷漠。他主张过清贫淡泊、与世无争的生活,认为人生在世不必执着于功名利禄,而应顺应天命,怡然自得。此外,归有光在地方治理中也体现了他的社会关怀,他注重民生,审理案件时考虑人情,允许妇女儿童围观,耐心细致地处理案件,不轻易人投入狱中。他还整治社会风气,改善囚犯待遇,亲自率吏士围捕真正的盗贼,展现出刚柔并济的治理风格。

相比之下,张居正则从更宏观的政治层面来应对社会风俗的颓靡。他针对明朝自嘉靖时期以来商交换法则日益侵入官场的现象,提出了“大破常格,扫除廓清”的主张。尽管他没有明确指出具体人选,但他以这种人自许的心境十分真诚。张居正的家国情怀和政治伦理强调了儒学传统对中国政治的影响,试图通过改革来恢复社会风气的正直和廉洁。

总结来说,归有光更多地从个人生活态度和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倡导清贫淡泊的生活方式和仁民爱物的治理理念;

现代汉语中,“颓靡”一词如何被应用于描述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

在现代汉语中,“颓靡”一词常被用来描述社会现象和历史件中的衰败、不振作的状态。这一词语不仅限于个人的精神状态,还广泛应用于对国家、社会或经济发展的描述。

例如,在历史文献中,“颓靡”一词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国家或社会在面对重大挑战时的无力感和消极态。度如《宋书·长沙景王道怜传》中提到的“土境荒毁,人民彫散,城郭頽败”,这里的“頽败”即指社会的衰败和颓废状态。此外,鲁迅在《且介杂文二集·文坛三户》中提到的“破落户的颓唐,是掉下来的悲声”,也反映了社会群体在逆境中的颓靡状态。

在现代社会中,“颓靡”一词同样被用来描述某些群体或个体在面对逆境时的消极态度。例如,有文章指出,“留学生”与“奢华侈糜”的颓唐姿态越走越近,表明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因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而陷入精神上的颓靡状态。

“颓靡”一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有哪些详细的研究或分析?

“颓靡”一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从字义上看,“颓”字的本义是头秃,引申为委靡、消沉、衰老等含义。在古代文献中,“颓”常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或身体状况的衰退,如“颓卒”、“颓思”、“颓尔”等。此外,“颓”也可用于描述建筑物坍塌或衰败景象,如“颓繁”。这些用法都体现了“颓”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丰富文化内涵。

关于“颓靡”一词的具体含义,“颓靡”指的是精神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限于个人的精神层面,也可以扩展到社会现象和文化表现上。例如,在民国初年,李大钊曾用“颓靡昏罔之人心”来形容当时朝野上下忘仇寡耻、徒事内争的社会风气。

此外,“颓靡”一词还与音乐文化有密切联系。成语“靡靡之音”出自宋代罗泌的《路史》,原意指柔弱、委靡的音乐,古认为这是亡国之声。该成语也用于描述颓废、低俗的音乐风格,并在历史文献中多次出现,强调了靡靡之音与国家兴衰之间的关联。

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来看,“颓靡”一词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文化演变的过程。例如,在现代语境中,“颓废”一词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表现为意志消沉和精神萎靡。这种现象不仅是个体层面的问题,更是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

“颓靡”一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涵盖了从个人精神状态到社会现象、从古代文学到现代心理障碍的广泛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