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经他一解释,我心里的疑团顿时烟消云散了。
2.听了他的讲解,大家顿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1. 立刻。多用于叙述已过去的事情。
引
1. 我听了这话,吃了一大吓,顿时呆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
2. 顿时,一轮红日升起,放射出万道金光。
《万水千山》第二幕
陈其通
3. 星期天的早晨,被柳树包围的五里庄的小河边,来了十几个旅行的小学生,就顿时异常热闹起来了。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章
杨沫
“顿时”是一个汉语副词,表示情立刻发生或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的状态。它通常用于描述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强调事情发生的迅速和突然性。例如,在听到某个消息后,人们可能会立刻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就是“顿时”的典型用法。
“顿时”的近义词包括“立刻”、“马上”、“立即”、“立时”、“即刻”、“霎时”等,这些词语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即事情发生得非常快其反义词则是“渐渐”或“慢慢”,表示事情是逐渐发生的,需要一段时间的过程。
此外,“顿时”在不同语境中可以用来描述各种情境下的瞬间反应,如情绪的变化、事件的发生以及随之而来的混乱或惊慌。例如,“我听了这话,吃了一大吓,顿时呆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展示了“顿时”在叙述过去事件时的使用。
总之,“顿时”是一个多用途的词汇,既可以表示时间上的紧迫性,也可以用来形容情感上的强烈反应。
“顿时”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和演变历史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顿时”这个词组在现代汉语中表示事情发生的迅速和突然,但在古代汉语中并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从证据来看,“忽然”是古代汉语中最早出现的类似词汇之。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忽然”一词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并且用作状语,如“忽然不见”。此外,《庄子》、《淮南子》等典籍中也多次使用“忽然”来描述迅速消失或变化的情况。
“突然”这个词则是在汉朝时期出现的,用于描述突然发生的事情。而“骤然”则出自南宋,表示事情发生的迅速和突然。些词汇都与“顿时”的现代用法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语境和侧重点。
关于“顿时”的具体使用情况,可以参考《世说新语》中的例子:“庾亮的风度神态立刻就让陶侃为之折服,两人叙谈宴饮了一整天。”。这里的“立刻”与“顿时”有相似的含义,即事情发生的迅速。
总结来说,“顿时”在古代汉语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其现代含义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忽然”、“突然”、“骤然”等词汇的发展。
“顿时”与其他表示迅速反的副词(如“立刻”、“马上”)在语义上有细微差别。首先,“顿时”通常用于叙述过去的事情,表示在某一瞬间发生某事,强调的是动作行为紧接着发生,例如“老师一走进教室,大家顿时都安静了下来”。相比之下,“立刻”和“马上”则可以用于叙述过去或未来的事情,强调的是时间上的紧迫性。
具体来说,“立刻”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发生的事情,所指的时间非常短,几乎是在同一时刻。例如,“请你立刻到办公室去,老师在那儿等你呢”。而“马上”则表示事情即或很快发生,所强调的时间短是相对的,有时只是说话人心目中认为时间很短,实际上可能并不很短。例如,“冬天过去了,春天马上就要来了”。
此外,“顿时”更侧重于描述一种突然的变化或反应,而“立刻”和“马上”则更多地于描述即将发生的动作或行为。
在现代汉语中,“顿时”通常用于描述动作或变化发生得非常迅速的情境,相当于“很快就”、“一下子就”。它一般出现在过去时态的句子中,前面需要说明引发动作或变化的原因,而“顿时”后面则描写某种新情况的发生,多表示因前面的事而产生某种反应。
例如:- 听到我的夸奖,她的脸顿时红了。
“顿时”在不同方言中确实有相似的用法和含义,主要表示事情迅速生。例如,在上海方言中,“顿时”与“立刻”、“随即”等词都有类似的意思,都用来描述动作或状态在短时间内发生。此外,在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中,“顿时”也被列为表示时间的副词之一,用于描述事情发生的紧迫性。
“顿时”、“霎时”和“即刻”都是表示时间非常短的副词,但它们在具体使用场景上有一些细微的区别。
情景色彩:具有很强的情景色彩,读者可以马上感受到当时的情况如何。
霎时:
情景色彩:比“顿时”更加模糊,更偏向于文学修辞。
即刻:
总结来说,“顿时”和“霎时”都强调时间的短暂性,但“顿时”更常用于叙述过去的事情,并且具有较强的情景色彩;而“霎时”则更多用于文学作品中,强调时间的极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