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声称亲眼目睹了事情的全部经过。
2.若不是亲眼目睹,我真不敢相信他会做出这种事情。
1. 亦作“目覩”。亲眼看到。
引
1. 促召之,使太守目睹,尔乃为明。
《后汉书·刘根传》
2.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南朝 宋
《七里濑》诗
谢灵运
3. 先祖母曾取视之,先母时尚幼,亦在旁目睹。
清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纪昀
4. 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
《〈家〉后记》
巴金
拼音:mù dǔ
词性:动词
解释:亲眼看到某件事情或某个场景的发生。
例句:他目睹了整个事故的过程,感到非常震惊。
近义词:目击、亲见
反义词:听闻、传闻
目睹是指亲眼看到或观察到某个事件、行为或现象。它强调直接的视觉经验,通常用于描述某人在场并亲眼见证某事的发生。
目睹在法律证据中通常指目击者(即亲眼看到事件发生的人)的证言。这种证言可以作为直接证据,帮助法庭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目击者的证词在刑事案件中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提供关于犯罪行为的详细信息,如犯罪者的外貌、行为方式和犯罪现场的情况等。然而,目击者的证言也可能受到记忆误差、偏见或外部影响等因素的干扰,因此法庭在评估其可信度时会综合考虑其他证据和情况。
目睹是指亲眼见到某件事发生,强调的是直接的视觉体验。而听闻则是通过他人讲述或传播得知某件事,强调的是间接的信息获取。目睹通常被认为是更可靠的证据,因为它基于个人的直接观察;而听闻则可能受到讲述者的主观影响或信息传递中的失真。
提高目睹证词的可靠性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及时记录:在事件发生后尽快记录证词,避免记忆随时间模糊或受到外界影响。
独立验证:通过多个目击者的证词相互验证,寻找一致性和差异性。
避免引导性问题:在询问目击者时,使用开放性问题,避免提出可能引导答案的问题。
环境因素考虑:考虑目击者当时的环境条件,如光线、距离和压力等,这些可能影响其观察的准确性。
心理支持:为目击者提供心理支持,减少紧张和焦虑,有助于其回忆事件细节。
专业培训:对执法人员和调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如何有效地收集和分析证词。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目睹证词的可靠性,减少误判的可能性。
目睹在心理学研究中通常指个体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特定事件或行为,这些观察可以用于研究人类行为、情感和认知过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
创伤研究:目睹暴力、灾难或其他创伤性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影响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者通过分析目睹者的反应,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症状的形成机制。
社会学习理论: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目睹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态度和价值观。
儿童发展研究:儿童通过观察父母、教师和同伴的行为来学习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研究者通过分析儿童的目睹经历,探讨其对道德发展、社交技能和情感调节的影响。
目击证词研究:在司法心理学中,目击证词的准确性是重要研究课题。研究者通过实验分析目睹事件后个体的记忆和回忆过程,探讨影响证词可靠性的因素。
情感传染:目睹他人的情感表达可以引发观察者相似的情感反应。这一现象在情感传染和共情研究中被广泛探讨,帮助理解人类情感互动的机制。
这些应用展示了目睹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