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预备的意思

bèi

预备

拼音yù bèi

1.预备常用意思: 准备。

词性动词
近义词 筹办 , 准备 , 筹备 , 绸缪

例句 1.明天野餐要用的东西,她们今晚就已经预备好了。

2.预备常用意思: 打算。

词性动词
近义词 计算 , 打算 , 计划 , 企图 , 盘算

例句 1.他预备把这一束小花插在墨水瓶里,送给自己的老师。

预备引证解释

1. 预先安排或筹划;打算。

1. 圣人早知天地之反,为之预备。 汉 《越绝书·计倪内经》 袁康
2. 太常博士萧楚材、孔志约以皇室凶礼为预备凶事,非臣子所宜言之。 《新唐书·李义府传》
3. 薛嫂一面教妇人拜谢了。因问:“官人行礼日期?奴这里好做预备。” 《金瓶梅词话》第七回
4. 我听说汪先生临死身边并没有什么钱,尸首搁在房里,什么东西都没有预备。 《寒夜》尾声 巴金
5. 这条被袱么?你老总预备当多少? 《线下·金耳环》 叶圣陶

2. 犹防备。

1. 预备敌人,非仓卒可致。 宋 《梦溪笔谈·官政一》 沈括
2. 太祖谓徐达曰:“彼必度吾疲惫,今夜决来劫营,须宜预备。” 《英烈传》第十六回
3. 日夜巡逻严预备,运筹设策夜衔枚。 太平天 《全军放胆杀敌诏》 洪秀全


预备是什么意思

“预备”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指预先准备或安排。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1. 预先安排或筹划:预备通常用于表示在事情发生之前做好准备。例如,在古代文献中,“预备”常用于描述圣人对天地变化的预先了解和准备,以及在战争或紧急情况下的防备措施。这种用法在《越绝书》、《新唐书》、《金瓶梅词话》等作品中都有体现。

  2. 防备:预备也可以表示防备和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或困难。例如,在《梦溪笔谈》中提到“预备敌人,非仓卒可致”,意指在面对敌人时不能仓促行事,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3. 生活中的应用:预备不仅限于军事或战争领域,它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例如,人们可能会提前准备食物、保险、燃料和急救用品,以应对自然灾害、经济崩溃或基础设施故障等紧急情况。

  4. 预备者的概念:在现代语境中,“预备者”(Prepper)是指那些通制定计划、收集资源和学习技能来提高应对紧急情况能力的人。他们可能储备物资、学习生存技能、建立社区或离网生活,以减少对基础设施的依赖。

  5. 预备的近义词:预备的近义词包括“准备”、“打算”、“计划”等,这些词都强调事先的安排和筹划。

  6. 预备的历史背景:预备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人类生存的早期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预备的需求和方法也不断演变。20世纪,预备被称为“民防”,在二战期间被广泛宣传。

预备是一个多义词,既可以表示预先安排或筹划,也可以表示防备和准备。它在不同的情境下有着广泛的应用,从个人生活到国家防御都有其重要性。

预备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是什么?

古代文献中,“预备”一词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体现在预先安排或筹划以及防备敌人的策略上。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越绝书·计倪内经》 :汉代袁康提到“圣人早知天地之反,为之预备”,意为圣人预先了解天地变化,做好准备。

  2. 《新唐书·李义府传》 :该文献中也提到了“预备”的概念,描述了在不同情境下预先安排或防备的情。

  3. 《金瓶梅词话》、《红楼梦》、《儿女英雄传》和巴金的《寒夜》 这些文学作品中都有“预备”的应用,展示了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的预先准备和筹划。

  4. 《尚书·说命》 :其中提到“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强调了事先筹划的重要性。

  5. 《传·昭公三年》 :文中提到“君若不弃敝邑,而辱使董振择之,以备嫔嫱,寡人之望也”,说明了为应付突发事变或灾害做出的安排。

  6. 《孙子·计篇》 :其中提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强调了防备敌人的重要性。

  7.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文中提到“预备走舸”,即预先准备轻快的小船,以应对可能的紧急情况。

  8. 《汉书·终军传》 :文中提到“今鲁国之鼓,当先具其备”,说明了事前陈设的重要性。

  9. 《吕春秋·慎人》 :文中提到“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展示了在困境中预先准备的重要性。

预备者(Prepper)运动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实践有哪些?

预备(Prepper)运动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实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冷战时期,当时美国政府鼓励公民建造避难所以应对核爆威胁。这一运动最源于对核战争的恐惧以及对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不确定性,促使人们感到需要自我准备和随时应对可能的社会崩溃。

随着时间推移,预备者运动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1970年代,生存主义者这一概念开始出现,他们更倾向于学习野外生存技能。然而,到了1990年代,生存主义者被贴上了右翼保守派的标签,并与政府对立。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再次激发了预备者运动,政府开始指导民众储备物资和准备撤离。

进入21世纪后,预备者运动迅速增长,尤其是在美国,预备者们不仅关自然灾害,还结合传统自力更生的理念。他们通过网络社区和网站进行交流,分享应急技能和资源。预者们通常会囤积食物和水,学习急救和自卫等生存技能。

预备者运动与环保运动、家庭园艺和罐头食品等代趋势有所联系,但通常被视为保守派。预备者们强调个人责任和自给自足,旨在使人们在困难时期能够为自身和家人提供保障。预备者生活方式强调实用技能和可持续性,而非过度积累。

预备者运动在全球范围内也在不断壮大,涵盖了各种兴趣和信仰的群体。许多人自学生存技能,从书籍、在线论坛和现实生活经验中学习。预备者们制定期计划,确保在现代社会中断超过一年的情况下生存,包括大量囤积食物、水和物资。

预备者运动不仅是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旨在照顾自己、家人和社区。

在现代社会中,预备对于应对自然灾害和经济崩溃的具体策略有哪些?

在现代社会中,预备对于应对自然灾害和经济崩溃的具体策略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经济崩溃的准备策略:

  1. 财务准备
  2. 启动应急基金,存够六个月的开支并优先偿还债务。
  3. 分开应急资金和支票账户,存入低风险、有利息的账户。
  4. 储存易货交易的商品,如酒精、贵金属和燃料。
  5. 手头备有现金,便于紧急情况下使用。
  6. 创造额外收入来源,如家庭企业或提供服务。
  7. 制定债务偿还计划,优先处理信用卡债务。

  8. 储存必需品

  9. 储存应急水,每人至少一加仑,可供三天或两周用。
  10. 储备不易腐烂、无需冷藏的食物,如罐头食品、干粮、坚果等。
  11. 开始种菜,自给自足并节省食品杂货费用。
  12. 准备应急包,包括备用钥匙、毯子、火柴等家用物品。
  13. 准备急救和医疗用品,包括药物、绷带、消毒溶液等。

  14. 保存食物

  15. 保存肉类和鱼类,通过盐腌、熏制、肉干等方式延长保质期。
  16. 制作水果和蔬菜罐头,使用水浴法或压力罐头技术。

  17. 保护家园

  18. 选择避难所类型,独立避难所或内部避难所。
  19. 建立两个电源,太阳能和地下发电机。
  20. 选择庇护所大小,考虑食物储备和所需空间。
  21. 保密避难所位置,避免邻居发现。
  22. 购买防身工具,如梅斯喷雾、胡椒喷雾、手持电击枪等。
  23. 安装警系统,包括无线安全系统、隐藏式摄像头等。
  24. 收集必要的工具,如断线钳、镐、铲、斧头等,以应对各种情况。

自然灾害的应对策略:

  1. 预警与多元化布局
  2. 强化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以应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潜在威胁。
  3. 多元化布局,减少单一地点的风险暴露。

  4. 社会组织参与

  5. 社会组织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参与自然灾害应对策略研究与实践,布相关研究报告和手册。

  6. 教育与培训

  7. 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和应对策略,了解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8. 分析典型案例(如洪水、地震、台风等),讨论其发生过程、影响范围及应对措施。

  9. 社会心理与舆情管理

  10. 识别和管理社会心理风险,包括会舆情风险信息扩散建模及应对策略。
  11. 管理社会稳定风险,包括社会稳定风险识别及演化机理。

预备的近义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是什么?

预备的近义词在不同语境下有细微差别,主要现在其具体含义和使用场景上。预备的基本含义是预先准备,但根据不同的语境,其近义词会有所变化。

  1. 计划:通常指制定行动方案或考虑达到目标的过程或结果。例如,在商业计划中,预备可能意味着制定详细的商业策略和步骤。

  2. 打算:侧重于基于未来的计划,常用于个人或组织对未来行动的安排。例如,某人可能说“我打算明天去旅行”,这里的预备就是对旅行的预先安排。

  3. :除了表示紧密缠缚、连绵不断等意思外,绸缪也常用于描述事前的准备和筹划。例如,在家庭聚会前的绸缪工作,就是指为聚会做各种准备。

  4. 盘算:侧重于筹划谋算,常用于财务或战略层面的预备。例,在投资决策前的盘算,就是对各种可能结果的预估和分析。

  5. 打定:指定主意或决定,常用于表示某人已经做好了某个决定或行动的预备。例如,“我已经打定主意参加比赛”,这里的预备就是指已经做好了参赛的决定。

  6. 准备:预备的同义词之一,表示预先安排或筹划,备用。例如,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预备动作就是指比赛前的热身和准备活动。

  7. 企图:虽然预备和企图都表示预先准备,但企图更侧重于图谋、谋划的意思。例如,“他的企图是通过这次会议达成协议”,这里的预备就是指为达成协议所做的预先准备。

  8. 计算:在数学和统计学中,计算常指通过数学方法求得未知数的过程。例如,在预算编制中,计算就是指对收入和支出进行核算的过程。

  9. 有计划:强调有组织、有条理的预备,常用于描述有明确计划和步骤的准备工作。例如,在项目管理中,有计划的预备意味着按照既定步骤进行。

  10. 绸缪:除了表示紧密缠缚、连绵不断等意思外,绸缪也常用于描事前的准备和筹划。例如,在家庭聚会前的绸缪工作,就是指为聚会做各种准备。

这些近义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主要体现在其具体含义和使用场景上。

20世纪民防概念的演变及其对现代预备概念的影响是什么?

20世纪民防概念的演变及其对现代预备概念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民防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民防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飞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轰炸机的出现,空袭成为战争中的常见手段。英国在伦敦建立了独立的防空指挥机构和防空部队,实施灯火管制、构筑防空洞、疏散居民等施,这些被称为民防的萌芽。从一战到二战前的20年间,随着军事航空工业和技术的迅猛发展,欧洲许多国家相继建立“城市防空体系”,民防工程得到了迅速发展。

冷战时期的核安全风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至20世纪80年代的冷战期间,民防理念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发生变化。一方面,较长时间没有战争,但维持民防机构要大量公共资金投入,而且相关专职人员往往缺乏实战能力提升的机会。另一方面,核武器使西方国家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这一期,苏联组织了一个全面的民防计划,包括强制性的公众培训和演习、定期警报以及广泛的信息传播。

后冷战时期的融合灾害管理

冷战结束后,由于发生核战争的威胁大大降低,西方国家普遍把民防工作的重点放到对洪水、地震、火灾灾害的应对中。英国1988年就开始考虑将民防由“战时应急”向“平时防灾救灾”转变。一时期,民防从以主要应对战争破坏转到同时应对战争破坏和日常灾害上来,从以防空为主的传统民防向“融合防空防灾职能、重视公民保护”的现代民防转变。

现代预备概念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后,除了恐主义外,全球还面临气候变化、跨国犯罪、烈性传染病等重大风险挑战,这些都成为国际安全的重要议题。因此,现代预备概念强调的是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而不仅仅是传统的民防措施。例如,在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成立标志着对潜在恐怖主义目标的安全措施加强。

中国民防组织构的变化

在中国,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民防观念逐渐从保护平民对抗敌对行动或灾害影响,转变为政府动员群众采取防空、抗灾救灾措施,实施救援行动,防范与减轻灾害危害的活动。已有11个省、市、自治区及1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人防部门转制为民防局,增加了传统意义上人防的新职能。

结论

20世纪民防概念经历了从萌芽到完善的过程,并在冷结束后逐渐转向融合灾害管理的方向。现代预备概念则更加注重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以应对多样化的安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