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宝宝的意思

bǎo bao

宝宝

拼音bǎo bao

1.宝宝常用意思: 对小孩儿的昵称。

词性名词
近义词 孩子 , 小孩 , 娃娃 , 婴儿
反义词 成人 , 大人

例句 1.看别人的小孩都很可爱,她也想早点生个宝宝。
2.我小心翼翼地把宝宝抱回了家,并决定好好照顾他。

宝宝引证解释

1. 对小儿的爱称。

1. 今人爱惜其子,每呼之曰宝宝,盖言爱惜如珍宝也。亦作“保保”,或作“阿保”。 明 《留青日札·宝宝保保》 田艺蘅
2. 《留青日札》:“今人爱惜其子,每呼曰宝宝,盖言如珍宝也。” 清 《通俗编·称谓》 翟灏
3. 多少人虽然是爸爸,他们呵,还没有见过宝宝;儿没出世父出征,为祖国为宝宝把宝来找。 《玉门儿女出征记》诗 李季

2. 方言。称家蚕。

1. “大眼”以后的“宝宝”第一天就吃了七担叶,个个是生青滚壮。 《春蚕》三 茅盾


宝宝是什么意思

“宝宝”一词在中文中具有多重含义和用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对小孩的亲昵称呼
    “宝宝”最初是对婴儿或小孩的爱称,表示珍爱和亲昵。这种用法常见于父母或家人对孩子的称呼,例如“宝宝真棒”、“宝宝生日快乐”等。

  2. 网络流行语
    自2015年起,“宝宝”逐渐演变为一种网络流行语,常用于表达撒娇、卖萌或示弱的情感。例如,“吓死宝宝了”、“乐死宝了”等表达方式,通常用于社交媒体或日常交流中,以增加亲昵感和趣味性。

  3. 泛化用法
    随着时间的发展,“宝宝”的指称对象逐渐泛化,不仅限于小孩,还可以用来称呼爱人、恋人或其他可爱的人。此外,它也可以用表达对某些事物的喜爱或关注。

  4. 文化背景与情感表达
    “宝宝”一词在中文中带有浓厚情感色彩,通常与亲密、可爱、萌宠等情感相关。它不仅是一种称呼,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方式,能够缩短说话者与听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5. 其他用法
    在某些特定语境下,“宝宝”还可以指代蚕的幼崽,或者用于形容行为孩子一样的人。

“宝宝”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既可以是对孩的亲昵称呼,也可以是网络流行语中的自称或他称,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用于特定的物品或行为的描述。其丰富的含义和广泛的使用场景体现了中文语言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宝宝”一词在网络流行语中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如下:

  1. 起源
  2. “宝宝”一词最初是父母对婴儿或幼儿的昵称,具有亲昵和保护的意味。
  3. 2015年,网络流行语“吓死宝宝了”走红,其中“宝宝”代指“我”,达受到惊吓的情绪。这句话的流行使得“宝宝”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

  4. 发展

  5.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一词逐渐脱离了“吓死宝宝了”的语境,成为一种独立的自称方式。女生们在受到惊吓会使用“吓死宝宝了”来卖萌,后来这种用法被广泛接受。
  6. “宝宝”一词不仅限于女性使用,逐渐去了性别色彩,可以用来不分男女地指称对方,表达亲密关系或亲昵态度。例如,在电子商务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上,客服和工作人员经常称呼客户或学员为“宝”。
  7. “宝宝”一词还被用于各种社交语境中,如“愁死宝宝了”、“乐死宝宝了”等,表现出说话人的感状态。

  8. 文化意义

  9. “宝宝”一词自带呆萌属性,让人感到亲近和怜惜,无论是在撒娇还是霸道时,都能展现出特别的人格魅力。
  10. 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观念的转变,从过去女孩们对“人家”或“老娘”的自称,到如今普遍喜爱自称“宝宝”,体现了独立、自我价值和“悦己”能力的重要性。

  11. 应用范围

  12. “宝宝”一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还在网络平台如小红书、抖音等上流行。例如,“宝宝辅食”标签最初被女性用户用来屏蔽性评论,后来成为一种流量密码。
  13. 在2016年央视猴年春晚上,冯巩在小品《快乐老爸》中也引用了“吓死宝了”,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流行语的传播。

宝宝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和使用场景有哪些差异?

宝宝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和使用场景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绪表达的活跃程度
  2.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婴儿在情绪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Camras等人(1998)的研究发现,欧洲裔美国婴儿在情绪表达上比华人婴儿更活跃。这表明文化背景对婴儿的情绪表达有重要影响。

  3. 负面情绪的控制

  4. 在亚洲文化中,儿童倾向于控制面情绪,而西方文化中的儿童则更直接地表达情感。这种差异可能源于文化对情绪表达的规范和期望。

  5. 情感节奏和互动模式

  6. 婴儿不仅识别他人的情绪表达,还关注情绪节奏,这影响着人际同步和心脏节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婴儿在情感节奏和互动模式上也存在差异。例如,中美和中国大陆婴儿在表达上的差异可能与化表达方式和互动风格有关。

  7. 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8. 父母的文化价值观对婴儿的情感表达有重要影响。例如,美国婴儿比其他国家的婴儿更社交、冲动,且较少表现出负面情绪,容易安抚。而韩国婴儿则表现出更长的注意力,智利婴儿在负面情绪和情感上得分最高。

  9. 情感表达的社会性和文化依赖性

  10. 情感体验与日常互动和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婴儿早期就对他人面部表情产生反应,并在11个月大时展现出跨文化差异。这些差异源于文化表达方式和互动风格。

  11. 情感称呼的文化差异

  12. 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中,情感称呼的习惯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宝宝”和“宝贝”在中文里都是非常亲昵的称呼,但它们在使用场合、情感色彩和文化差异上有所不同。

  13. 文化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14. 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个性发展有重要响,不同文化中对积极和消极特质的定义可能不同,导致跨文化个性表达的差异。

如何区分宝宝一词在亲昵称呼和网络流行语中的具体用法?

我们可以区分“宝宝”一词在亲昵称呼和网络流语中的具体用法。

亲昵称呼中的用法

  1. 情侣之间的亲昵称呼
  2. “宝宝”作为情侣之间的亲昵称呼,源自“宝贝”一词,英文对应为“baby”。这种称呼通常用于表达对另一半的疼爱和宠溺,例如“亲的,你是我的小宝宝”。
  3. 这种称呼可以增强亲密感和可爱感,例如“宝宝,亲亲”。

  4. 家庭中的亲昵称呼

  5. “宝宝”也可以是父母或家人对婴儿或幼儿的昵称,表示对孩子的珍爱和宠溺。例如,“他们的宝宝真是个小可爱”。

网络流行语中的用法

  1. 自称表达情感
  2. “宝宝”在网络流行语中常用于自称,表达自己受到惊吓或搞笑的情感。例如,“吓死宝宝了“笑死本宝宝了”。
  3. 这种用法通常带有幽默和自嘲的意味,例如“乐死宝宝了”“本宝宝这厢有礼”。

  4. 指称对方表达亲昵

  5. “宝宝”也可以用来指称对方,表达对对方的亲昵态度。例如,“本宝宝拜托了”。
  6. 这种用法不分性别,可以用于男女之间,例如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客服会用“宝宝”来缩短与客户的心理距离。

  7. 网络段子和调侃

  8. “宝宝”在网段子中常被用来调侃,例如“宝宝不开心”“宝宝心里苦”。这种用法带有轻松愉快的意味,但有时也可能显得幼稚。

总结

  • 亲昵称呼:主要用于情侣或家庭成员之间,表达爱意和宠溺。
  • 网络流行语:主要用于自称或指称对方,表达情感、幽默或调侃。

宝宝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泛化用法有哪些具体例子?

“宝宝”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泛化用法有以下具体例子:

  1. 社交称谓用语:在日常生活中,”宝宝”常被用来称呼年龄较大的孩子或青少年,替代直接称呼名字的方式。例如,父母或家人可能会用”宝宝”来称呼自己的孩子,表达亲昵和关爱。

  2. 网络自称语:自2015年起,”宝宝”一词在网络流行语中逐渐演变为一种自称代词,带有卖萌性质。例如,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自称为”宝宝”,以表达撒娇、情感指示、互动等目的。

  3. 商品广告和品牌名称:”宝宝”一词也被广泛用于商品广告和品牌名称中,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例如,尿布产品、儿童玩具、儿童食品等产品常使用”宝宝”作为其品牌的一部分。

  4. 动物和植物的昵称:”宝宝”一词还被用来称呼某些动物和植物的幼崽,如大熊猫宝、北极熊宝宝、濒危乌龟宝宝等。这种用法表达了对这些幼崽的珍爱和保护。

  5. 历史和文化背景:”宝宝”一词在古代也有不同的用法,如明代文献中将其写作”保保”,用于小孩称呼母亲的亲昵称呼,以及在江南地区用于称呼蚕。

宝宝一词在特定语境下(如蚕的幼崽或形容行为像孩子的人)的使用情况和含义是什么?

“宝宝”一词在特定语境下的使用情况和含义如下:

  1. 对小孩的爱称
  2. “宝宝”作为对小孩的爱称,可以指代儿童或幼儿,表达亲昵和喜爱之情。这种用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最初的形式是“保保”,意为尊重的称呼,后来逐渐演变为宝贝的“宝”。到了明朝,“宝宝”开始表示小朋友的意思,同时也是一种亲昵的称呼,可以用来称呼小孩或表达对小孩的喜爱。

  3. 对蚕的爱称

  4. 在浙江地区,养蚕人家会将蚕称为“宝宝”,因为蚕在春天产茧量大,给养蚕人带来收益。这种用法一直保留至今。此外,蚕的幼虫阶段被称为“宝宝”,因为它们白白胖胖,让人有亲切感。

  5. 形容行为像孩子的人

  6. 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形容行为像孩子的人”,但“宝宝”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有时也被用来形容某些行为像孩子的人,尤其是在网络语言和口语中,这种用法带有一定的戏谑意味。

总结:在特定语境下,“宝宝”一词既可以指代小孩,表达亲昵和喜爱之情;也可指代蚕,因为蚕能带来收益,被视为可贵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