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劳碌的意思

láo

劳碌

拼音láo lù

1.劳碌常用意思: 辛苦忙碌。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操劳 , 忙碌 , 繁忙
反义词 安逸 , 清闲 , 悠闲 , 闲逸 , 悠然 , 赋闲
例词终日劳碌
例词奔波劳碌

例句 1.他常年在外劳碌工作,难得回家看看。
2.我们能有个温暖的家,都要感谢母亲的劳碌操持。

劳碌引证解释

1. 辛劳忙碌。

1. 念我故人劳碌久,不如投老卧沧洲。 唐 《处厚游杭作诗寄之》 牟融
2. 风雨萧萧,长涂上、春泥没足。谩回首、青山无数,笑人劳碌。 宋 《满江红》词 秦观
3. 哥哥劳碌太甚,可把扇子我拿。 《西游记》第六一回
4. 他年纪不算大,然而经年的忧虑和劳碌,逼得他几乎像一个衰弱的老人了。 《日出》第二幕 曹禺


相关词 奔波劳碌

劳碌是什么意思

“劳碌”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láo lù”,意指辛劳忙碌的状态。它常用来形容人们在工作、学习或其他方面长时间从事繁重的工作或活动,表现出一种辛苦、疲惫和压力较大的状态。劳碌也以用来描述事物繁忙的状态,如工作场所、家庭琐事等场景。

此外,“劳碌一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唐代牟融的《处厚游杭作诗寄之》、《西游记》和曹禺的《日出》中都有提到。在现代汉语中,“劳碌”仍然被广泛使用,反映了人们辛勤工作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劳碌”与“勤快”不同,勤快是一种动劳动中的激情,而劳碌则是被动承受的劳作。劳碌命通常指一个人一生都在奔波操劳,没有歇脚的时候,这种状态可能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暗示这样的生活状态是不幸的或者是被动的。

劳碌在古代文学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是什么?

在古代文学中,“劳碌”这一主题被广泛地探讨和描绘,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劳动的艰辛、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生活的复杂情感。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应用:

  1. 曹雪芹的《红楼梦》 :这部小通过描写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因劳碌而带来的身心疲惫和对自由的渴望。

  2. 黄公辅的《辰州后阁偶成》 :这首诗描绘了劳动者在劳碌中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劳碌带来的身心疲惫的感叹。

  3. 袁宏道的《赠陈正夫》 :此诗反映了劳动者在劳碌中的无奈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4. 《诗经》中的农事诗:如《七月》,这首诗详细描述了西周时期农民一年四季的辛勤劳动,从白天割茅草到夜晚搓草绳,展现了古代农民一年无休的劳作。这种描写不仅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也揭示了社会分工和阶级划分的形成。

  5. 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 :这首诗通过描写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情景,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食物珍惜的情感。

  6.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这首诗展现了魏晋时期农民早起劳作、傍晚收的生活场景,表现了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形象。

  7. 《庄子》中的“劳而无功” :庄子在《庄·渔父篇》中提到:“是犹推舟于陆地,劳而无功。”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哲学家对劳碌无功的思考。

  8. 《老子》中的“碌碌” :《老子》中提到:“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这句话表了对平庸生活的不满,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对劳碌生活的反思。

劳碌与勤快在文化心理学上何不同,这种区别如何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满意度?

劳碌与勤快在文化心理学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工作态度和生活满意度上。劳碌(hustle culture)通常指一种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文化,强调不断努力和长时间工作以追求职业成功和财富积累。而勤快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积极主动、有条理的工作态度,注重效率和成果,但不一定伴随过度的压力或牺牲个人生活。

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劳碌文化往往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例如,在印尼初创公司员工的研究中发现,勤奋文化越强,工作满意度越低。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劳碌文化导致员工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容易产生情绪耗竭和倦怠感,从而降低对工作的满意度。此外,劳碌文化还可能导致员工在工作与个人生活之间失去平衡,进一步影响其生活满意度。

另一方面,勤快文化则可能带来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研究表明,和谐型工作热情(即勤快)与工作投度、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正相关。这种文化背景下,员工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平衡,从而提高整体的生活质量。

此外,文化背景对劳碌与勤快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例如,在高权力距离的社会中,如埃及,员工的勤奋程度往往高于低权力距离的社会。这表明,在某些文化中,勤奋被视为一种值得赞赏的性格特质,并且有助于提高作满意度。

劳碌与勤快在文化心理学上的区别显著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满意度。劳碌文化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提高生产力,但长期来看会带来负面的心理健康影响和较低的工作满意度。相反,勤快文化则助于员工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从而提高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劳碌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意义是什么?

劳碌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意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包括其在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的影响,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

从历史背景来看,劳碌命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结构中对劳动的重视。例如,在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中,社会身份代代相袭,外族统治者通过强化这一传统来加强社会的稳定性。这种森严的劳役制度使得无力完成派劳役的人家大量逃亡,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劳动的严格要求和对不劳而获者的鄙视。

在现代社会中,劳碌命的概念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劳动的文化和价值内容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因素,对劳动持积极态度并将其视为崇高价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功。例如,在欧洲中世纪晚期,对劳动态度的转变及其在宗教改革期间作为服务上帝的唯一形式,推了经济活动的加强,最终在西欧实现了社会经济的突破。这种对劳动的重视不仅体现在经济活动中,还体现在社会文化中,如日本在二战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现代化突破,这得益于整个文化体系对勤劳传统的支持。

劳碌命的社会文化义在于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劳碌不仅是个人实现价值和追求成功的关键,也是社会繁荣和发展的基础。通过辛勤工作,人们可以获得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提升社会地位,并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经济发展。此外,劳碌对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义,通过劳碌,人们可以获得工作经验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实现个人目标和梦想。

然而,劳碌命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和压力。例如,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者因工作方式的不同被区分为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前者逐渐成为我们竞追逐的体面工作,而后者却时常遭人白眼,甚至鄙视。这种观念无形中误导了社会大众的认知,导致了对体力劳动者的不公平对待。

总之,劳碌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个人实现价值和追求成功的过程,也是社会繁荣和发展的基石。正确解释劳碌命需要客观、正确的认知,摆脱焦虑和自卑情绪,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努力改进。

如何有效应对劳碌带来的压力和疲惫?

应对劳碌带来的压力和疲,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 学会休息:当感到疲惫时,应优先考虑休息。可以通过学习、阅读、听或寻求帮助来放松自己。此外,适当的睡眠、运动和社交活动也有助于缓解疲劳。

  2. 调整心态:保持积极的心态至关重要。避免过度自我批评,学会欣赏自己的努力和成就,并关注自己的感受,确保得适当的支持和理解。

  3. 设定目标:制定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提高效率。这包括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并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

  4. 寻求帮助:当感到压力过大时,不要独自面对。与朋友、家人或同事分享你的感受,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建议,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挑战。

  5. 实施策略:采取实际行动来应对疲劳和压力。这可包括休息、运动、冥想或进行有益的活动。这些策略可以帮助重新获得精力,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6.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是应对压力和疲劳的重要因素。避免通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过度饮酒或吸烟来缓解压力。

  7. 管理时间和压力: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拖,可以提高效率,减少压力。学会拒绝不必要的工作,以减轻负担。

  8. 享受生活:工作虽然重要,但生活同样重要。学会平衡工作和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以保持身心健康。

  9. 最小化电子设备使用:控制或关闭手机通知,以恢复平静。关闭日历,关掉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用几分钟的无技术冥想来重置你的状态。

在现代社会中,劳碌现象普遍存在吗?有哪些统计数据或研究支持这一点?

在现代社会中,劳碌现象普遍存在,且有多个统计数据和研究支持这一点。

根据一项挪威全国代表性研究,工作狂的患病率为8.3%。此外,在匈牙利,这一比例估计为20.6%;在美国,为10%;在法国,为20.8%。这些数据表明,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工作狂现象普遍存在,并且患病率在5%到25%之间。

日本的情况尤为严重,估计有31.7%的人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这被认为是工狂行为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种过度劳累的现象不仅影响了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karoshi”(因过度劳累而死亡)等严重后果。

此外,现代工作中的过度劳累问题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关注。例如,法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家乐福员工中存在大量重复性劳损和工作压力问题。这种现象不仅限于特定行业或国家或地区,而是普遍存在于全范围内。

现代社会中的劳碌现象普遍存在,并且有多个统计数据和研究支持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