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经过一年的苦练,他果然赢得了这次乒乓球比赛的冠军。
例句
1.果然像我们预料的那样,事情变得麻烦了。
1. 饱足貌;隆起貌。
引
1.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庄子·逍遥游》
2. 身安腹果然,此外吾何求。
宋
《次韵温伯雨凉感怀》
范成大
3. 饥饱之度,不得过分,七分是已。然又岂无饕餮太甚,其腹果然之时,是则失之太饱。
清
《闲情偶寄·颐养·调饮啜》
李渔
2. 果真如此。指事实与预料的相同。
引
1. 〔文公〕乃召其堂下而谯之,果然,乃诛之。
《韩非子·内储说下》
2. 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3. 德宗顾列谓宰相曰:“第几人,必王某也。”果然。
唐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
韩愈
4. 予初不信,而试之,果然。
清
《闲情偶寄·种植·杏》
李渔
5. 果然不久,义县解放,锦州也拿下来。
《秘密列车》
杨朔
3. 兽名。长尾猿。
引
1. 然幦髹饰。
《周礼·春官·巾车》
2. 果然皮胜锦,吉了舌如人。
唐
《和乐天送客游岭南二十韵》
元稹
3. 果然,仁兽也。出西南诸山中,居树上。状如猿,白面黑颊,多髯而毛采斑斓,尾长于身,其末有歧。
明
《本草纲目·兽二·果然》
李时珍
“果然”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guǒ rán],具有多重含义和用法。首先,“果然”作为副词,通常用于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即确实如此。例如,“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果然下雨了”。这种用法强调预期的结果得到了验证。
此外,“果然”也可以作为连词使用,表示假设,即如果某事确实如此,那么它就是如此。例如,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就相信了”。
“果然”还有其他较少见的含义,如示饱足的样子,例如在古代文献中描述的“腹犹果然”。此外,“果然”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指一种兽名,即长尾猿。
总之,“果然”是一个多义词,其主要用法是表示事实与预期相符,也可以用于假设句中,并在古代文献中还有其他特殊用法。
“果然”作为副词的用法和历史演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果然”是一个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想相符的副词。例如,在句子“他说要下雪,然下雪了”中,“果然”用来强调天气的变化确实如他所言。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非常常见,并且通常用于已然语境,即已经发生的事件。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果然”在上古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副词,而是由词组“果然如此”演而来。这种词组结构在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后来逐渐简化为单音节词“果然”。这一过程体现了语言的语法化现象,即复杂的词组逐渐简化为更简洁的词汇形式。
此外,“果然”与其他副词如“确实”、“毕竟”等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的语义特征。例如,“确实”表示对某种情况的真实性的肯定或加强,而“果然”则侧重于事实与预期的一性。这表明“果然”在现代汉语中具有特定的语用功能,主要用于表达事实与预期相符的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果然”作为连词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表示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的语境中。例如,在句子“果然你愿意参加,那我们就太高兴了”中,“果然”引导了一个假设条件,即如果对方愿意参加,则会感到非常高兴。
此外,另一个例子是“那儿果然像你所说的那么冷,我去的时候可得多带衣服”,在这里,“果然”同样用于假设小句,表明如果情况确实如所说的一样,则需要采取相应的行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一些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将“果然”定义为连,并给出了相应的例句,但有学者认为这种用法值得商榷。他们指出,“果然”不能像假设连词“如果”那样控制分句所表达的事实的未然性因此其假设意义并不是由它来承担的。
尽管存在争议,但在实际应用中,“然”作为连词的用法仍然广泛存在,并且在描述个人经历、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历史事件等不同场景中都有所体现。
“腹犹果然”出自《庄子·逍遥游》。具体含义是指在前往远郊时,只需带三顿干粮,当天往返回来,肚子依然感到饱足。这句描述了不同距离的旅行所需准备的粮食量,反映了庄子对“志向远大”的隐喻和哲理。
根据中的解释,“果然”是形容词,表示饱足的状态。庄子通过这个例子说明,随着目标的远近,所需的准备也相应增加,从而强调了志向远大的人需要更多的准备和积累。例如,百里之外需要准备一宿的粮食,而到千里之外则需要三个月的粮食储备。
中也提到了这一段落,进一步强调了庄子通过这个例子所传达的哲理,即志向远大的人需要深蓄厚养,具备坚贞持久的精神,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长尾猿(果然是兽名)在中国历史和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首先,长尾猿在古代文献中被描述为一种长寿、通灵的动物,甚至可以化身为人,这使得它们在文化上视为超凡脱俗的存在。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名为蜼的动物,即今天的长尾猿,其特征包括鼻上勾、尾长于身等,这些特征被古人赋予了神秘的象征意义。
此外,长尾猿在古代中国还与雨水的象征联系在一起。古人观察到长尾猿在下雨时会将尾巴悬挂在树枝上以保护自己,因此将其视为雨水的象征,并用于祈雨仪式。这文化现象反映了长尾猿在农耕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因为雨水对于农业社会至关重要。
在文学作品,长尾猿的形象也常常被用来表达超凡脱俗和神秘感。例如,唐代道士吴筠曾用“寿同灵鹤,性合君子”来形容长尾猿,这表明它们在文化中赋予了高尚和智慧的特质。此外,金庸的小说《越女剑》中也出现了白猿教越女学剑的故事,进一步强化了长尾猿在文学中的神秘形象。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猿”一词在中国历史上的指代并非固定不变。例如,“猿”在唐宋时期主要指长臂猿,但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其指代范围扩展到包括猩猩在内的多种灵长类动物。这种变化反映了语言、文化和社会变迁对动物命名的影响。
长尾猿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不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动物,还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果然”在不同方言中的变体和用法主要体现在其作为副词时的使用上,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然而,从我搜索到的资料中,并没有直接提到“果然”在不同方言中的具体变体和用法差异。
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证据中了解到“果然”的基本用法和含义:
在句子中,“果然”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形容词或主语前,如:“经过整顿,产量果然上去了。”。
近义词和反义词:
在某些情况下,“果然”和“真的”可以互换使用,但“果然”多用于书面语,“真的”多用于口语。
历史和文化背景:
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果然”在不同方言中的具体变体和用法,但可以推测其在不同地区可能有细微的发音或用法的差异。例如,在某些方言中,“果然”的发音可能略有不同,或者在特定语境下会有不同的搭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