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指船只飘流停泊。
引
1. 𪸩顷在泰州,偶倭国有一舟飘泊在境上。
宋
《清波杂志》卷四
周
2. 比喻东奔西走,行止无定。
引
1. 虽羁旅飘泊,而清贫守度,不失士节。
《魏书·袁式传》
2. 遥怜好兄弟,飘泊两江村。
宋
《元夜忆群从》诗
范成大
3. 我飘泊了一些地方,我又回到山明水秀的江南。
《我的眼泪》
巴金
3. 飘落。
引
1. 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
唐
《杏花》诗
韩愈
2. 帘卷日长人静,任杨花飘泊。
宋
《好事近》词
蒋元龙
3. 〔五色花朵〕随风飏下,飘泊满庭。
清
《聊斋志异·晚霞》
蒲松龄
拼音:piāo bó
词性:动词
解释:指人没有固定的居所,四处流浪或漂泊,生活不稳定。
例句:他因为工作原因,多年来一直飘泊在外,很少回家。
近义词:流浪、漂泊
反义词:定居、安居
飘泊通常指的是没有固定居所,四处流浪或漂泊的生活状态。它可以用来形容人、物或思想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流动和无依无靠的状态。在文学中,飘泊常常象征着孤独、不安或寻找归宿的过程。
飘泊在文学中通常象征着无根性、探索和不确定性。它可以代表个人或群体在寻找归属感、身份认同或生活方向时的迷茫与挣扎。飘泊也可能象征着自由、冒险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此外,飘泊常被用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或疏离感,以及对理想或精神家园的追求。不同的文学作品可能会赋予飘泊不同的象征意义,但总体上,它往往与人类内心深处的孤独、渴望和探索精神紧密相关。
飘泊和流浪在中文中都有“无固定居所、四处移动”的意思,但它们的侧重点和情感色彩有所不同。
飘泊:通常带有一种无奈或被迫的意味,常用于形容人因为某种原因(如战争、灾难或生活压力)而不得不离开家乡,四处漂泊。飘泊更多强调一种被动和无助的状态。
流浪:则更倾向于主动或自愿的选择,常用于形容人为了追求某种生活方式或理想而四处游走。流浪有时也带有一种浪漫或自由的色彩。
总结来说,飘泊更强调被动和无助,而流浪则更强调主动和自由。
飘泊的生活状态可能对个人的心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长期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焦虑和压力增加,因为个人难以建立稳定的生活节奏和安全感。其次,缺乏固定的社交圈子可能引发孤独感和社交隔离,影响心理健康。此外,频繁的环境变化可能导致身份认同的困惑,使个人难以建立稳定的自我认知。然而,飘泊的生活也可能带来积极影响,如增强适应能力和独立性,开阔视野和丰富人生经验。总体而言,影响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应对策略。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飘泊人物,他们的生活和故事常常成为文学和艺术的灵感来源。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奥德修斯(Odysseus) - 古希腊史诗《奥德赛》中的主人公,他在特洛伊战争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海上漂泊,最终回到家乡伊萨卡岛。
鲁滨逊·克鲁索(Robinson Crusoe) - 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他在海难后漂流到一个荒岛上,独自生活了28年。
唐吉诃德(Don Quixote) -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的小说《唐吉诃德》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理想主义的骑士,四处游历,试图复兴骑士精神。
老子 - 中国古代哲学家,传说他晚年骑着青牛西行,最终消失在函谷关,成为道教的创始人之一。
马可·波罗(Marco Polo) - 意大利探险家,他在13世纪进行了长达24年的东方之旅,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李白 - 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四处游历,创作了大量描写自然和游历生活的诗篇。
这些人物以其独特的经历和故事,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飘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