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愚弄的意思

nòng

愚弄

拼音yú nòng

1.愚弄常用意思: 欺骗玩弄。

词性动词
近义词 玩弄 , 戏弄 , 欺骗 , 哄骗 , 捉弄
反义词 敬重

例句 1.愚人节这天,有好多人受到了朋友的善意愚弄。
2.我向来要求眼见为真,才不会被以讹传讹的传闻所愚弄。

愚弄引证解释

1. 蒙骗玩弄。

1. 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 《左传·襄公四年》
2. 〔傅燮〕畏避权势……愚弄上下,有同儿戏。 宋 《述灾沴论赏罚及修河事缴进欧阳修议状札子》 苏轼
3. 既遭愚弄,复罹冤讼。 明 《双珠记·母子分珠》 沈鲸
4. 我相信我们的国王绝对不会被你愚弄的! 《屈原》第四幕 郭沫若


愚弄是什么意思

“愚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基本含义是通过欺骗、捉弄或戏弄的方式蒙蔽或玩弄他人。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四年》,用来描述通过欺骗手段来迷惑和玩弄百姓的行为。

在现代汉语中,“愚弄”通常带有贬义,表示故意误导他人,使他们相信虚假的事情,或者以狡猾的方式戏弄对方。例如,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愚弄”被用来描述一种通过欺骗和捉弄来影响他人行为或命运的方式。

“愚弄”也可以用于形容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或行为,比如愚人节的恶作剧,这种行为虽然带有娱乐性质,但本质上也是一种“愚弄”。

“愚弄”主要指通过欺骗、捉弄或戏弄的方式对他人进行蒙蔽或玩弄,通常带有贬义色彩,并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丰富的应用和表现形式。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全面回答“愚弄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和接受度如何?”这个问题。虽然我搜索到的资料涉及愚人节的起源、历史和一些文化背景,但并没有涵盖所有相关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接受度。以下是一些相关信息:

  1. 愚人节在中国的表现形式和接受度
  2. 愚人节在中国迅速普及并被广泛接受,其独特的西方幽默风格在工作和生活压力下为人们提供了对节日的渴望。
  3. 愚人节在中国的庆祝方式包括捉弄亲朋好友,调节生活气氛,学会在合适的场合开玩笑。

  4. 愚人节在西方的表现形式和接受度

  5. 愚人节在西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是改革派嘲弄保守派的节日,逐渐成为世界性节日。
  6. 在西方国家或地区,愚人节的庆祝方式多样包括裸拳击、皇室和贵族之间的互相欺骗等。

  7. 愚人节在其他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和接受度

  8. 文章中提到的其他文化(如爱尔兰、韩国、瑞典)对愚人节的庆祝方式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愚弄他人和被愚弄的幽默性质。

  9. 愚弄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10. 在中世纪,愚人和滑稽表演者之间的关系被视为一种净化仪式,通过戏谑来反映社会结构。
  11. 在启蒙时代,理性的狂热被捕捉和康复,愚人节成为一种社会批判的手段。

虽然我搜索到的资料涉及了愚人节在不同文化中的某些表现形式和接受度,但仍然缺乏全面的信息来回答这个问题。

愚弄行为的心理学解释是什么?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关于“愚弄行为的心理学解释是什么?”的问题。我搜索到的资料主要集中在“愚弄”一词的定义、用法和相关文化背景,但没有涉及其心理学解释。例如, 提供了“愚弄”一词的基本含义和使用场景,但没有涉及心理学角度的解释。 和 也主要讨论了“愚弄”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和含义,同样没有涉及心理学解释。

在法律上,愚弄行为如何界定及其后果?

在法律上,愚弄行为的界定及其后果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对愚弄行为的法律界定及其可能的后果的详细分析:

  1. 伪造证据
  2. 案例:2019年12月,买房人李某与卖房人关某签订《文件》,约定返还定金5万元并支付违约金1.5万元。卖人认为该文件已作废,但法院认定其真实性,导致卖房人被刑事拘留。
  3. 法律后果:伪造证据属于违法行为,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受刑事处罚。

  4. 虚假诉讼

  5.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12条规定,当事人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罚款、拘留。
  6. 法律后果:虚假诉讼不仅会被驳回,还可能因妨害司法秩序或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而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金。

  7. 敲诈勒索

  8. 案例:吴某在愚人节写手写威胁信,以敲诈勒索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钟某60万元,被判有期徒刑三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9.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0. 法律后果:敲诈勒索行将受到刑事处罚,包括有期徒刑和罚金。

  11. 侮辱诽谤

  12.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13. 法律后果:侮辱或诽谤他人将受到刑事处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14. 故意伤害

  15.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16. 法律后果: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将受到刑事处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17.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

  18. 法律依据: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影响大型客运交通工具正常运行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的规定,在五年以内有期徒刑范围内酌情从重处罚。
  19. 法律后果: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可能构成犯罪,受到刑事处罚。

愚弄行为在法律上具有明确的界定和严格的后果。

愚弄与幽默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根据提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愚弄与幽默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虽然有几文章讨论了幽默的不同方面,但没有直接提到愚弄与幽默之间的界限。例如, 讨论了幽默与虚无主义的关系, 和 探讨了幽默与犯性语言的区别, 和 讨论了幽默的定义和技巧, 和 讨论了幽默与滑稽、讽刺的区别, 讨论了愚人节的幽默与恶作剧的界限。然而,这些章都没有明确指出愚弄与幽默之间的具体界限。

如何区分愚弄和善意的玩笑?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如何区分愚弄和善意的玩笑”。虽然我搜索到的资料中提到了一些关于玩笑和幽默的讨论,但有直接回答如何区分愚弄和善意的玩笑。以下是一些相关的信息:

  1. 玩笑的目的和动机:判断一个玩笑是否恶意,关键在于观察背后的动机。如果玩笑带有仇恨、嫉妒、嘲笑等负面情绪,那么它可能是一种伤害。

  2. 玩笑的象和场合:开玩笑的对象最好跟自己差不多成熟,确保对方是开得起玩笑的人。同时,要注意对方的感受,如果对方乐在其中,说明玩笑开得当;如果对方尴尬或不高兴,就应适可而止。

  3. 玩笑的反应:如果对方以和开玩笑说话的形式,你笑了,内心感到轻松有趣,这就是善意的玩笑。

  4. 玩笑的尺度:真心善良的人不会把讽刺态度用开玩笑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是以一种缺乏尺度的玩笑形式。

  5. 玩笑的效果:没有恶意的玩笑,你会笑笑,转眼忘了,至有点羡慕对方的情商高,幽默感强。

尽管这些信息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善意和恶意玩笑的线索,但们并没有直接回答如何区分愚弄和善意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