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说实话,办实事,体现出了他的务实精神。
2.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 谓本性表现于外。
引
1. 时中而体现,则人得见其无过不及矣。未发之中,体在中而未现,则于己而喻其不偏不倚耳,天下固莫之见也。
清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一章十五》
王夫之
2. 我们能不能以更小的代价来换取更大的胜利。不然的话,我们怎么来体现这个持久呢?
《东方》第五部第一章
魏巍
“体现”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tǐ xiàn”,意思是某种性质或现象通过某一事物具体表现出来。例如,油画可以体现画家对大自然的爱,或者一个人的行为可以体现他的时代精神。
“体现”强调的是将抽象的概念或性质通过具体的事物展现出来,使其为他人所理解。这种表达方式通常带有被动呈现的意味,即通过分析或观察某一事物来揭示其内在的特或意义。与“表现”相比,“体现”更侧重于通过外在事物来展示内在的性质或现象,而“表现”则更多地指主动展示某种行为或态度。
此外,“体现”还可以引申为某种理论或思想在某一事物上的具体展现,如在学作品中体现某种思想或情感。总体来说,“体现”是一个用于描述事物如何具体化、显现出来的过程。
在语言学中,“体现与“表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使用和含义上有显著的区别。
对:体现一般不直接用于人,而是用于事物。
表现:
总结来说,体现强调的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展示某种内在性质或现象,而表现则侧重于直接展示人的神情、精神或质变化。
在文学作品中分析和理解“体现”的使用,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其含义和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表达”是相互关联的概念。表现强调真实性和高尚主题,而表达则关个人情感和直觉。表现通过语言作为沟通媒介的作用,传达信息、情感和直觉,不仅满足读者的情感需求,也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表现的概念在文学研究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其含义复杂多样。它可以指代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即一个事物可以取代另一个事物,这在语言领域尤为明显。表现的核心在于关系性,即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当其中一个出现时,另一个即使缺席,也会被唤起。
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不仅描绘了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现象,还通过作者的创造力描述了社会情境。这种结合直接展示了来自实世界的结构,并超越了直接体验的对象和动作。因此,表现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是虚构力量和想象力的结合。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表现的理解存在差异。柏拉图将表现视为一种介于叙述和展示之间的概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将其定义为艺术形式的基本概念。这些不同的理解反映了表现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变和多样性。
表现并非简单的复制或再现,而是包含复杂假设的“图像”,这些假设可能扭曲其功能和起源。因此,表现本身变得不可再现,因为它总是与它所揭示的其他事物不同。这自指性使得表现不仅仅是代表某物,而是代表其自身的表现性。
文学作品的表现需要解释才能揭示其事实和意义。语言在传达意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为事物、概念和符号之间的关系是产生意义的核心因此,理解表现的过程涉及将对象、人物和事件与读者脑海中的一组概念相联系。
在文学作品中分析和理解“体现”的使用,需要综合考虑表现与表达的关系、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表现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表现与模仿的关系、表现的自指性和不可再现性以及表现与话语的关系。
在哲学领域,“体现”概念的解释和应用涉及多个层面,包括意识、感知、存在论以及语言学等方面。下是对这一概念在不同哲学传统中的探讨:
根据胡塞尔的理论,所有有意识的经历都有一个基础的“表现”。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使用“表现”一词来描述所有其他经历的基础,而不是经典代表主义的“代表”。他强调,“表现”指的是内在的对象,是存在于我们心灵中的对象的副本。
罗近溪的“体现哲学”思想探讨了“体现的存有论”,即身体与心体的交融。这种思想不仅关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还强调了主体在构成表象中的必要色,这与康德的观点相一致,即主体在表象的可能性上扮演着超越性的角色。
在语言学和符号学中,“表现”概念被用来解释语言如何传达意义。皮尔斯的三元结构将表现者、指示者和符号结合起来,强调表现者直接表所描述的事物,而指示者和符号则通过向观察者传达信息来解释事物。
代表达哲学(源于康德)从对“代表”的传统理解的反转中产生,将其与“表达”一词的含义联系起来,即“表现”。这种反转导致了对世界的新的理解,即世界是人类的图像或表达,而不是超越人类的现实。
康德认为主体在构成表象中扮演着必要角色,这与我们只能通过表象而非直接认识世界的观点相一致。黑格尔则将心灵的职能分为直观、表现和思维三个分,其中“表现”既包括早期的感官现象,也包括语言现象。
沃尔特·本明对“表现”概念的理解强调了真理与美的内在联系。他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展示真理,而真理只有在被展示、呈现和自我展示时才能存在。这种理解揭示了真理与语言的不可比较性,并强调了艺术和语言在展示真理中的重要性。
“体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应用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演艺术中的体现:在戏剧、音乐和舞蹈等表演艺术中,“体现”通常指将作者的思想通过可感知或可见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然而,这种理解过于简化了表演者的创造性角色,因为表演不仅仅是复制本,而是对文本的再创作和解释。
文化研究中的表现:在文化研究领域,“表现”(representation)不仅涉及对现实世界的描绘,更是一种象征性行为,模仿现实中的独立对象。表现是通过语言、符号和图像来代表或再现事物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而是构成其所代表意义的组成部分。例如,Hall指,表现主要关注意义,并通过语言使用意义来描述或想象事物和概念。
颜色词的文化差异: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中英文化中,黄色和红色分别代表不同的积极和消极意义。这种差异反映了文化对颜色的不同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因此,了解这些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非常重要。
自我表达的文化差异:研究表明,东亚人和欧洲人在自我表达的价值观上存在显著差异。欧洲人更重视自我表达,将其视为内部属性和自我的体现;而东亚人则相对较少关注自我表达。这种差异影响了人们如何通过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
媒体中的表现:在大众媒体中,“现”涉及使用语言、符号和图像来传达文化中的意义。不同的媒体类型(如电视广告、新闻报道等)会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从而影响观众对事件的理解和感知。
文化维度与象征: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指出,文化差异现在价值观、仪式、英雄和象征上。这些象征和价值观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深度。
“体现”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包括其在语言、文化和艺术中的应用及其含义的演变。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体现”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书·枚乘传》中的一句话:“人之所以为人者,即由此言耳。”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能够成为人,就是因为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后来,人们将这句话简化为“体言有物”,意思是言语中要有实质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体现”。
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体现”一词也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例如,在绘画艺术中,“表现”一词常被用来表示绘画中人物情感的描绘。这种用法起源于欧洲的“expression”,并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演变。从1880年代末到20世纪初,“表”一词在英日词典中的含义逐渐演变,从最初的“面部表情”或“面部特征”,到后来的“面部特征”或“面部特征”。这表明“表现”一词不仅限于字面意义上“表达”,还关注于绘画中人物情感的表达。
此外,“体现”一词在现代汉中也有新的含义。例如,在政治化泛政治语境下,“表现”一词不仅指表达出来,还指一个人如何有意地按照更高要求行事,突出自己。这种用法在1949年后的中国尤为明显,老师或领导会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思想、是否与组织保持一致以及政治进步等方面。
在哲学和理论研究中,“体现”一词也被用来探讨艺术、科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中的表现问题。例如,文章指出,“表现”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图像化表达方式,如绘画,随后是书写,成为展示思维、社会、政治和文化方式的主要媒介。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研究者对这种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将其与美学、相似性、适应性、忠实度和可靠性等概念系起来。
“体现”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涉及语言、文化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其含义随着时间的推不断丰富和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