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存在的意思

cún zài

存在

拼音cún zài

1.存在常用意思: 事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有,还没有消失。

词性动词
近义词 留存
反义词 消亡 , 消失 , 消逝 , 消散 , 消遁

例句 1.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缺点,有待进一步改进。
2.我们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还要看到存在的问题。

2.存在常用意思: 哲学上指不依赖人的意识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即

词性名词
近义词

存在引证解释

1. 指事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有。

1. 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 《礼记·仲尼燕居》
2. 只是这个道理常常存在。 《朱子语类》卷六九
3. 廿载音尘如梦,风流散,半没荒烟。空存在,青袍未换,霜鬓杜樊川。 清 《满庭芳·芍药》词 顾诒禄
4. 它从那现实已经存在的东西,推展到现实中可能存在的东西的。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二章 洪深

2. 泛指各种事物或现象。

1. 递教力堕地,思想自由,凡百学术之事,勃焉兴起,学理为用,实益遂生……世界之情状顿更,人民之事业益利。久食其赐,信乃弥坚,渐而奉为圭臬,视若一切存在之本根。 《坟·文化偏至论》 鲁迅

3. 哲学上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世界。

1.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 毛泽东

4. 指在原地未离开。

1. 辛巳,诏:“陈瓘自撰《尊尧集》,语言无绪,并系诋诬,合行毁弃;仍勒停,送台州羁管,令本州当职官常切觉察,不得放出州城,月具存在申尚书省。” 《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元年》


存在是什么意思

“存在”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其含义在不同的语境和学科中有所不同。

  1. 一般含义:在日常生活中,“存在”通常指的是事物持续占据时间和空间的状态,即实际存在的状态。例如,盐溶液的形式存在于海洋里,这表示盐在海洋中持续存在。

  2. 哲学含义:在哲学上,“存在”指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即物质世界。这种理解强调了存在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哲学家们还探讨了“存在”的本质,认为它是超越具体事物的普遍性,存在于所有事物中,包括物质、意识和精神。

  3. 语言学和逻辑学:在语言学和逻辑学中,“存在”可以表示某种概念或真理的真实性,而不仅仅是概念或理论的存在。例如,政治家可能会强调国家的生存需要,而不仅仅是口号。

  4. 生物学和社会学:在物学和社会学中,“存在”还可以指生物体的生存状态,如人类、动物或自然现象的存在。此外,它也可以涉及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的建立。

  5. 历史和文化: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存在”可能涉及对自由的追求或对权力的质疑例如,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存在”常常被用来描述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基本存在方式。

  6. 宗教和神学:在宗教和神学中,“存在”被理解为一种绝对的现实,其定义总是基于特定的时间,即当前时刻。例如,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存在”总是被固定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因此是偶然的。

总之,“存在”一词涵盖了从实体存在到抽象概念的广泛含义,涉及时间、空间、事物、哲学和行为等多个维度。

存在在哲学中的本质是什么,不同哲学家如何解释?

在哲学中,存在(或称为“存在者”)的本质是个复杂且多维的概念,不同哲学家对其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以下是对这一概念的详细探讨:

根据中世纪哲学家的观点,存在与本质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别。例如,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存在”与本质的关系类似于实际性与潜在性的关系。这意味着,尽管存在和本质在自然中具有相同的物理意义,但它们在形而上学上是不同的概念。存在是指一个实体实际状态,而本质则是该实体固有的属性或特征。

在古希腊哲学中,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存在的理解各有不同。苏格拉底通过将“非简单之物”替换为“其他”,使哲学家们能够接受虚假、形象和现象的存在。柏拉图则认为存在超越所有变化,是不变的理念或形式。亚里士多德则试图寻找“存在”的基本含义,但发现“实体”作为统一语义核心同样存在歧义。

现代哲学家如笛卡尔、莱布尼茨和康德对存在的理解也有显著差异。笛卡尔在《沉思集》中将存在问题置于认识论的视角,认为存在意味着独立于心灵。莱布茨主张当某物被描述为具有真实存在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谓词。康德则拒绝了这一观点,认为存在并非构成上帝本质的基本属性。

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体的存在和主观性。尼采提出“超人”概念,为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越自然的限制。海德格尔则关注人的存在方式,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认为人类的存在是通过与世界的互动来实现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深入探讨了自由、责任、焦虑、希望、死亡和互为主体性等主题。

当代哲学继续探讨存在的逻辑地位和其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中的应用。这种理论强调了存在与人类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与人类知识之间的联系。

总之,存在在哲学中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多维的概念,涉及本体论、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多个领域。

在语言学和逻辑学中,“存在”如何表示概念或真理的真实性?

在语言学和逻辑学中,“存在”这一概念用于表示概念或真理的真实性,其意义和应用非常复杂且多维。根据不同的理论和哲学观点,“存在”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逻辑或形而上学上的属性,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描述实体的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具有歧义,主要物质只是单纯存在,而其他类别的事物则存在于其他事物中。这种区分强调了不同类别事物的在方式,但并不构成严格的存在性标准。此外,逻辑学家如Zalta区分了“存在”和“是”,前者被称为“逻辑或形而上学存在”,后者被称为“物理存在”。这种区分有助于处理有意向对象的内指逻辑,使得逻辑学能够更精确地描述抽象实体的存在状态。

在语言哲学中,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被进一步探讨。语言通过命名存在的本质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如果存在没有通过语言展其意义,语言就无法完成其任务。因此,语言不仅是表达存在的工具,也是揭示存在本质的重要手段。

此外,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当我们在思考时,我们正在思考对象是否已经存在并被承认。这种观点强调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在逻辑推理中的作用。然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强调了形式逻辑的必要性,即“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不可两者皆非”。这种绝对的二元性在形式逻辑中是存在的,但并不意味着它代表了现实。

在逻辑学中,“是”的复合含义预设了存在意义,因此可以认为“是”的四种含义中,存在意义是逻辑上最根本的。亚里士多德将这些含义的焦点称为“存在”而非“本质”,并用希腊语动词“on”表示“是”,用希腊语名词“logos”表示“理论”或“研究”。

总之,在语言学和逻辑学中,“存在”不仅是一个描述实体的方式,也是一种揭示真理和概念真实性的手段。

生物学和社会学是如何定义和理解生物体的生存状态的?

生物学和社会学在定义和理解物体的生存状态方面各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生物学主要通过研究生命现象来解生物体的生存状态。根据多篇文献,生物学认为生物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系统性、敏感性、生长、发育和繁殖、调节以及稳态。具体来说,生物体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具有高度有序的结构,并通过分子、细胞器和细胞等层次化的组织来维持其功能。此,生物体能够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通过摄取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生物体所需的能量形式来维持新陈代谢和生存。生物体还能够生长、发育繁殖后代,同时通过调节机制协调内部功能以维持稳态。

社会学则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生物体的存状态,强调生物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学家认为,生物体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生物学作为一门参考科学,可以揭示社会规则的变化,通过理解生命法则来评估身体的功能。例如,孔德指出,生物学与社会学有密切联系,生物学过研究生物体在没有复杂性干扰的情况下存在的状态,可以揭示社会规则的变化。此外,社会学家还关注生物体在社会配置中的表现,认个体受其生物特性的影响,同时在社会配置中生物地复制自己。

总结来说,生物学通过研究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过程来理解其生存状态,而社会学则从生物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出发,探讨生物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

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存在”是如何与自由追求和权力质疑相关联的?

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存在”与自由追求和力质疑之间的关联可以从多个哲学流派和思想家的观点中得到深入理解。

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认为,个体的自由是其存在的核心。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指出,个体的自由既是超越性的,也是事实性的,它既是存在的理由,也是存在的表现。这意味着个体通过自由选择来定义自己的存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萨特进一步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历史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个体的存在。

此外,存在主义哲学还探讨了自由与历史的关系。萨特认为,历史不仅仅是经验性的描述,而是涵盖了个体的全部,包括其过去和未来。因此,历史性涉及“原始选”,即个体在自由中做出的决定,这些决定将个体的全部时间性融入其个体性中。这表明,个体的自由不仅是个人层面的选择,也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然而,存在主义哲学也揭示了权力与自由之间的复杂关系。王歌在其研究中指出,真正的自由不是人的自由,而是存在的自由。人的完善与幸福不是目的,存在的敞开、显现自己才是目的。这意味着,个体的自由受到历史和社会整体的影响,而历史和社会常常对个体的思想或行为施加僭政。

在古希腊哲学中,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责任和选择。尼采的“超人”概念和海德格尔对人类与存在的关系的解都表明,人类的存在是自由的,但同时也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应该追求自己的自由意志,同时也要承担起对社会和文化的责任。

总之,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存在”与自由追求和权力质疑之间的关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体自由与存在:存在主义哲学家如萨特认为,个体的自由是其存在的核心,并且自由与历史性是相互依存的。
  2. 历史与自由:历史不仅是经验性的描述,而是涵盖了个体的全部,包括其过去和未来。历史性涉及个体在自由中做出的决定。
  3. 权力与自由:存在主义揭示了权力对个体自由的影响,指出历史和社会常对个体的思想或行为施加僭政。
  4. 社会与文化影响:古希腊哲学家如尼采和海德格尔强调,尽管人类的在是自由的,但同时也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宗教和神学中对“存在”的理解有哪些不同,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是什么?

在宗教和神学中,对“存在”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观点在这一讨论中扮演重要角色。

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存在”通常与神圣的本质和属性紧密相关。例如,在基督教神学中,上帝被定义为“ipsum esse subsistens”,即永恒存在的实体,这使得上帝与世界上的其他存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种理解强调了上帝的存在超越了所有现实,并且上帝通过创造的概念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相比之下,托马斯·阿奎那在其哲学和神学著作中对“存在”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存在和本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阿奎那出,对于生物来说,它们的存在受到其本质的限制,但对于上帝来说,没有这样的限制;上帝的存在不受其本质的限制。这意味着上帝是“普遍完美”的,其存在是自我维持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来自超越人类的来源。

阿奎那进一步解释了“存在”作为所有行为的最高形式,并认为有限实体通过本质确定存在的概念。他提出,存在需要一个高于所有原因的更高级原因,其力量使所有原因产生存在,其自身效果也是存在。这个更高级的原因就是上帝。

此外,阿奎那还探讨了存在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存在由物质和形式或形式和存在构成,这种组合使它成为偶然和不必要的,而存在的最终原因在于其本质即存在本身,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这种分析为理解阿奎那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理解他的形而上学理论。

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强调了上帝作为“普遍完美”的存在,其存在不受本质的限制,并且是所有存在的最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