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事后的意思

shì hòu

事后

拼音shì hòu

1.事后常用意思: 事情发生以后或问题解决以后。

词性名词
近义词 过后 , 之后
反义词 当时 , 事先 , 事前 , 预先

例句 1.他匆忙交了考卷,事后才发现忘了写姓名。
2.我们尽量都做好每件事,免得事后后悔。

事后引证解释

1. 事情发生或处理、了结以后。

1. 夫既不能修善于平日,而又不能敬谨于事后。 明 《五杂俎·地部二》 谢肇
2. 当时及事后,皆毫无动静。 《集外集拾遗·关于〈子见南子〉》 鲁迅


相关词 事后诸葛亮 绘事后素 先事后得

事后是什么意思

“事后”一词在中文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指事情发生或处理、了结之后的情况。它可以表示事情的后续发展,例如“事后方知其中真相”,也可以指事情处理后的总结,如“事先周密考虑,事后认真总结”。

此外,“事后”还常用于形容自作聪明、事后诸葛亮的行为,讽刺那些在事情发生后才后悔或提出建议的人。在古代文献中,“事后”也出现在《论语》等经典著作中,强调了尽职尽责和先打基础的重要性。

在代汉语中,“事后”还被用来形容事情的原委、因由,以及强调事情要靠人的主观努力,如“事在人为”。同时,“事后”也被用于描述在项目管理中对事件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过程,帮助团队从错误中学习并防止未来类似问题的发生。

“事后”的英文翻译为“after the event”或“afterwards”,表示在事件发生之后。这个词汇可用于描述对事件的分析、总结或反思。例如,在法律领域,“事后防卫”指的是在法侵害结束之后采取的防卫行为。

“事后”是一个多义词,涵盖了从事情发生后的反思和总结到对自作聪明行为的讽刺等多个方面,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事后”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和含义是什么?

在古代文献中,“事后”一词的使用和含义具有多重性。我们可以看到“事后”主要指事情发生或处理、了结以后的情况。

  1. 情发生或处理后的状态:在明谢肇淛的《五杂俎·地部二》中提到:“夫既不能修善於平日,而又不能敬谨於事后。”这里“事后”指的是事情发生或处理之后的态。

  2. 文学作品中的应用:鲁迅在《集外集拾遗·关于〈子见南子〉》中提到:“当时及事后,皆毫无动静。”这里的“事后”同样指的是事情发生或处理之后的情况。

  3. 历史文献中的使用:在《世说新语》中,王导与陆玩的故事中也出现了“事后”的用法,如“太尉陆玩向丞相王导请示事,但事后常常改变主意”。

“事后”一词在古代文献中主要指事情发生或处理、了结以后的状态或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事后”如何用于项目管理中的事件分析和总结?

在现代汉语中,“事后”用于项目管理中的事件分析和总结,主要体现在“事后回顾”(After Action Review, AAR)或“事后总结”(Post-Mortem)的方法上。这种方法强调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通过系统地分析事件、活动及其结果,提炼出经验教训,以促进未来的成功和避免重复的错误。

具体来说,“事后回顾”通常在项目结束时进行,但也可以在每个重要里程碑后进行,以确保不遗漏任何事件并进行纠正。其主要目的是审查事实、评估发现并学习经验教训。为了确保过程的有效性,团队应提前准备,包括收数据、制定问题和邀请外部专家参与。数据收集应简洁且基于事实,而文档记录应客观且尽快完成。

在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应保持开放和接受改变的态度,将批评视为改进工具而非惩罚手段。讨论应开放但需适当管理,最后应制定一结论和建议文档,分为改进事项和保留事项,以促进组织文化的持续学习和成长。

此外,“事后回顾”不仅适用于项目结束时,也适用于项目中间的重要事件,如需求评审、代码review等。对于这些事件,重要的是快速复盘,小事件不要超过一天,大事件不超过五个工作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及时识别问题并提出措施,尽快验证执行,总结经验教训。

事后回顾在企业知识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挖掘和显性化企业内的隐性知识资源,包括技能、技巧、经验和直觉等。通过参与诊断和评估过程,成员可以加强学习,建立信任,培养内部学习意识,促进组织内的学习氛围。

“事后防卫”在法律领域的具体应用和案例有哪些?

“事后防卫”在法律领域的具体应用和案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事后防卫的定义与分类
  2. 事后防卫,也称为“迟误防卫”,是指在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结束之后实施的防卫行为。这种防卫行为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因此不属于当防卫。
  3. 事后防卫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明知侵害已经停止而继续防卫,这属于报复侵害,是一种故意犯罪;二是应该预见但未预见侵害已经停止而继续防卫,这属于过失犯罪。

  4. 事后防卫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5. 正当防卫是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采取的制止行为。而事后防卫是在不法侵害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实施的防卫行为。
  6. 防卫过当是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中实施防卫,防卫行为超过了必需限度,给不法侵害人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但在防卫时间上没有超越必要限制。而事后防卫是在已不存在不法侵害的情况下实行防卫。

  7. 事后防卫的具体案例分析

  8. 在某些情况下,事后防卫可能被认定为正当防卫。例如,在抢劫、盗窃等情况下,即使侵害已经完成,但尚未逃离现场,仍可视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可以实施正当防卫。
  9. 在李某故意害案中,被告人李某在不法侵害结束后仍继续实施暴力打击,法院将其行为认定为事后防卫,并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10. 事后防卫的法律处理

  11. 对于事后防卫造成的侵害,法律处理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明知不法侵害已经结束而故意实施防卫的,属于故意犯罪;第二种是应当预见侵害行为已经结束而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的,属于过失犯罪;第三种是客观上不能预见不法侵害结束而实施防卫的,属于意外事件,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12. 事后防卫的司法实践

  13.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事后防卫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些学者建议引入日本“量的防卫过当”概念,主张在事后防卫的情中,若能整体评价侵害结束前后的行为,则整体成立防卫过当。
  14. 在覃某某故意伤害案中,法院以侵害人已丧失侵害能力为由认定防卫人在侵害结束后实施的行为属于事后的故意伤害,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一年三个月。

“事后防卫”法律领域的具体应用和案例主要涉及对不法侵害结束后仍继续实施防卫行为的法律处理和认定问题。

“事后诸葛亮”这一成语的历史背和文化意义是什么?

成语“事后诸葛亮”源自中国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的是在事情发生后才自以为有先见之明的人。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那些缺乏预见性和决策力,只能在事情发生后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人。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诸葛亮在历史上以智慧和策略著称,但“事后诸葛亮”这一成语并非直接源自史书,而是后来衍生出来的。

具体来说,“事后诸葛亮”常用于讽刺那些在事情发生后才发表意见或评论的人,他们往往没有事先考虑清楚,而是事后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成语与“马后炮”同义,都是指在事情发生后才发表意见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决策。如果从广义上来说,站在同一个位置,统一的时间,同一个角度,看法应该差不多,但现实中却经常出英雄所见略同的情况,即对同一个问题,在同一个时间,站在同一个角度,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对于后诸葛亮,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可能确实没有事先考虑清楚,或者他们的意见和决策者不同,但又拿不准。即使他们最终同意了决策,也不能成为后诸葛亮。在为人处世中,我们不能期望自己十全十美,出了问题,领导者要敢于承担责任,必要的总结是必要的,但我们不能成为事前诸葛亮,也不能成为事后诸葛亮,埋怨别人或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凡人,埋怨后悔都是没有用的。

总之,“事后诸葛亮”是一个用来讽刺那些在事情发生后才开始行动并发表意见的人的成语。它来源于历史人物诸葛亮,但讽刺的对象是那些缺乏事先准备和判断的人。

如何区分“事后”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含义?

要区分“事后”一词在不同语下的多重含义,首先需要理解其基本定义和常见用法。根据,“事后”(shì hòu)意为“after the event”,即事件发生之后的时间或状态。在法律行业,它常用于描述事件发生后的情况,与“预先”、“当时”等词相对应。

然而,“事后”的含义远不止于此。指出,在项目规划中,“事后”可能指的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才被考虑的充内容或额外功能。这表明“事后”可以指代在某个过程或计划中未被预见或考虑的部分。

进一步地,探讨了“事后事实”(ex post facto)的概念,强调了在事后无法改变事实本身这一不可逆性。这在金融、组织管理、创新预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如评估欧洲货币联盟的合理性、解释质量改进计划的后事实理论等。

提供了“事后”在英文中的多种翻译方式,如“after the event”、“afterwards”和“ex post facto”,并展示了这些表达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如监管机构咨询、病人清醒后的情况、授标等。

讨论了“事后诸葛亮”(Hindsight)的概念,指出它在事后回顾时对事件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反映了人们在事后对事件的深刻理解。

则对比了“事后诸葛亮”与“马后炮”的区别,前者指的是在事情发生后才发表意见或评论的人,后者则比喻在事情发生后才采取措施,但已无济于事。

要区分“事后”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含义,关键在于理解其基本定义,并结合具体场景分析其在法律、项目规划、金融、组织管理、创新预测等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