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为人严正而有操守,深受百姓爱戴。
2.法庭上,法官严正地宣布了判决结果。
1. 严肃正直;严格公正。
引
1.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
北齐
《颜氏家训·教子》
颜之推
2. 杜景佺,冀州武邑人。性严正。
《新唐书·杜景佺传》
3. 丘文庄公浚,著《世史正纲》,持论严正。
清
《池北偶谈·谈献三·丘文庄》
王士禛
2. 严肃正当。
引
1. 听其言也厉。
《论语·子张》
2. “那末是谁家的,我们倒要听听。”金树伯严正地问。
《倪焕之》十二
叶圣陶
拼音:yán zhèng
词性:形容词
解释:形容态度或立场非常严肃、郑重,不容置疑或妥协。
例句:中国政府在领土问题上表明了严正的立场。
近义词:严肃、郑重
反义词:随意、轻率
严正指的是态度或行为严肃、庄重,不轻浮、不随意。它通常用于形容人在处理重要事务或表达观点时表现出的认真和郑重态度。严正也可以指法律、规定等的严格和公正执行,不容许任何违背或疏忽。
“严正”一词通常用于描述态度、立场或声明非常严肃、郑重且不容置疑。常见的使用场景包括:
外交场合:用于表达对某国行为或政策的强烈不满或抗议,例如“严正声明”或“严正交涉”。
法律或官方声明:政府或机构在发布正式声明时,强调其立场或态度的严肃性,例如“严正警告”。
道德或原则问题:在涉及重大道德、伦理或原则问题时,表达坚定的立场,例如“严正谴责”。
学术或专业领域:在讨论严肃学术问题或专业事务时,强调观点的严谨性和权威性。
总之,“严正”多用于需要表达严肃态度或不容妥协立场的正式场合。
严正和严肃都表示一种庄重、认真的态度,但它们在用法和含义上有一些区别。
严正:通常用来形容态度、立场或声明非常坚定、正式,且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常用于强调对某种原则、规则或正义的坚决维护。例如:“他严正地谴责了这种行为。”
严肃:则更多地用来形容表情、气氛或行为非常认真、庄重,不带轻松或玩笑的成分。它可以用于描述人的表情、场合的氛围或对待事情的态度。例如:“他严肃地对待这次考试。”
总结来说,严正更侧重于强调立场的坚定和正式,而严肃则更侧重于形容态度或氛围的庄重和认真。
严正在法律中通常指严格遵循法律条文和程序,确保公正和公平。具体应用包括:
法律解释:在解释法律条文时,严格按照字面意思和法律意图进行,避免主观臆断。
司法判决: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必须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确保判决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执法行为: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操作,不得滥用职权。
法律监督:法律监督机构在监督法律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确保法律得到正确执行。
法律教育:在法律教育中,强调严格遵循法律精神和原则,培养法律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通过严格遵循法律,可以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严正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多重作用。首先,它有助于建立信任和尊重,因为人们通常会对那些表现出坚定和正直的人产生信赖感。其次,严正的态度可以帮助明确界限和规则,避免误解和冲突,从而维护健康的社交关系。此外,这种态度还能增强个人的威信和影响力,使他人更愿意听取和采纳你的意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过于严正可能会显得僵硬或不近人情,因此在保持原则的同时,适当展现灵活性和同理心也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