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态度的意思

tài du

态度

拼音tài du

1.态度常用意思: 人的举止神情。

词性名词
近义词 姿态 , 神情 , 神态
例词态度严肃

2.态度常用意思: 对人或事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

词性名词
近义词 看法 , 立场 , 作风
例词表明态度

例句 1.对于这件事,他尚未表明态度,我们先不要下定论。
2.我们不能以隔岸观火的态度去对待现实中的不良现象。

态度引证解释

1. 人的举止神情。

1. 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荀子·修身》
2.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吕氏春秋·去尤》
3. 承平时,鄜州田氏作泥孩儿,名天下,态度无穷,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 宋 《老学庵笔记》卷五 陆游
4. 〔褒姒〕姿容态度,目所未睹,流盼之际,光艳照人。 《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5. 她的态度自然安闲,更显出她不深思而深思的表情来。 《沉思》 王统照

2. 气势;姿态。

1. 侯生尝应举,名彤,作七言诗,甚有态度。 唐 《送侯道士还太白山序》 陆龟蒙
2. 腰自细来多态度,脸因红处转风流。 宋 《浣溪沙》词 晏
3. 凤生只做看玩园中菊花,步来步去,卖弄着许多风流态度,不忍走回。 《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4. 他以慷慨激昂的态度和言词,使许多人倾心佩服。 《母亲》四 丁玲

3. 对人或事的看法在其言行中的表现。

1. 事到急时观态度,人于危处露肝脾。 宋 《知人吟》 邵雍
2. 这种好歹活着的态度是最贱,最没出息的态度。 《二马》第三段十五 老舍

4. 脾气;性子。

1. 班长坏是不坏,就是爱耍态度,一说话吹胡子瞪眼的,正经事倒不管了。 《北线》四 杨朔


态度是什么意思

态度个是一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涉及个体对特定对象或情境的内在心理状态和反应倾向。态度通常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主要成分构成,这些成分共同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态度是一种通过经验组织起来的心理和神经状态,它对个体与之相关的所有对象和情境的反应施加指导或动态影响。态度不仅仅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的准备状态,是一种对态度对象(如人、思想、事物等)的反应倾向。

态度有持久性和稳定性,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社会互动和学习过程形成。它反映了个人的价值观、信念和情感,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特定情境下的行方式为。

态度可以是积极的或消极的,表现为对某一事物的喜好或厌恶。例如,一个人可能对工作持有积极态度,这意味着他倾向于喜欢并投入于工作,而消极态度则可能导致对工作的抵触和不投入。

此外,态度还具有方向性、习得性和情感极性等特征。态度的方向性指的是态度的积极或消极倾向;习得性表明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情感极性则指态度中情感成分的正负极性。

态度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和决策,还对社会关系和组织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组织中,员工的态度可以影响工作满意度、生产力和团队合作。因,了解和管理态度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态度是一个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心理结构,它通过影响个体的行为和策来塑造个人和社会生活。

态度的形成过程是如何的?

态度的形成过程通常经历三个阶段:服从、认同和内化。

  1. 服从阶段:这是态度形成的起点。个体了融入社会规范或避免惩罚,会遵循他人的意愿,表现出与他人一致的行为。在这个阶段,人们通常表现出外显的行为一致性,但内心可能并不完全接受这些行为。

  2. 认同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或群体规范,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或群体保持一致。这种接受是基于情感因素的影响,使得个体对态度对象产生凝聚力[[7]

3]。. 内化阶段:这是态度形成的关键阶段。个体将所接受的态度真正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中,并协调原有态度与新认同的态度,从而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在这个阶段,态度不仅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而且在情感和认知上也得到了全面的整合。

此外,态度的形成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知识、需求和个性等。态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程,需要经过相当时间的孕育。

态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态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且动态的,涉及多个层面和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关系:

  1. 态度对行为的预测作用 : 态度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但这种预测并非绝对。当其他影响因素被最小化态时,度对行为的预测效应会更加明显。例如,在特定情境下,如对避孕套的态度能有效预测使用行为,废品回收的态度能预测实际的收行为。

  2. 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行为不仅受到态度的影响,还可以反来塑造态度。心理学家认为行为更直接地塑造态度,正如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例如,斯坦福监狱实展示了狱警的残酷行为导致囚犯态度变化,登门槛效应也表明个体为保持形象一致,可能接受重大、不合意的要求。

  3. 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行为及其环境来推断态度。当行为无法改变时,个体会调整态度以实现内外统一。例如,通过角色扮演使个体适应特定社会位置,登门槛现象揭示了行为诱导他人帮助的策略。

  4. 认知不一致理论: 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信念或道德标准相冲突时,我们会调整态度以减少这种不一致带来紧张感。例如,在纳粹德国,士兵们被迫执行反犹宣传,最终被“洗脑”相信反犹宣传,这正是认知不一致理论的例证。

  5. 社会心理学视角: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社会因素如他人行为和期望对行为的影响被忽视,而内部因素如度和人格起着关键作用。此外,社会环境、社会规范、期望和同伴影响可以强化或削弱态度向行为的转化。

  6. 多维度影响: 态度形成受到个人信念、过去经历和环境的影响,而态度的可访问性则影响了个体如何感知和理解态度,进而影响其行为。态度具有情感倾向性、多重性、与需求的关系和中心性。

总之,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多维度且复杂的。虽然可态度以预测行为,但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塑造态度。

如何测量和评估态度?

测量和评估态度是社会心理学和市场研究中的重要任务,因为了解个体的态度助于预测其行为、理解社会互动以及制定相关政策。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

  1. 量表法
  2. 总加量表法:通过一系列问题,要求被试者对每个问题表示赞成或反对的程度,然后计算总分来代表态度的强度。
  3. 瑟斯顿量表:一组选取简单、直接的陈述,迫求被试对每个陈述做出反应,并依据应答评记分数,这种数代表被试者对某一事物所持的态度及态度的强弱。
  4. 李克特量表:采用相加法简化测量,被试者对一系列陈述表达同意或同意的程度,整理得出态度分数。
  5. 格特曼量表:通过一系列从不强烈到非常强烈的陈述来评估受访者对特定主题的感受或信念的强度,其累积性使研究人员能够根据受访者同意程度最高的陈述推断态度的强度。

  6. 投射法: 投射法是一种通过被试对模糊不确定刺或激的反应来间接测量其的方态度法。这种方法基于个体在无意识中将自身情感、观念或动机投射到外部象上的心理现象。

  7. 行为反应测量法: 行为反应测量法通过观察个体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反应来推断其态度。这种方法认为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通过观察行为可以间接了解个体的态度。

  8. 问卷法(自我报告法): 问卷法通过设计问卷让被试者自由表达自己的态度,这种方法允许被试者自表达,但可能存在主观偏向的问题。

  9. 五点法: 五点法将某人对某事的态度划分为五个等级:最反对、反对、无所谓、赞成和最赞成。每个等级对应一个分数范围,从-2到2。可以通过个别谈话或问卷量表进行评分。

  10. 生理反应法: 生理反应法通过测量如皮电、血压等生理反应来推断个体的态度,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指导职业和市场研究中。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例如,量表法虽然简单方便且比较可靠,但可能过于繁琐和费时;投射法和行为反应测量法则能受到主观解释和客观性争议的影响。

态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有何差异?

态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思维方式、情绪表达和社会认同等方面。

文化背景对个体的态度形成具有深远影响。例如,西方文化通常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直接表达情感,而东方文化则更倾向于集体主义和含蓄表达。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人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还影响了他们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看法。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一些文化可能更倾向于线性思维,注重逻辑和分析,而另一些文化则可能更注整体性和关系。这种差异在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和沟通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此外,情绪表达在不同文化中也存在显著差异。有些文化鼓励直接表达情绪,一些而另文化则强调克制和含蓄。例如,在中国人们往往不善于表达感谢,而西方人则认为这是礼仪问题,会以感谢回应。年龄也

是影响态度的一个重要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的态度会发生变化。年轻时,人们可能持有较为轻率的态度,而年长时,同样的态度可能会带来困扰。责任感的增加会导致“态度适应”,即个体需要调整自己的态度以适应新的环境和角色。

总之,态度是周围环境和情境的反映,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助于塑造符合环境的态度。

态度改变的策略和方法有哪些?

态度改变的策略和方法多种多样,涉及个人反思、行为调整、沟通技巧以及心理干预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主策略要的和方法:

  1. 自我反省与认知调整
  2. 自我反省:通过自我反省,识别阻碍自己挥潜力的思维习惯,并从内心开始调整态度。
  3. 认知失调理论:利用认知失调理论,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来促使态度转变。

  4. 行为改变与实践

  5. 活动参与法:通过参加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
  6. 登门槛技术: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要求向一个大要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7. 小善举:进行小善举,帮助他人,这有助于改变态度。

  8. 沟通与信息传递

  9. 沟通信息法:在转变态度的过程中,信息沟通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根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水平和事件深度分类信息。
  10. 与正能量的人交往:选择与积极向上的人为伍,寻找志同道合的社区或团体。

  11. 心理预与治疗

  12. 认知行为疗法(CBT)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消极思维模式。
  13. 社会认知网络(SCN) :利用社会认络知网,通过社交互动和正面影响来改变态度。

  14. 情绪管理与自我关怀

  15. 培养感恩之心:每天花时间反思并感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如美丽的日落、一杯好咖啡或亲人的支持。
  16. 自我关怀与明智思考:注重身体、心理和情感的健康,优先考虑促进福祉的活动,如锻炼、冥想、充足睡眠和健康饮食。

  17. 设定目标与积极行动

  18. 设定目标和任务:设定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并将其分解为可管理的小步骤。
  19. 保持积极态度:维持积极的心态,专注于生活中的积极方面。

  20. 环境与习惯的变

  21. 改变环境:去一个新地方旅行,改变视角,获得对生活的全新看法。
  22. 改变习惯:尝试新事物,如烹饪新菜谱或在旧菜谱中加入意外元素。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