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踟蹰的意思

chí chú

踟蹰

拼音chí chú

1.踟蹰常用意思: 心里犹豫不定,想走又不想走的样子。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踌躇 , 徘徊 , 踯躅
反义词 果决 , 果断
例词踟蹰不前

例句 1.对于公司的调任,他踟蹰不前,不知是否该答应。
2.这件事他一直踟蹰不前,结果错失了宝贵的机会。

踟蹰引证解释

1. 徘徊不前貌;缓行貌。

1.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邶风·静女》
2. 今是大鸟兽,则失丧其群臣,越月逾时焉,则必反巡,过其故乡,翔回焉,鸣号焉,蹢𨅛焉,踟蹰焉,然后乃能去之。 《礼记·三年问》
3. 逍遥攜手,踟跦步趾。 《文选·成公绥〈啸赋〉》
4. 苻坚为慕容冲所袭,坚驰䯄马,堕而落涧,追兵几及,计无由出。马即踟蹰临涧,垂鞍与坚,坚不能及,马又跪而受焉,坚援之得登岸而走庐江。 南朝 宋 《异苑》卷三 刘敬叔
5. 踟蹰复踟蹰,世路今悠悠。 唐 《感怀》诗之一 戴叔伦
6. 日既暮,踟躇旷野,无所归宿。 清 《聊斋志异·张鸿渐》 蒲松龄
7. 我在北方那个大城里,当黄昏,当深夜,往往喜欢独自踟蹰在那些长长的平直的大街上。 《街》 何其芳

2. 犹豫;迟疑。

1. 命蜚螭,驾白驹,临天水,心踟蹰,千载后,不知如。 北魏 《水经注·沫水》 郦道元
2. 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唐 《食笋》诗 白居易
3. 故再四踟蹰,卒不敢以不言。 清 《与吴骏公书》 侯方域
4. 主人中夜起,弹琴对烛神踟蹰。 清 《奴史问答》 龚自珍
5. 有知识的人,讲讲柏拉图(Plato)讲讲苏格拉底(Socrates)是不会有危险的。讲柏拉图可以讲一年,讲苏格拉底可以讲三年,他很可以安安稳稳地活下去,但要他去干危险的事情,那就很费踟踌。 《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知识阶级》 鲁迅
6. 给一个土匪修坟,这种光景我们从来还没有经过;我们踟蹰着,臊起来。 《末一个女人》 李健吾
7. 隔了好一会,李阿虎踟躇着想什么,但是他终于下了决心。 《没有花的春天》第八章 碧野

3. 逗留;歇息。

1. 自虚恃所乘壮,乃命僮仆辎重,悉令先于赤水店俟宿,聊踟蹰焉。 唐 王洙
2. 郑子随之东,至乐游园,已昏黑矣。见一宅,土垣车门,室宇甚严。白衣将入,顾曰:“愿少踟蹰。”而入。 唐 《任氏传》 沈既济
3. 十四五年劳梦寐,此时才得少踟蹰。 宋 《再至汝阴三绝》之三 欧阳修

4. 须臾;瞬间。

1. 踟躇暂举酒,倏忽不相见。 南朝 梁 《与苏九德别》诗 何逊
2. 运神器于顾眄,定宝命于踟蹰。 《魏书·萧衍传》
3. 万劫互起灭,百年一踟躇。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 宋 《和刘柴桑》 苏轼

5. 相连貌。

1. 西厢踟蹰以闲宴,东序重深而奥秘。 《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2. 窗峥嵘而绿色,户踟蹰而临空。 南朝 梁 《灵丘竹赋》 江淹

6. 古代刻漏器,用以承水。

1. 为器三重,圆皆径尺,差立于水舆踟蹰之上,为金龙口吐水,转注入踟蹰经纬之中。 殷夔

7. 梭的别称。

1. 梭,一名踟蹰。 元 《女红 龙辅
2. 白苇与侬作璘借,黄金与侬作踟躇。 清 《蚕词》之三 王士禛


相关词 踟蹰不前 搔首踟蹰

踟蹰是什么意思

“踟蹰”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chí chú”,意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的样子。这个词常用来形容人在面临选择或决策时,由于各种原因而难以做出决定的状态。它不仅描述了一种心理状态,也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不确定性。

具体来说,“踟蹰”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犹豫不决:这是“踟蹰”最核心的含义,表示人在面对选择时,心中充满犹豫,拿不定主意。例如,在《诗经·邶风·静女》中就有搔首踟蹰”的描写,形容女子因爱而难以相见时的犹豫状态。

  2. 徘徊不前:这个词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在地来回走动,不敢前进的样子。例如,“踟蹰不前”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十字路口不知该向何方前进时的状态。

  3. 缓行的样子:在某些语境中,“踟蹰”还可以表示行走缓慢、步履沉重的状态,可能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沉重或疲惫。

  4. 逗留、歇息:有时,“踟蹰”也可以表示逗留或歇息的状态,如在古代文献中提到的“聊踟蹰焉”。

  5. 瞬间、须臾:在一些古籍中,“踟蹰”还被用来表示间或须臾的意思,如南朝梁何逊的诗句“踟躇暂举酒,倐忽不相见”。

  6. 相连的样子:此外,踟蹰”还可以表示相连的样子,如在《文选》中描述的“西厢踟蹰以闲宴,东序重深而奥秘”。

  7. 古代刻漏器:在古代,“踟蹰”还是一种用于承水的刻漏器的名称。

“踟蹰”一词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含义,既可以表示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也可以描述缓行、逗留等行为状态。它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常用来描绘人物在困境中的徘徊和犹豫。

“踟蹰”一词在古代文学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是什么?

“踟蹰”一词在古代文学中有着丰富的应用和具体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踟蹰”主要用来描述犹豫不决、徘徊不前的状态,以及缓行、逗留等情境。

  1. 犹豫不决、徘徊不前
  2. 在《诗经·邶风·静女》中,有“搔首踟蹰”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犹豫和徘徊。
  3. 李白的《陌上桑》中有“五马立踟蹰”的句子,描绘了人物在面对重要选择时的迟疑。
  4.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张鸿渐》中提到“日既暮,踟躇旷野,无所归宿”,展现了主人公在夜晚的迷茫和无助。

  5. 缓行、逗留

  6. 在《文选·成公绥<啸赋>》中,有“踟跦步趾”的描述,表现了缓慢行走的状态。
  7. 何其芳的《街》中提到“我在北方那个大城里,当黄昏,当深夜,往往喜欢独自踟躕在那些长长的平直的大街上”,描绘了一个人在城市中漫步的情景。

  8. 其他含义

  9. “踟蹰”还被用来形容相连接的状态,在《鲁灵光殿赋》中提到“踟蹰闲宴”,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连接。
  10. 在古代刻漏器中,“踟蹰”作为漏刻的组成部分,用于控制水流的流动。

“踟蹰”一词在古代文学中广泛应用于描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作,如犹豫不决、徘徊不前、缓行、逗留等情境。

“踟蹰”作为古代刻漏器名称的历史背景和使用情况是怎样的?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全面回答“踟蹰”作为古代刻漏器名称的历史背景和使用情况。虽然证据中提到“踟蹰”在古代是一种接漏刻水的盛器,但没有提供详细的背景信息和体使用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踟蹰”一词的使用频率和语境有哪些变化?

在现代汉语中,“踟蹰”一词的使用频率和语境有以下变化:

  1. 使用频率
  2. 根据《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第2版),”踟蹰”被列为低频词。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它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不如“徘徊”等其他近义词常用。
  3. 在具体写作中,如果追求用词的新奇和独特,可以选择使用“踟蹰”;而如果追求平实、通俗,则更倾向于使用徘徊”。

  4. 语境变化

  5. “踟蹰”常用来形容犹豫不决、徘徊不前的状态。例如,在面对未知或困难时的迟疑,国际市场上商品价格下跌时的观望,以及个人在追求目标时的犹豫不决。
  6. 在文学作品中,“踟蹰”常用于描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在门口犹豫是否进入某个地方。
  7. 在成语中,“踟蹰不前”是一个常见的表达,表示因犹豫而无法前进。

  8. 与其他近义词的区别

  9. “踌躇”是“踟蹰”的近义词,但使用频率更高,尤其在散文体中常见,并常带有一种治愈感。
  10. “踯躅”也表示缓慢行走或犹豫不决的样子,但更多用于描述物理动作。
  11. “徘徊”则是一个更常用的词汇,用于现写作的平实、通俗。

“踟蹰”一词在不同方言中的变体和含义有何差异?

“踟蹰”一词在不同方言中的变体和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读音和变体
  2. “踟蹰”的读音为“chí chú”,也可以写作“踟躇”、“踟跦”或“踯躅”。
  3. “踯躅”的读音为“zhí zhú”,表示以足击地,足;徘徊不进貌。

  4. 含义差异

  5. “踟蹰”和”踯躅”都表示徘徊不前、犹豫不决的状态,但”踟蹰”更侧重于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6. “踌躇”除了表示犹豫不决,还含有得意或满足的意思,如“踌躇满志”。
  7. “踟蹰”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犹豫不决时的状态,也可以用作动词,表示徘徊、犹豫不决的动作。

  8. 出处和历史使用

  9. “踟蹰”出自《诗经·邶风·静女》,如“搔首踟蹰”。
  10. “踌躇”出自晋代潘的《笙赋》,如“蹇淹留而踌躇”。

  11. 其他含义

  12. “踟蹰”还有代刻漏器和梭的别称。
  13. “踯躅”在古代也有杜鹃花的别名。

关于“踟蹰”的成语或俗语有哪些,它们的来源和含义是什么?

关于“踟蹰”的成语或俗语主要有以下几个:

  1. 踟蹰不前
  2. 含义:形容人在做决定时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不敢前进。
  3. 来源:出自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陌上桑古辞》:“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4. 用法:常用于描述面对困难或人生十字路口时的迟疑不决,以及改革道路上的突破精神。例如:“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他踌躇不前,最终决定继续深造。”

  5. 搔首踟蹰

  6. 含义:形容心情焦、惶恐或犹豫的样子。
  7. 来源:出自《诗经·邶风·静女》
  8. 用法:可以用作谓语或定语例如:“他搔首踟蹰的样子就证明了这点。”

  9. 踌躇

  10. 含义:指人在做决定或采取行动时的犹豫不决状态,心中有所顾虑,害怕决定错误或面临风险。
  11. 来源:最早出现在《史记·卷二十一·秦始皇本纪》中,讲述了秦始皇在修筑六国墓地和长城之间犹豫不决的故事
  12. 用法:例如:“在选择工作时,他踌躇不决最终决定加入一家初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