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就用一句玩笑话支吾了过去。
2.这个人做贼心虚,在警察面前支吾其词。
1. 犹支撑。抵挡;支持住不倒下。
引
1. 知祥虑唐军骤至,与遂阆兵合,则势不可支吾。
《旧五代史·僭伪传三·孟知祥》
2. 况今已立秋,兼臣自体当得筋力差胜于前,可以支梧。只是无人扶掖,全拜起不得。
宋
《乞进呈文字第四札子》
司马光
3. 如人病寒下热药,少间又变成燥势;及至病热下寒药,少间又变得寒。到得这家计坏了,更支捂不住。
《朱子语类》卷一〇八
4. 这路崎岖,水萦纡,急得我战钦钦不敢望前去;况是棒疮发,怎支吾?
元
《潇湘雨》第三折
杨显之
5. 先生屈其经世之业,以支吾八口,泊然不见喜愠之色。
清
《朱康流先生墓志铭》
黄宗羲
6. 春妮子一扭身支吾着走了。她全身冰冷,没一点劲,回到家里俯在炕上躺着。
《灾难的明天》
康濯
7. 词色朗厉,若不可支梧。
唐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
元稹
8. 逼得得他忍饥受冷,并不敢半句支吾。
元
《冻苏秦》第二折
2. 对付;应付。
引
1. 衣食支吾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
唐
《在家出嫁》诗
白居易
2. 西贼奸计,大未可量,朝廷当奖励逐路帅臣,豫作支吾。
宋
《涑水记闻》卷十一
司马光
3. 如此时此际文情艰涩,勉强支吾,则朝气昏昏,到晚终无晴色,不如不作之为愈也。
清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
李渔
4. 〔凤姐〕见过王夫人,支吾了一件事,便过来到宝玉房中。
《红楼梦》第一〇一回
3. 排遣。
引
1. 纵然酬得今生志,着甚支吾此夜长?
元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
王实甫
4. 讲话含混躲闪;用含混闪烁的话搪塞。
引
1. 饮食中间,冯公问其乡贯出身,承信言语支吾,似有羞愧之色。
《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
2. 日则同食,夜则同卧,如此三年,英台衣不解带,山伯屡次疑惑盘问,都被英台将言语支吾过了。
《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
3. 佩珩不便说明,便把别话支吾过去。
《快心编二集》第四回
4. 五婶向他追问,他总是一味支吾,后来五婶追问得急了,他才说是弄掉了。
《家》三三
巴金
5. 由七点到十二点,足足有五个钟头。大员们的种种拖延或支吾,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义!
《南京印象》十二
郭沫若
5. 犹豫;踌躇。
引
1. 张太尉冷笑:“我别有道理。待我遮里兵才动,先使人将文字去与番人。万一支吾不前,交番人发人马助我。”
宋
《挥麈
王明清
2. 一番信到,一番使妾倍支吾;几度诗来,几度令人添寂寞。
《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
3. 他以为若说是勇敢,那他已不必支吾,早卤莽的将女人身体抱持不放了。
《雨后及其他·有学问的人》
沈从文
6. 窘迫局促。
引
1. 项王欲自帝,则有义帝在也;既王诸将,而己亦称王,则无以自别异,于是立号为西楚霸王。盖其情见势绌,支吾甚矣。
清
《范增论》
戴名世
“支吾”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
用含混的话搪塞应付:指用含糊清的言语来应对或搪塞他人,常用于形容说话时吞吞吐吐、躲躲闪闪,不敢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观点。例如,在回答问题时支吾其词,试图掩饰真实情况。
支撑、支持:在某些语境下,“支吾”也可以表示支撑、支持住不倒下如“支吾不住,只得退走”。
应付、对付:在古代文献中,“支吾还表示用含混牵强的言语应付他人,如《水浒传》中的例子。
“支吾”一词的现代用法多指说话含混清、搪塞应付,与“支支吾吾”这个成语的含义相近,后者更具体地描述了说话时的吞吞吐吐和含糊不清。
“支吾”一词的历史演变如下:
原始形态:最早写作“枝梧”,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中描述的是诸将服于项羽的霸气,不敢抗拒的情景,因此“枝梧”原意是抵触抗拒的意思。
演变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枝梧”逐渐演变成了“支吾”。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枝梧”中的“枝”和“梧”单独都无法起支撑作用,象地比喻了说话含混、躲闪的样子。因此,“支吾”逐渐被用来形容说话含混、躲躲闪闪。
现代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支吾”主要用来形容说话含混、躲闪,有应付搪塞的意思。例如,当一个被问到简单的问题时,却支支吾吾地回答半天,或者在面对问题时闪烁其词,不敢说个利落话,都可以用“支吾”来形容。
相词汇:以“支吾”为核心,还产生了一系列词汇,如“支支吾吾”、“吱吱唔唔”、“左支右吾”等。这些词汇都形象地表达了说话含混、躲闪的状态。
成语解释:例如,“支支吾吾”是一个由两个“支”和两个“吾”组成的叠词结构,形象地表达了迟疑、含糊不清的语言状态。而“左支右吾”则表示左右抵拒,手忙脚乱的样子。
“支吾”在不同地区或方言中的含义和用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提到”支吾其辞”,意为用含混的话搪塞应付,不肯爽快地道出实情。
近义词和反义词:
反义词包括”开门见山”、”口若悬河”、”清清楚楚”、”对答如流”等。
历史和文学引用:
出自清代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如中所提到。
多义性和引申义:
引申为抗拒、应付、排遣、犹豫、窘迫局促等含义。
其他相关词语:
综上所述,”支吾”在不同地区或方言中主要用来形容说话含混不清、吞吞吐吐、搪塞应付的情况。
“支吾”和“支支吾吾”在使用频率和语境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从使用频率来看,“支支吾吾”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表达时犹豫不决、语无伦次的状态。例如,在中患者在描述自己的症状时“支支吾吾”,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况。同样,在中,银行工作人员在解释跨境汇款的操作时也“支支吾吾”,说明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并不深入。此外,在中,吴丽君提到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但一旦需要表达看法时却“支支吾吾”,这表明支支吾吾”更多地用于描述语言表达上的困难或不流畅。
相比之下,“支吾”则少见于现代汉语中,它通常作为“支支吾吾”的简略形式出现。在中,设计师在需求评审中遇到问题时“支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产品方案的理解不够深或不愿意承认错误。然而,由于“支吾”出现的频率较低,它往往被用作“支支吾吾”的缩写或替代词,以简化语言表达。
在现代语中,“支吾”一词的使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描述说话时的含糊不清、吞吞吐吐或不敢直面问题的情况。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使用场景:
描述精神状态不佳:当一个人因为精神状态不佳而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可以用“支吾”来形容。例如:“他近精神状态不好,说话总是支吾其词。”
言语含糊:在对话中,如果某人回答问题时总是含其辞,不直接回答核心问题,可以用“支吾”来形容。例如:“他总是支吾其词,不愿意直接回答我的问题。”
不敢直面问题:当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选择回避或不敢直接回答时,可以用“支吾”来形容。例如:“他在领导面前总是支吾其词,不敢直面问题。”
制片人对幸福的含糊其辞:在一些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制片人可能会对幸福的定义含糊其辞,用“支吾”来形容这种模糊不清的态度。例如:“制片人对幸的定义总是支吾其词,让人摸不着头脑。”
询问姓名时的支吾回答: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在被询问姓名时回答得含糊不清,可以用“支吾”来形容。例如:“他被问到名字时总是支吾其词,让人无法确定他的真实姓名。”
地址错误时的支吾解释:当有人在解释错误的地址时,如果解释得含糊不清,可以用“支吾”来形容。例如:“他对错误的地址解释得支吾其词,让人感到困惑。”
讨论时的犹豫不决:在讨论某个问题时,如果某人总是犹豫不决,不敢明确表态,可以用“支吾”来形容。例如:“他在讨论会上总是支吾其词,不敢明确表态。”
电话中对事情的含糊不清:在电话交流中,如果某人对事情的描述含糊不清,可以用“支吾”来形容。例如:“他在电话中对事情的描述总是支吾其词,让人难以理解。”
在古代文献中,“支吾”一词主要用来形容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搪塞应付,以掩盖真实情况。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应用:
《浮生六记》 :在《浮生六记》中,“支吾”被解释为用含混牵强的言语应付搪塞他人。
《官场现形记》 :成语“支吾其词”出自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意为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搪塞应付,以掩盖真实情况。
《晋书·郭璞传》 :文中提到“支离其,萧悴其形”,这里的“支离”可以理解为说话吞吞吐吐,含混不清。
《儿女英雄传》 :第八回中,描述某人言语支离,推说不知去向,这里的“支离”同样指说话含混不清。
《履园丛话·臆·水利》 :清钱泳在书中提到:“中丞问两宰云:‘贵县城周围几里?有几门?’两宰枝梧,茫然不能对。”这里的“枝梧”即“支吾”,表示说话含混躲闪。
《夜谭随录·棘闱志异》 :和邦额在书中描述:“同舍俞生,江阴诸生也。甫毕头场,即治任,众怪而问之,言语枝梧,而颜色悽楚。”这里的“言语枝梧”也是指说话含混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