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由于这点无心之过,他饱受同事们责难。
2.出了问题,我们不要光责难别人,要想办法弥补。
1. 指责;非难。
引
1. 自从西医割掉了梁启超的一个腰子以后,责难之声就风起云涌了。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
鲁迅
2. 勉励人做难为之事。
引
1. 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孟子·离娄上》
2. 责难之忠,爱莫助之。
宋
《祭范蜀公文》
苏轼
3. 衡在朝二十余岁,进退不恒,一代度制,略出其议,奏事亦数以古义责难。
《訄书·别录乙》
章炳麟
拼音:zé nàn
词性:动词
解释:指对某人或某事进行严厉的批评或指责,通常是因为对方的行为或决定被认为有错误或不妥。
例句:他因为工作失误而受到了上司的责难。
近义词:指责、批评
反义词:表扬、称赞
责难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错误、过失或不当行为进行批评或指责的行为。它通常涉及道德或责任层面的评价,表达对某种行为的不满或反对。
责难在心理学中通常被视为一种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它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以下是责难在心理学中的几个主要作用:
情绪调节:责难可能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个体通过责难他人来减轻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愤怒、失望或焦虑。然而,这种情绪调节方式通常是短期的,长期来看可能会加剧情绪问题。
自我防御:责难有时被用作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个体通过将责任归咎于他人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或避免面对自己的错误。这种防御机制可能会阻碍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反省。
人际关系影响:责难往往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它可能导致冲突、误解和疏远。频繁的责难可能会破坏信任,使关系变得紧张和不稳定。
心理健康影响:长期习惯于责难他人可能会导致个体产生负面的心理状态,如抑郁、焦虑和孤独感。责难也可能使个体陷入一种受害者心态,难以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行为改变:在某些情况下,责难可能会促使他人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做出改变。然而,这种方式通常不如建设性的沟通有效,且可能引发抵触情绪。
总的来说,责难在心理学中通常被视为一种不健康的应对机制,心理学家更倾向于鼓励个体通过建设性的沟通和自我反省来处理问题和情绪。
责难和批评在表达方式和意图上有明显的区别:
责难:责难通常带有较强的负面情绪,侧重于指责或谴责某人的错误或过失。它往往带有情感上的攻击性,可能让人感到被攻击或不被理解。责难的目的更多是表达不满或惩罚,而不是帮助对方改进。
批评:批评则更侧重于指出问题或不足,目的是帮助对方改进或提高。批评可以是建设性的,通常以理性和客观的方式进行,旨在提供反馈和建议,而不是单纯地表达不满。
简而言之,责难更倾向于情感上的指责,而批评则更注重理性和建设性的反馈。
责难在人际关系中通常会产生负面影响,具体包括:
破坏信任:频繁的责难会削弱双方之间的信任感,导致关系紧张。
引发冲突:责难往往会导致对方产生防御心理,进而引发争吵或冷战。
降低自尊:被责难的一方可能会感到自尊心受损,产生自我怀疑或负面情绪。
阻碍沟通:责难会使双方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关系疏远:长期责难可能导致双方关系逐渐疏远,甚至最终破裂。
为了避免这些负面影响,建议在人际关系中更多地采用建设性的沟通方式,如表达感受而非指责,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有效地应对责难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保持冷静:面对责难时,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化反应。深呼吸,给自己几秒钟的时间来思考如何回应。
倾听并理解:认真倾听对方的责难,确保你完全理解他们的观点和感受。避免打断对方,表现出你对他们意见的尊重。
承认错误:如果责难是有根据的,承认错误并道歉。承担责任可以缓解紧张局势,并显示出你的成熟和诚信。
解释和澄清:如果责难是基于误解或错误信息,礼貌地解释和澄清事实。提供相关证据或背景信息来支持你的观点。
提出解决方案:如果责难涉及具体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或改进措施。展示你愿意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
保持积极态度:无论责难是否合理,保持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避免争论或对抗,专注于如何改善情况。
学习和成长:将责难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或决策,找出改进的空间,并在未来避免类似问题。
通过这些步骤,你可以更有效地应对责难,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促进个人和职业的成长。
责难在法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责任认定:在法律案件中,责难用于确定某一方是否应对某一行为或事件负责。例如,在民事侵权案件中,法院会判断被告是否存在过失或故意行为,从而决定其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
刑事定罪:在刑事案件中,责难用于确定被告是否犯有被指控的罪行。法院会根据证据判断被告的行为是否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从而决定是否对其定罪。
合同违约:在合同法中,责难用于判断一方是否违反了合同条款。如果一方未能履行合同义务,另一方可以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行政责任:在行政法中,责难用于判断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是否在行使职权时存在违法行为。如果存在违法行为,相关责任人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或纪律处分。
道德与法律结合:在某些情况下,法律会结合道德标准来责难某些行为。例如,某些法律条款可能基于社会道德标准来禁止或惩罚某些行为。
总的来说,责难在法律中的应用是为了确保公正和秩序,通过明确责任来维护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的稳定。
责难在道德伦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常用于表达对某人行为或决策的道德评价。责难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机制,帮助维护道德规范和价值观。通过责难,社会可以表达对不道德行为的反对,并促使个人反思和改正自己的行为。然而,责难的使用也需要谨慎,过度或不公正的责难可能导致负面后果,如伤害个人尊严或引发冲突。因此,责难应当在理性和公正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其有效性和正当性。
责难的历史演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包括社会、文化、法律和哲学等方面。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古代社会:在早期人类社会,责难通常与宗教和道德规范紧密相关。例如,在古希腊和古罗马,责难往往与神灵的意志和道德准则联系在一起。违反这些准则的人可能会受到社会排斥或惩罚。
中世纪:在中世纪,责难与宗教教义和教会权威密切相关。教会通过宗教裁判所等机构对异端和违反教义的行为进行严厉责难和惩罚。这一时期,责难往往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启蒙时代:随着启蒙思想的兴起,责难逐渐从宗教权威转向理性和法律。哲学家如康德和卢梭强调个人责任和道德自律,责难开始更多地基于理性和法律框架。
现代时期:在现代社会,责难更多地与法律和社会规范相关。法律体系成为责难的主要工具,社会通过法律来界定和惩罚不当行为。同时,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也使得责难更加关注个体的心理和社会背景。
当代社会:在当代,责难的范畴进一步扩大,涵盖了环境、科技、全球化等新兴领域。例如,对环境污染、数据隐私侵犯等问题的责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此外,社交媒体和公众舆论在责难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总的来说,责难的历史演变反映了社会价值观、法律体系和道德观念的变迁。从宗教权威到法律规范,再到当代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视角,责难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但其核心始终是对不当行为的识别和纠正。
责难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确实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表达方式、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等方面:
直接与间接表达:在一些西方文化中,如美国,责难通常较为直接,人们可能会明确表达不满或批评。而在许多亚洲文化中,如日本和中国,责难往往更为间接,可能通过暗示或非语言的方式表达,以避免直接冲突或让对方“丢面子”。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如东亚和中东地区,责难可能更多地涉及群体或家庭的名誉,个人行为被视为对集体的影响。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如美国和西欧,责难通常更关注个人的责任和行为。
权力距离:在高权力距离文化中,如印度和墨西哥,责难可能更多地由权威人物(如长辈或上级)发出,且被责难者可能更倾向于接受而不反驳。在低权力距离文化中,如北欧国家,责难可能更平等,且被责难者更可能为自己辩护。
情感表达:在一些文化中,如拉丁美洲,责难可能伴随着强烈的情感表达,如愤怒或失望。而在其他文化中,如德国,责难可能更加理性和冷静。
社会规范:在某些文化中,公开责难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破坏和谐,因此责难通常私下进行。而在其他文化中,公开责难可能被视为一种有效的纠正行为的方式。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人际关系、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不同理解。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处理冲突和误解。
责难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自尊心受损:频繁的责难可能导致个人自尊心下降,产生自我怀疑和自卑感。
焦虑和抑郁:持续的责难可能引发焦虑和抑郁情绪,尤其是在责难来自重要他人(如家人、朋友或上司)时。
压力增加:责难会增加心理压力,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可能影响身心健康,导致失眠、疲劳等问题。
人际关系紧张:责难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冲突,进一步影响个人的社交和情感支持系统。
自我效能感降低:责难可能让个人感到自己无法胜任某些任务或角色,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
情绪波动:责难可能引发情绪波动,导致情绪不稳定,甚至出现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
逃避行为:为了避免责难,个人可能采取逃避行为,如回避责任、减少社交活动等,这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
总的来说,责难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长期处于责难环境中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