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遭遇突然袭击后,敌方士兵纷纷溃逃。
2.敌军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纷纷溃逃。
1. 败逃。
引
1. 守备姚之夔等不能御,沙井驿副将史开先、临河堡参将张问政、岳家楼守备赵访皆溃逃。
《明史·贺虎臣传》
2. 即时枪砲齐发,打死贼匪四五百人,余众溃逃。
《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玉记行来信》
3. 经过反复冲杀,攻下了敌人主阵地,敌人向会昌城方面溃逃。
《起义中的二十五师》
周士第
拼音:kuì táo
词性:动词
解释:指在战斗或面对紧急情况时,因恐惧或混乱而四散逃跑,失去组织和纪律。
例句:敌人在我军的猛烈攻击下,纷纷溃逃,战场上一片混乱。
近义词:逃跑、奔逃
反义词:坚守、抵抗
溃逃通常指在战争、灾难或其他紧急情况下,人员或军队因恐慌或混乱而大规模无序地逃离现场。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失去组织和纪律,可能导致进一步的混乱和损失。
在历史上,有多场著名战役中发生了溃逃现象。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例子:
坎尼会战(公元前216年):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军队在坎尼被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军队包围并击溃,导致罗马军队大规模溃逃,损失惨重。
滑铁卢战役(1815年):拿破仑的军队在滑铁卢战役中被威灵顿公爵和普鲁士元帅布吕歇尔的联军击败,法军在战役后期发生溃逃,最终导致拿破仑的彻底失败。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在中国战国时期,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展开激战,赵军最终被秦军包围并击败,导致赵军大规模溃逃,40万赵军被坑杀。
索姆河战役(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联军与德军在索姆河流域展开激战,双方均遭受重大伤亡,部分德军在战斗后期发生溃逃。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包围并击败了德国第6集团军,导致德军大规模溃逃和投降,成为战争的转折点。
这些战役中的溃逃现象往往对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溃逃对军队士气的影响通常是非常负面的。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影响:
士气低落:溃逃会显著降低军队的整体士气,士兵们可能会感到恐惧、无助和绝望,导致战斗力大幅下降。
信任瓦解:溃逃会破坏士兵之间的信任和团队精神,尤其是在指挥官或关键人物带头逃跑的情况下,士兵们可能会失去对领导的信任。
连锁反应:溃逃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更多的士兵跟随逃跑,进一步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心理创伤:溃逃可能会给士兵留下长期的心理创伤,影响他们在未来战斗中的表现和信心。
战略失败:溃逃通常意味着战斗或战役的失败,这不仅会影响士兵的士气,还会对整个战略目标产生不利影响。
敌方士气提升:敌方的士气可能会因为对手的溃逃而大幅提升,从而在后续的战斗中占据心理优势。
因此,防止溃逃和维护士气是军队管理和指挥中的关键任务。
防止军队在战斗中发生溃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严格的训练和纪律:通过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和严格的纪律要求,确保士兵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和服从命令。
有效的指挥系统:建立清晰、高效的指挥链,确保命令能够迅速、准确地传达给每一名士兵。
心理支持与士气提升:提供心理支持和鼓舞士气的活动,增强士兵的归属感和战斗意志。
合理的战术安排:制定合理的战术计划,避免士兵陷入无望或自杀式的战斗,确保他们有明确的战斗目标和撤退方案。
后勤保障:确保充足的物资供应,如食物、水和弹药,减少因物资匮乏导致的恐慌和士气低落。
奖惩机制: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对英勇作战的士兵给予奖励,对逃兵进行严厉惩罚,以警示其他士兵。
情报与侦察:通过有效的情报收集和侦察,提前了解敌情,减少士兵对未知的恐惧。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军队在战斗中发生溃逃的可能性。
溃逃和撤退都是指军队或人员从某个地点离开,但两者在性质和组织上有显著区别。
溃逃:溃逃通常是无组织、混乱的逃离行为,往往是由于恐慌、失败或缺乏有效指挥导致的。溃逃的部队通常会失去纪律,无法保持战斗力和凝聚力。
撤退:撤退则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撤离行动,通常是为了保存实力、重新部署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撤退的部队会保持纪律和指挥,确保有序地离开战场或危险区域。
简而言之,溃逃是失控的逃离,而撤退是战略性的有序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