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认为画铅笔画看起来很容易,其实不然。
例句
1.不然,我觉得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
例句
1.你俩快走吧,不然就赶不上车了。
2.幸亏有你提醒我,不然我就要犯大错了。
1. 不合理;不对;不妥。
引
1.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
《诗·大雅·板》
2. 或者又以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是大不然。
唐
《封建论》
柳宗元
3. 还有不然之处。我女儿是幽闲贞静,极守女箴的淑女,又是四十上下之老女……只该早早成亲,大家完了一桩大事。
清
《双瑞记·忧喜》
2. 不如此;不是这样。
引
1.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
2. 非神非幸,其数不得不然。
《吕氏春秋·观表》
3. 吁嗟世事无不然,墙角君看短檠弃。
唐
《短灯檠歌》
韩愈
4. 今有了本钱,自该还他去,有何可说?谁知狠人心性,却又不然。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
5. 梁振江却头一个参军,应该说是有觉悟吧,可又不然。在班里他跟谁都不合群。
《百花山》
杨朔
3. 不虞;意外。
引
1. 府库实满,足以待不然。
《墨子·辞过》
2. 发巴蜀之士各五百人以奉币,卫使者不然。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
4. 不许可;不赞同;不以为是。
引
1. 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
《左传·成公二年》
2. 众人皆以张邈与太祖善,柔又年少,不然其言。
《三国志·魏志·高柔传》
3. 时王禹玉在坐,深不然之。
宋
《清波杂志》卷十一
周
4. 虽是心里好生不然,却不能制得他,没奈他何。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5. 不敬;不从命。然,通“戁”。
引
1. 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征伐以讨其不然。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
2. 𫺷,敬也。
《说文·心部》
6. 难道;不成。
引
1. 百世孤芳肯自媒,直须诗句与推排,不然唤近酒边来。
宋
《浣溪沙·种梅菊》词
辛弃疾
2. 云垂垂,雨霏霏,祗恐今年花事迟,不然孤负伊。
宋
《抚掌词·长相思》
欧良
7. 倒不如。
引
1. 我便问他: 贫女姐姐,你又恁地孤孤单单,我恁地白白净净底……你不然胡乱嫁与我!
宋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一出
8. 连词。
引
“不然”是一个汉词汇,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
表示否定:用于否定对方的观点或情况。例如,“其实不然”,意思是“实际上不是这样”。
表示假设性的条件:相当于“否则”,用来表达如果不采取某种行动,将会出现相反的结果或情况。例如,“我得早点去,不然就赶不上大车了”。
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在日常对话中,“不然”常用于提出建议或警告,如“你最好早点出发,不然会迟到”。而在书面语中,它也可以用于列举条件或后果,如“必须遵守安全规程,不然将面临法律责任”。
古汉语中的用法:在古代文献中,“不然”也有“不如此,不是这样”的意思,例如《论语》中的用法。
“不然”可以表示否定、假设条件以及转折关系,具体使用时需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其确切含义。
在古汉语中,“不然”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和用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表示否定:在古文中,“不然”常用来否定对方的言论或某种情况。例如,《左传·庄公二十三年》中提到:“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征伐以讨其不然。”这里的“不然”指的是“不用命”,即不遵守命令。
表示转折:在一些情况下,“不然”用于表示如果某种情况不发生,则会有相反的结果。例如,《红楼梦》第四三回中写道:“尽到他们是礼,不然,他们只当小看了他们了。”这里的“不然”表示如果不这样做,对方会认为受到了轻视。
表示意外或非常情况:孙诒让在《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中解释“不然”为“谓非常之变也”,即指非常意外或不寻常的情况。
表示“或者” :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不然”也可以理解为“或者”的意。例如,在白居易的《折剑头》诗中:“疑是新鲸鱿,不然刺蛟蛇。”这里的“不然”表示“或者”,用来表达测和可能性。
表示不敬或不从命:在古代文献中,“不然”有时也用来表示对某事的质疑或满,如朱熹、柳宗元、韩愈等人的作品中都有出现。
“不然”与其他表示否定或假设条件的汇(如“否则”)在使用上有一些区别。首先,“否则”通常用于书面语中,表示如果某事不是这样,就会发生相反的情况。它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用于表达否定性假设,相当于英语中的“if not so”。例如,在毛泽东的《实践论》中提到:“理性的东西所以靠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比之下,“不然”更多用于口语,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可能发生或可以发生下文所说的情况。例如,“我得早去,不然就赶不上大车了”。此外,“不然”还可以表示对对方观点的不认同或否定对方的话,如“其实不然”。
总结来说,“否则”更常用于书面语中,强调否定性假设和因果关系;而“不然”则更多用于口语,侧重于描述可能的相反情况或对对方观点的不认同。
在现代汉语中,“不然”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场景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语言的动态性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从语义属性和功能上看,“不然”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逐渐弱化,其口语化趋势明显。例如“不然呢”这一表达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增加,并且呈现出幽默讽刺的语气。这种变化表明,“不然呢”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否定或转折句式,而是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修辞功能,常用于表达反问、强调或否定的语气。
“不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也更加灵活多样。例如,在个人行为、社会现象、科技应用等多个领域,“不然”可以用来表达因果关系、条件限制和可能性评估。这说明“不然”不仅限于传统的否定或转折用法,还可以用于更广泛的语境中,如提醒他人注意安全、建议采取行动、解释存在的原因等。
此外,“不然”与其他相关词汇如“要不”、“要不然”等在词性、语义和功能上存在差异。例如,“要不”可以表示建议或选择关系,而“不然”则更多地用于表示否定或转折。这种差异使得“不然”在实际使用中具有更大灵活性和适应性。
值得注意的是,“不然”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的使用也有所不同。在书面语中,“不然”通常不会让人感到不礼貌,但在口语中使用时,会增添一些语用色彩,如幽默或讽刺。这种差异反映了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不然”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场景的变化体现了语言的动态性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不同方言中,“不然”的表达方式和含义确实存在差异。例如,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人方言中,有类似“不然还要和你拿咩?”的表达,这里的“不然”被用来表示一种否定或转折的语气,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否则”或“要不然”。然而,这种表达在其他方言中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而是通过不同的词汇或语法结构来实现相似的语义。
此外,方言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上,还体现在法和发音上。例如,普通话中的名词小称通常使用“儿”字,但在一些方言中,如成都话,会使用重叠方式或音变方式来表示小称。这表明方言在语法结构上也有其独特性。
方言的差异还体现在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呼上。例如,“太阳”在同方言中可能被称为“日头”、“日亮”或“老爷儿”。这种同义异词的现象在方言中非常普遍,反映了方言在词汇使用上的多样性。
方言的差异不仅限于词汇和语法,还包括语气和语调。不同方言的语气和语调可能给人不同的感觉,如“吴侬软语”给人以柔和的感觉而某些方言可能听起来较为“凶”。这种差异反映了方言在语音上的多样性。
方言的差异还体现在对同一念的不同理解和表达上。例如,“否”字在古代文献中表示否定或疑问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作为副词使用,可以表示否定、疑问或贬斥等含义。这种差异反映了方言在词义演变上的复杂性。
方言的差异还体现在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上。例如,“月亮”在不同方言中可能被称为“月光”、“月”或“月子”。这种差异反映了方言在词汇选择上的多样性。
方言的差异还体现在对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表达上。例如,“不然”在不同方言中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含义,如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人方言中,可能被用来表示种否定或转折的语气。这种差异反映了方言在词义演变上的复杂性。
总之,方言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词汇、语法、发音、语气、语调和词义演变等。
在理解和使用“不然”这一词汇时,需要区分其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的差异。根据,我们可以看到“不然”有多种含义和用法,包括表否定、转折或对比的意思。在古籍中,“不然”常用于否定对方的话,如《诗经》、《论语》等,而在现代汉语中,它也保持了这一用法,例在对话中否定对方的观点:“不然,事情并非想像中那么简单”。
然而,在书面语和口语中,“不然的使用存在细微差别。指出,口头语和书面语在表达上有所不同,书面语更注重情绪和感情的表达,而不仅仅是机械地重复口头语。因此,在书面语中使用“不然”时,可能需要根据上下文调整语气词,以更准确地传达情感。例如,如果要表达强烈的否定或警告,书面语中可能会选择更加强烈的词汇或句式来替代“不然”,以增强表达效果。
进一强调了书面语和口语在语法上的差异,指出书面语的语法比口语复杂得多,存在精确的语法信号。这意味着在书面语中使用“不然”时,可能需要考虑其语法结构,确保句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例如,在书面语中,如果“不然”用于句首,可能需要后续的句子成分来构成完整的句子结构。
准确理解和使用“不然”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的差异,关键在于理解其多重含义和用法,并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的灵活调整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