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我们几个人再三央求,他才答应了这项提议。
2.无论我如何央求,他对此都无动于衷。
1. 恳求。
引
1. 乐和见父亲不允,又教母亲央求母舅去说合。
《警世通言·乐小舍𢬵生觅偶》
2. 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林家铺子》三
茅盾
“央求”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yāng qiú”,意为恳求或乞求。这个词常用于表达请求他人宽恕自己的错误,或者在无法自己解决问题时向他人求助的行为。央求的语气比普通的请求更为强烈通常带有感情色彩,表达出一种迫切的愿望或期望。
在不同的语境中,“央求”可以用于多种场合,例如求职、恋爱和求助等面。在求职时,央求可以表达出求职者对某个职位的渴望和期望,同时展示自己的诚恳态度。在恋爱中,央求以表达出爱情的真挚和坚定,同样展示出诚恳的态度。在求助方面,央求则可以表达出对别人帮助的期望和希望。
此外,“央求”的近义词包括请求、恳求、要求、哀求、祈求和乞求,而其反义词为命令。在实际应用中,央求常用于个人生活或亲密关系之间,如朋友之间互相帮助,夫妻之间表达需求等场景中,更能展示出与人相处的友善和尊重。
茅盾的《林家铺子》中提到:“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这句话展示了央求在请求他人宽恕或帮助时的使用。央求也可以比喻为一个人非常有礼貌地请求他人。
总结来说,“央求”是一种恳切地请求他人帮助或宽恕的行为,常用于表达迫切的愿望或期望,并且在不同情境下具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央求,人们可以更真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在古代汉语中,“央求”一词的使用情况和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多方面。首先,“央”字本身有三个主要含义:中心、恳求和尽。其中,“央”字的本义是中心,后来引申为恳求和尽的意思。
关于“央”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央”的本义应为灾祸,是“灾殃”的“殃”的古字;另一种说法是像一个人挑着担子,肩膀在扁担的中间位置,所以“央”有中心、正当中的意思。《说文解字》中,“央”字的解释为“中心”,在《诗经》、《礼记》、《荀子》等文献中都有使用,表示事物的中心位置。
在古代汉语中,“央求”一词的使用情况也非常广泛。例如,在《红楼梦》第七七回中,宝玉央一个老婆子带他到晴雯家去,这里的“央”就是求的意思。在《老残游记》中,抚台央出文案老爷来请进去谈谈,这也体现了“央求”的意思。此外,在《水浒传》第三十回中,武松对都监相公说了,无有不依,这里的“央浼”也是恳求的意思。
在古代历史背景下,“央求”也用于求情和双方在冲突中的相互央求。例如,李鸿章向皇帝求情的情景,以及双方在冲突中互相央求的场景。这些例子表明,“央求”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不仅用于日常生活的恳求和请求,还用于正式场合和历史事件中。
综上所述,“央求”一词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和演变历史体现了其丰富的含义和广泛的应用。
央求与其他近义词(如请求、恳求)在语义和情感色彩上的细微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恳求:表现请求者的真诚和尊,可以和被求者地位相当,也可以低于被求者辈分。恳求强调态度真诚、恳切。
使用对象与地位关系:
恳求:可以用于平级或更低级别的人之间,但更强调请求者的真诚和尊严。
情感色彩:
央求与其近义词在语义和情感色彩上的细微差别主要体现在请求的态度、语气、使用对象以及情感色彩上。央求更倾向于小辈对长辈的请求,带有诚恳但不强烈的语气;请求则更正式和客气;
在现代汉语中,“央求”的使用频率和场景有显著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经常使用“央求”来表达对某人某事的恳切请求,如“我再三央求,他才答应帮忙”。
场景的变化:
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在文学作品中,“央求”常用于描述人物之间的恳切请求,如《老残游记》中的场景:“把两位师爷请出去,再三央求,每人送了他二十两银子,才算免了那一晚上的难星”。
与其他词语的区别:
在现代汉语中,“央求”的使用频率较高,主要出现在需要恳切求或乞求他人帮助的场合。
在实际应用中,央求、哀求和乞求等词汇的使用有明显的区别:
央求:通常带有恳切和礼貌的味,常用于请求别人宽恕自己的错误或为某目的低三下四求人。例如,在茅盾的《林家铺子》中提到“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央求强调的是内心的恳切,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央求儿子去看菊花的情景。
哀求:强调请求时表情、神态的哀怜,常用于表达极度的请求或恳求。例如,“哀求饶命”中的“哀求”就是指用哀怜的表情或神态来恳求对方饶恕。
乞求:则表示苦苦哀求,语意更加强烈,常用于直接向人或事物请求帮助、满足需求。例如,“乞求施舍”中的“乞求”就是指用乞怜的方式求得帮助。
总结来说,央求带有礼貌和恳切的意味,哀求强调表情和神态的哀怜,而乞求则表示苦苦哀求,语意更加强烈。
在不同文化景下,央求的表达方式和接受度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请求的直接性、礼貌程度以及社会关系的处理上。
在“猜文化”(Guess Culture)中,人们通常通过直接的请求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会预设对方会拒绝。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主动提出请求,那么他们通常不会期待得到帮助或支持。相反,在“问文化”(Ask Culture)中,人们更倾向于通过邀请和请求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即使这些请求可能被误解为命令或要求。
此外,不同文化对请求行为的接受度也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亚洲文化中,直视对方眼睛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而在西方文化中则相反,直视对方眼睛被认为是尊重的表现。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请求的达方式,还影响了请求的接受度。
在汉语文化中,请求行为往往伴随着对尊卑有的尊重,使用亲属称谓来缩短话语双方的心理距离,从而促进请求的顺利进行。而在美国文化中,请求行为可能更加直接或间接委婉,这取决于具体情况和实需求。
总之,央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和接受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包括文化价值观、权利距离以及社会关系的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