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读到精彩之处时,他不禁大声叫好。
2.她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不禁失声痛哭。
1. 经受不住。
引
1. 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
唐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诗之二
杜甫
2. 蜂蝶不禁花引调,西园人去春风少。
宋
《蝶恋花·送人行》词
辛弃疾
3. 高堂美人不禁暑,冰簟湘帘梦秋雨。
明
《夏日》诗
吴承恩
4. 我只觉得北平的毛笔不禁用,未免耗费,墨则没有什么问题。
《生活的况味·关于纸》
周作人
2. 抑制不住;不由自主。
引
1. 不禁清泪,暗里洒向孤灯结成冰。
明
《怨王孙》词
刘基
2. 但见古冢颓然,半倾于蒿莱枳棘之中而已,不禁毛发森竖。
清
《夜谭随录·谭九》
和邦额
3. 前面那个人对那“死蛇”,走近一点,仔细地看,不禁失笑道:“哎呀,才是一条干树枝啊!”
《笑话一则》
艾芜
3. 准许;不禁止。
引
1. 欲民之正,则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无伤国,不可得也。
《管子·权修》
2. 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
《史记·滑稽列传》
3. 小乘律有杀戒而不戒食肉,盖杀生而食已在戒中,唯自死鸟残等肉仍在不禁之列。
《生活的况味·吃菜》
周作人
“不禁”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bù jīn],基本含义是“抑制不住,不由得”,表示某人无法控制或抑制自己的情绪或行为。这个词常用于描述人们在特定情境下无法自控的反应,如失笑、鼓掌等。
在古代文献中,“不禁”常用于描述人们面对诱惑、刺激或不适时的反应,例如《管子·权修》和《史记·滑稽列传》中的例子。在现代汉语中,“不禁”也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如杜甫、辛弃疾、吴承恩等人的诗词中都有使用。
此外,“不禁”还可以用来形容对某些事物的强烈反应,比看到美景时不禁赞叹,听到动人的音乐时不禁流泪。它还可以表示难以控制的行为,如屡禁不止。
“不禁”的近义词包括“情不自禁”、“不由自主”等,这些词语都强调了某种行为或情感是无法被抑制的。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看到林黛玉诗后,不禁感到激动,这体现了“不禁”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应用。
“不禁”一个表达情感和行为无法自控的词语,广泛应用于描述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自然反应和强烈感受。
在古代文献中,“不禁”一词有多种用法和具体例子。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在《管子·权修》中,“微邪不可不禁也”表明了对小恶的容忍会导致大恶的产生,因此需要加以禁止。
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描述了男女杂坐饮酒时的情景:“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表达了人们在这种场合下难以抑制自己的行为。
唐代杜甫的诗句“巡簷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描绘了梅花在寒冷中依然绽放的情景,表现了自然界的顽强。
宋代辛弃疾的词句“蜂蝶不禁花引调,西园人去春风少”则描绘了蜜蜂蝴蝶被花香吸引的情景,表达了自然界的生动与活力。
明代吴承恩的诗句“高堂美人不禁暑,冰簟湘帘梦秋雨”描绘了美人无法抵御夏日酷暑的情景,表现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杜甫、辛弃疾和吴承恩等人在诗词中使用了“不禁”一词,表达了情感的不可控制或自然之美。
杜甫的《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第二首中有“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这句诗描绘了梅花盛开时屋檐下人们因喜悦而笑的情景,其中“冷蕊疏枝半不禁”表达了情感的难以抑制。此外,杜甫的《春望》也展现了他在国家破碎、战连绵时的悲愤与无奈,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对国事的感伤和对离别的哀愁。
辛弃疾的蝶恋花·送人行》中有“蜂蝶不禁花引调,西园人去春风少”,这句词描绘了蜂蝶被花香吸引的情景,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动景象和“不禁”的自然之美。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如《青玉案·元夕》则以醉酒为核心主题,描述了主人公借酒浇愁、抒发内心愤懑的状态,增添了幽默诙谐的戏剧色彩。
吴承恩的《夏日》诗中有“高堂美人不禁暑,冰簟湘帘梦秋雨”,这句诗描绘了美人因暑热而难以入睡的情景,表达了对炎热天气的无奈。
在现代汉语中,“不禁”常用于描述难以控制的行为或情感,特别是在形容人们在特定情境下无法抑制自己的反应时。例如,“忍俊不禁”这个成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用法。根据,”忍俊不禁”原意是指热衷于某事而不能克制自己,后引申为形容在遇到有趣或滑稽的事情时,内心感到好笑但又不能表现出来的状态。具体来说,“忍俊”表示含笑,“不禁”则表示禁不住,抑制不住,最终表达的是忍不住要发笑的情感。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幽默、滑稽尴尬的情况时,虽然内心感到开心和有趣,但又无法控制自己的笑声或微笑。
此外,中提到,“忍不住”这一汉语词语的含义用法,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热衷于某事而无法自制,承受不住情感或压力的状态。例如,在《西游记》中描述了一个行者因某种情感而无法控制自己,忍不住大喊大叫。这表明“忍不住”可以表示对某事的强烈反应,如阅读带来的快乐、卡罗琳对追逐小猪的渴望等。
进一步解释了“忍不住”的四字成语,如“情不自禁”,比喻感情激动得不能自控;“不由自主”,表示身体受控制;“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身不由己”,则指身体不能由自己做主。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特定情境时的复杂情感和行为反应。
“情不自禁”和“不由自主”这两个成语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它们的侧重点和应用场景有所不同。
这个成语更侧重于情绪上的无法控制,常用于形容整个人的情感状态,而不是某一部分。例如,“她又情不自禁地放声哭了”。
“不由自主”的含义与应用场景:
这个成语不仅限于情感上的无法控制,还可以用于描述身体上的不由自主反应,如手不由自主地了一下。例如,“同学们不由自主的鼓起掌来”。
区别与联系:
总结来说,“情不自禁”更侧重于情感上的无法控制,常用于描述整个人的情感状态;而“不由自主”则更广泛,可以用于描述身体上的不由自主反应,也可以用于描述整个人的行为。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看到林玉的诗后感到激动的情节主要出现在林黛玉创作《桃花行》之后。这首诗描绘了初春时节,大观园中众姐妹聚首的情景,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哀伤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贾宝玉虽然没有亲眼见到林黛玉亲笔书写,但已知是她所作,因此感动落泪。这一情节展现了宝玉对玉的深切了解和情感共鸣,以及他担心黛玉看到自己落泪会引起调笑,体现了他对黛玉的专一和尊重。
此外,在《红楼梦》第十一回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初次相遇也描述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贾宝玉对林黛玉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并在第一次见面时送给她一个“颦颦”二字作为礼。当被问及是否有玉时,贾宝玉发作痴狂,摔碎了玉,表达了对珍宝的不屑。贾母解释说,林黛玉原本有玉,但因殉葬和表达对女儿的孝心而被带走了。贾宝玉听后理解了事情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