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这支舞曲的旋律如行云流水,动人心怀。
例句
1.一个人想要成就大事,就应该要有放眼未来的心怀。
1. 居心;心中存有。
引
1. 言既有枝叶,心怀便险诐。
唐
《诗》之一八八
寒山
2. 友聆其言,始疑为心怀畏惧。
清
《述异记·沈耀光现形》
东轩主人
3. 他依稀觉得仿佛是吃了对合作化心怀不满的亏。
《狠透铁》
柳青
2. 心里;心间。
引
1. 我且记在心怀,待后图之。
元
《剪发待宾》第一折
秦简夫
2. 我的心怀总有点儿矛盾和抑悒。
《〈呼兰河传〉序》
茅盾
3. 心意。
引
1. 若得遂心怀,愿彼观音力。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
2. 把安老夫妻两个乐得大称心怀,眉开眼笑。
《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
4. 犹胸怀。
引
1. 要把你的志向拿定,而且要抱着一个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心怀。
《屈原》第一幕
郭沫若
5. 情怀;心情。
引
1. 恼破春情,窥残春意,心怀了无凭据。
清
《法曲献仙音》词
徐怀仁
2. 湘农听说送了情报来,打动了他的心怀,青年妇女在兵荒马乱里送情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播火记》四十
梁斌
“心怀”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种意思:
居心、心中存有:指心中存有某种想法或意图。例如,“心怀叵测”形容人心思深不可测,充满恶意。
心里、心间:表示心里或心间的意思,如“我且记在心怀,待后图之”。
心意:指内心的想法或意念,如“若得遂心怀,愿彼观音力”。
胸怀:比喻胸怀宽广,如郭沫若在《屈原》中提到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心怀。
情怀、心情:指内心的情感或心情,如清徐怀仁在《法曲献仙音》中表达的情感。
“心怀”一词涵盖了从内心想法到胸怀、情感等多个层面的含义,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古代文学中,“心怀”这一概念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应用:
在《诗经》中,“心”多被视为思想感情的载体,用以彰显人的情感意识。例如,《诗·曹风·鸬鸠》中的“心如结兮”,《诗·大雅·瞻印》中的“心之忧矣”和“心之悲矣”,以及《诗·小雅·隰桑》中的“心乎爱矣”等这些诗句都通过“心”来表达情感意识,如“结”、“忧”、“悲”、“爱”、“忧伤”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心怀”常用来表达孤独和悲哀的情感。例如,阮籍的《咏怀诗》中,他通过“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等诗,表达了对生命孤独感的深刻体验。这种孤独感是过去诗歌中从未有过的,具有广阔的历史意义。
盛唐时期的诗歌中,“心怀”常被用来寄托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志向。例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巧妙地寓托了诗人高洁自持、清静自守的心意;孟浩然的“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则委婉地表达了士子欲求援引的心声
李白的诗歌中,“心怀”常用来表达他对自然和神仙的向往,以及他狂放自信人格风采。例如,在他的乐府诗《将进酒》中,李白借古题写己怀,抒发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壮气概,并将及时行乐的狂饮写得激情澎,充分显示出他的自由心境。
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存思”和“存想”的概念常被用来表文人对仙界的热情描绘和精神飞扬的状态。例如,陆机的诗作中常用“目想”、“心存”来表达这种状态,体现了修炼之道与养气存神的哲学思想。
南宋末年,郑思肖创作了《心史》,这部作品反映了特殊时代遗民的心境和他们对时代变化的认识。在南宋遗民词作中,众多文人选取了存史纪史的叙事性主题,通过片断式的记录来留存历史记忆。
“心怀”与其他类似词汇如“心志”、“心意”在汉语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一定的区别。这些词汇都与人的内心世界有关,但各自侧重的方面有所同。
“心怀”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表示居心、心中存有之意,如唐代寒山的诗“言既有枝叶,心怀便险詖”,以及清代东轩主人的描述“友聆其言,始疑为心怀畏惧”。此外,“心怀”还表示心里、心间,如秦简夫的《剪发待宾》中的“我且记在心怀,待后图之”。在现代汉语中,“心怀”被用来形容胸怀,如郭沫若的《屈原》中的“要把你的志向拿定,而且要抱着一个光磊落、大公无私的心怀”。最后,“心怀”还指情怀、心情,如清代徐怀仁的《法曲献仙音》中的“恼破春情,窥残春意,心怀了无凭据。
相比之下,“心志”则更侧重于意识本体的取向目标,即个人的意志和志向。《尚书·舜典》中提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传》曰:“心之所之谓之志。心有所之必形于言,故曰‘诗言志’。”。这表明“心志”是指内心所向往的目标或方向。
而“心意”则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内心想法和愿望。沈玉保在其论文中指出,“意”是从个人角度发,表达主观愿望和追求,关注自身的内心。因此,“心意”更多地涉及个人的情感和想法。
总结来说,“心怀”、“心志”和“心意”虽然都与人的内心世界相关,但各有侧重。“心怀”更多地表示胸怀、情怀和心情;“心志”侧重于个人的意志和目标;
在现代汉语中,“心怀”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场合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证据,我们可以看到心怀”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用来形容人的内心想法或意念,如唐代寒山的诗句“言既有枝叶,心怀便险詖”。然而,在现代汉语中,“心怀”更多地用于表达人的情感状态,例如梁斌在《播火记》中描述湘农青年妇女在兵荒马乱中送情报的情景。
此外,“心怀”还与胸膛里面、思想里、头脑里以及心中等词语相关联,在贬义语境中,心怀也可能表示怀着某种念头,多用于描述不善的居心。这表明心怀”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更加广泛且具有多重含义。
相比之下,“情怀”一词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心情、心境和兴致,如晋代袁宏在《后汉纪·灵帝纪下》中提到“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惟受恩累世,今当离宫殿,情怀恋恋”。而在现代汉语中,“情怀”仍被广泛使用,如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卷五中提到“刘郎去后情怀减,不肯红妆真到今”。
“心怀”和“情怀”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场合都有所变化。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心怀”所表达的内心状态,我们可以参考多个相关文献和研究。
“心怀”在心理学中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对他人内心状态的理解和敏感性。例如,在家庭外照护儿童的研究中,“心怀之心”(mind-mindedness)指的是照顾者对儿童内心状态和行为的理解能力。这种理解能力不仅影响照顾者与儿童之间的关系质量,还与儿童的行为问题、社会性行为以及创伤症状密切相关。具体来说,积极的“心怀之心”与社会性行为相关,而中性的“心之心”则与更好的照顾者与儿童关系和更少的行为问题相关。
此外,母亲的“心怀”也被认为是响儿童情感智力、依恋安全和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母亲通过“心怀”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提供有效的支持,从而促进儿童的情智力和依恋安全。这表明“心怀”不仅是个体对他人内心状态的理解,还涉及对他人情感需求的敏感性和支持能力。
从更广泛的心理学角度来看,“心怀”可以被视为一种心境或情绪状态。心境是一种较微弱、平静而持续的情绪体验状态,它影响着人的整体精神活动和行为。心境具有弥散性,即它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物的体验,而是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染上某种情绪色。因此,“心怀”作为一种心境,可能会影响个体看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心怀”在心理学中表达了一种对他人内心状态的理解和敏感性,这种理解能力不仅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还与个体的情绪状态和行为模式密切相关。
心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表达存在显著的异同。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来看,心在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中国哲学中都被赋予了重要的象征意义。例如,在印度教中,心被视为内在灵魂的住所,而在基督教中,上帝被认为是住在人心的深处。这些宗教观点强调了心作为精神和灵魂中心的地,表明不同文化对心的理解具有共同的核心价值。
然而,心的具体含义和表达方式在不同文化中有所同。例如,佛教唯识学将认识的主体“识”视为本质的主体,儒教心学则强调心内在的根源理致,而韩国实学则将宇宙从心中分离出来,凸显以人为中心的一面。这些不同的观点反映了文化对心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此外,跨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文化对情感表达和感知有深远的影响。例如,在美国,情感被认为位于心脏;在日本,情感被认为位于胃或腹部;而在马来西亚,情感被认为位于肝脏。这些差异表明了不同文化对情感位置的不同理解表达方式。
语言和文化背景也影响了情感的体态表达。在英语中,同情心常被描述为“心痛”,而在东北亚新阿姆河语中,同情心则被描述为“心燃烧”。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身体和自我概念的不同理解,进一步说明了文化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总的来说,尽管心在不同文化中都被视为精神和灵魂的核心,但其具体含义和表达方式因文化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