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风气的意思

fēng

风气

拼音fēng qì

1.风气常用意思: 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普遍流行的爱好或习惯。

词性名词
近义词 习惯 , 习俗 , 风俗 , 民俗 , 民风 , 风尚 , 习尚
例词社会风气

例句 1.这几年社会风气有很大好转,不文明的现象越来越少见了。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十分浓厚。

风气引证解释

1. 指空气和由空气流动而生的风。

1. 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文选·宋玉〈风赋〉》
2. 西四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 北魏 《水经注·河水四》 郦道元
3. 士之仕于外者,咸乐居之;以其风气清美,有山川台榭之胜,鱼稻茶笋之饶。 明 《送顾 高启
4. 但窟居者多在山谷之幽,风气不通,故于卫生不宜,太平极乐则居山顶,风气四通,故于养生最益也。 《大同书》辛部第七章 康有为

2. 气候。

1. 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尚书序》
2. 〔安息国〕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与乌弋、罽宾同。 《汉书·西域传上·安息国》
3. 〔周俊叔〕得十二时竹一根于某州,植之家庭,非土地所生,风气所宜也,久不笋。及笋矣,又多憔悴不茂。 宋 《旸谷漫录》 洪巽
4. 古人立法取赋,必因其土地所生,风气所宜以为之也。 《元典章·户部十二·和买》

3. 风尚习俗。

1. 琰之虽以儒素为业,而语人言,吾家世将种,自云犹有关西风气。 《魏书·李琰之传》
2. 居民异风气,自古习耕战。 宋 《奉使契丹·燕山》诗 苏辙
3. 我从北京到了上海就觉得风气有点儿不一样。 《秋瑾传》第二幕 夏衍
4. 当是时,风气未开,人物尚朴,观象之妙,盖不必推数而后知也。 宋 《量度权衡策》 陈亮
5. 山川含太古,风气如未开。 元 《隐仙谷》诗 刘因
6. 他还说,应该让桂林来开风气之先。它本身是一个画廊城。 《哥德巴赫猜想·祁连山下》 徐迟

4. 气氛情景。

1. 竹篱傍水,家鹜睡波,宛然江南风气。 明 《长安客话·西湖》 蒋一葵
2. 恍惚闻得祠堂内槅扇开阖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凄惨起来。 《红楼梦》第七五回

5. 风采气度。

1. 陈郡谢瞻才辩有风气,尝与兄弟群从造惠,谈论锋起,文史间发。 《宋书·王惠传》
2. 许彝千少便歧嶷,总角风气更进。 清 《今世说·赏誉》 王晫
3. 康祺以为文敏以院长之尊,督修书籍,不自断决,询及微僚,正前辈贵人风气也。 清 《燕下乡脞录》卷八 陈康祺

6. 指诗文书画的风格或气韵。

1. 诗笔清峻,似其为人。字画楚楚有魏晋间风气。 金 《中州集·冯璧》 元好问
2. 故能备钟张诸体,于屋漏雨锥画沙之外,别有一种风气。 元 《归潜志》卷九 刘祁
3. 诗之浅深,有在一两字内见者……不知一字之间,风气顿殊,妍丑迥别矣。 清 《野鸿诗的》十五 黄子云

7. 指古代的一种占候之法。

1. 〔吴范〕以治历数,知风气,闻于郡中……每有灾祥,辄推数言状,其术多效。 《三国志·吴志·吴
2.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占风气,布筹算。 晋 《抱朴子·杂应》 葛洪
3. 及星文风气,率不劳为之。 北齐 《颜氏家训·杂艺》 颜之推

8. 病名。

1. 所以知齐王太后病者,臣意诊其脉,切其太阴之口,湿然风气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2. 〔阳元景〕后以风气弥留,不堪近侍,出除青州高阳内史,卒于郡。 《北史·阳元景传》
3. 令人邀请肥乡县复检官吏捏合尸状,定验作因风气病身死。 《元典章·刑部十六·违枉》


相关词 蔚成风气 林下风气

风气是什么意思

“风气”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指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习惯、风尚或行为方式。具体来说,“风气”可以指代一种普遍的氛围、环境或社会常态,如“这些讨厌的人败坏了这一地带的风气”。此外,“气”也可以用来形容个人的行为或风度,如“一个表现自己的行为或风度”。

在古代文献中,“风气”常用于描述社会风尚、德风貌、行为规范等,体现了古代对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的重视。例如,《左传》中提到的“风气”,最早用于描述各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貌,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社会风尚的重视。

现代汉语中的“风气”词义主要保留了这一意义,即社会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或者说流行于某一范围内的风尚习俗。例如,在学校环境中,良好的学习风气能够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拼搏进取。

此外,“风气”还可能涉及民族精神和社会思潮,如“我们民族的好风气又回来了”。在实际场景中,风气可以体现在地区内的酗酒风气、种族间的嫉恨以及组织风气的影响等方面。

“风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反映了社会的文化水平和道德风貌,还影响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举止,体现社会凝聚力和文明程度。因此,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影响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风气”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是什么?

“风气”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风气”最初指的是气候,如《尚书序》中提的九州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的气候。此外,“风气”还指古代的一种占候之法,如《三国志·吴志·吴范传》中提到的范以治历数,知风气,闻于郡中,每有灾祥,辄推数言状,其术多效。

在描述社会风尚和习俗方面,“风气”也被广泛使用。例如,《魏书·李琰之传》中提到,李琰之虽以儒素为业,而语人言,吾家世将种,自云犹有关西风气。宋苏辙在《奉使契丹·燕山》诗中也提到居民异风气,自古习耕战。这些例子展示了“风气”在描述地方风俗和文化特征中的重要性。

“风气”还被用来形容个人的行为或风度。例如,《晋书》中桓温的雄姿和《世说新》中阮浑的风度韵度。这些描述反映了“风气”在表现个人特质和行为规范中的作用。

在现代汉语中,“风气”同样被用来描述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如大风的气势、时代的风气、外汇交易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法制规范下的诚信风气、餐桌上的节约风气、家庭和睦的风气、国家和民族的风气等。这些例子展示了“风气”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风气”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包括气候、占候之法、社会风尚和习俗、个人行为或风度等多个方面。

现代汉语中“风气”的含义与古代相比有哪些变化?

现代汉语中“风气”的含义与古代相比,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风气的变化:古代社会的风气通常与礼仪、道德和伦理紧密相关,如孔子提倡的礼仪风尚。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更注重物质享受,精神追求退步,亲情、友情、爱情被金钱利益所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功利化。这种变化反映了现代社会中“风气”的物质化和功利化特征。

  2. 文化层面的差异:在古代,风”不仅象征着自然现象,还与国计民生、社会秩序和道德风俗紧密相关,甚至成为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象征。而在现代,随着工业时代的来,“风”的语义场逐渐萎缩,失去了往昔的张力,不再与国家兴亡、社会盛衰等重大事件直接关联。

  3. 艺术与人格层面的变化:古代“风”在艺术层面与音乐、文学紧密相连,成为地方民歌和民谣的代名词,也衍生出许多文艺学和美学术语。在人格层面,“风”体现了个人的性情、品德和才智,如“魏晋风度”。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些文化特征逐渐被简化为现代科学概念和理论,如“空气动力学”,从而抽去了固有的生机和诗意。

  4. 现代语境中的多义性:现代汉语中的“风气”具有丰富的含义,可以指社会风气、气候、风尚习俗,也可以指诗文书画的风格或气韵,甚至特指病名。这种多义性使得“风气”在不同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应用和解释。

如何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改善或塑造积极的社会风气?

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改善或塑造积极的社会风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可以通过建设统文化校园、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以及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品格。例如,将“读好书,做好人”作为校训,并通过名人名言、经典故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 教育的力量:教育是提升社会风气的重要途径。通过在学校和社会中普及多元文化、宽容与尊重的教育,培养年轻一代的开明思维和包容心态。教育应致力于传递理性思考的能力,让们能够独立分析信息,拥有辨别极端观点的能力。

  3. 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社会需要净化环境,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加大德育的宣传力度,让每个人都能够从我做起,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德育意识,为学生做好榜样。

  4. 建立正面激励和奖励机制:通过表彰表率和模范人物,鼓励志愿者和社会公益事业,实行先进典型的宣传,这些措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积极的行动中去,形成正能量的传递链条。

  5. 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文化节、艺术节、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和归属感。例如,可以成立学生自治组织、开展学生座谈会、听学生意见反馈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6. 强化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同时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让他们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7. 创新教学方法:适应教育技术的发展,使用互动和游戏化教学方法,使课程更加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风气”的表现形式有何异同?

在不同文背景下,“风气”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异同。首先,从定义上来看,“风气”指的是社会或集体中流行的风尚习俗、气候和时新的倾向,强调广泛存在且具有一影响力的氛围或倾向。这种定义在不同文化中保持一致,但具体的表现形式则因文化背景而异。

例如,在家文化中,风气往往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相关联,强调系统价值,即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这种风气可能表现为对官位、财富和权力的追求,这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导致人民感到辛苦和迷茫。相比之下,在基督文化中,风气则更强调个人内心价值,即个人的兴趣和追求。这种风气可能表现为对个人兴趣和爱好(如篮球或足球)的重视,这使得人们在社会崩溃时可能转向个人价值的追求。

此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也会影响风气的表现形式。例如,在春秋时期,由于诸子百家的思想交流融合以及与少数民族的互动使得一些地方的风气相对开放。而在汉代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导致风气趋于保守。

在艺术领域,不同的政治氛围、文化风气和审美习俗也会影响美术作品的创作与鉴赏。例如,在日本元禄年间,经济繁荣但社会矛盾突出的时代背景下,电影《知世篇》展现了当时贵族对普通人的冷漠与偏见,这种社会风气深刻影响了影片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风气”对个人和社会行为的影响有哪些具体案例?

“风气对个人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可以从多个具体案例中得到体现。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案例:

  1. 乾隆年间政风变化:清代学者沈?和章学诚指出,乾隆年间政风由好转坏的过程,反映了不良风气如何将假恶丑的东西变成合理存在,甚至造成随波逐流的态势。这种风气的变化不仅影响了政治领域,也波及到日常社会生活,如乾隆中叶以后社会风气渐趋浮华,追求挥霍奢靡成为时尚,这种风气掩盖了人情的淡漠,人际交往去了真情,只剩下功利和虚伪。

  2. 家庭教育与学校学风:文章提到,相同的社会风气对不同具体环境、不同具体条件的人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不同。例如,在家庭教育不善、学校学风不佳的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或成人,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而生活在家庭教育优善、学校风气良好的环境中的人,则会对恶劣的社会风气产生痛恨和反感,并激起与犯罪作斗争的决心。

  3. 网络红人卢本伟事件:网络红人卢本伟因聚众教唆粉丝骂人而被封号,这一事件反映了当前娱乐至死的网络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如对某些行为的宽容以及对某些人的过追捧。这表明网络风气对个人行为有显著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4. 送礼风气对教育和医疗的影响:文章批评了当前社会风气中送礼现象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影响,指出这种风气不仅损害了患者的权益,也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这种风气的存在加剧了社会不平等,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抵制。

  5. 考研风气的变化:文章讨论了当前考研风气的浮躁现象,指出考研者中不乏借考研之名行玩乐之实的人,甚至有人利用考研的名义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这种“狐假虎威”的现象反映了当前研风气的浮躁和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