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为了彻底弄明白对方的意思,她反复推敲对方所说的话。
2.她的文章虽经过雕琢,但还是经不起推敲。
1. 指斟酌字句。亦泛谓对事情的反复考虑。
引
1. 〔贾岛〕忽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愈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鉴。”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后蜀
《鉴戒录·贾忤旨》
何光远
2. 忍冻推敲、清兴满,风里乌巾猎猎。
宋
《念奴娇·再用韵呈朱丈》词
张孝祥
3. 醉后推敲应不免,只愁别驾恼郎当。
明
《过陈守经留饭海棠树下赋得夜雨剪春韭》
徐渭
4. 你的北来意费推敲,一封书信无名号。
清
《桃花扇·投轩》
孔尚任
5. 三官认真的沉着脸,觉得这话值得推敲。
《山洪》二
吴组缃
“推敲”一词源自唐代诗人贾岛的一个典故,他在创作诗句时对是否使用“推”还是“敲”字犹豫不决,最终在韩愈的建议下择了“敲”字。因此,“推敲”一词被用来比喻在写作或做事时反复斟酌、考虑的过程,强调对细节的重视和对内容的精心打磨。
具体来说,“推敲”指的是对文章、诗歌或其他文字作品中的字句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以提高其质量这一过程不仅包括纠正文字错误,还涉及对表达方式、内容准确性和整体结构的深入思考和改进。在代汉语中,“推敲”常用于描述在写作、演讲或其他需要精细表达的场合中,通过多次修改和润色来确保最终结果的完美。
总之,“推敲”是一种细致入微的思考和修改过程,旨在通过反复斟酌和改进,使作品达到更高的艺术和表达水平.
贾岛和韩愈关于推敲”典故的历史背景主要涉及唐代诗人贾岛在创作过程中对诗句的斟酌与修改。据传,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驴子时,灵感突发,写下了“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诗,并在思考是用“推”字还是“敲”字更为恰当。
由于贾岛过于专注于斟酌这两个字,他一边吟诵一边用手做推门和敲门的动作,结果不小心撞到了当时担任京兆尹(即京城地方长官)的韩愈的仪仗队。愈得知贾岛是因为诗句中的字词选择而分神,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停下来与贾岛讨论此事。经过一番思考,韩愈认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用敲”字更能表现出环境的寂静和诗句的意境,因此建议贾岛使用“敲”字。
这个故事不仅展了两位文人之间的友谊,也体现了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严谨态度和对语言艺术的深刻理解。
“推敲”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此外,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建议他将“推”改为“敲”,这一故事成为后世“推敲”一词的来源,并被广泛引用为文学创作中斟酌文字的典故。
翻译工作:
在翻译工作中,“推敲”同样被用来形容译者对译文的反修改和打磨。翻译完成后,译者需要从客观的角度仔细阅读译文,对不自然或不足的部分加以修改,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准确。
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
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中,“推敲”常用于形容学者或学生对论文内容的仔细分析和修改。例如,在撰写文章时,应仔细检查内容是否完整、段落是否清晰、句子结构是否恰当等,以提高文章的达效果。
日常生活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推敲”也可用来形容人们在做决定时的仔细考虑和比较。例如,张明的哥哥收到多个大学录取通知后,母亲建议他“反复推敲”,仔细比较每个大学的优势和劣势,再作决定。
教育与考试:
在写作或演讲中有效地应用“推敲”的过程,可以显著提升作品的质量和表达效果。以下是详细步骤和方法:
鲁迅曾指出:“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意味着从内容到表达再到思想,文章是在不断修改中得以完善的。初稿完成后要反复修改润色,做到精益求精。
写作最终需要借助语言的表达,包括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推敲琢磨等。对于初学者来说,其需要通过咬文嚼字式的训练来提高写作水平。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究竟是用“推”还是用“敲”,这就需要反复琢磨。
写作过程中,接受来自同伴或导师的反馈非常重要。通过反馈,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理解并采纳其中的建议,从而进一步提升文章质量。
在推敲过程中,要注意阅读困难的地方、详细和简略之处、是否与所想相符等。此外,还需关注文章的结构、逻辑连贯性以及语言的准确性。
将文章打印出来多次阅读,或者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查文章中的错误和不清晰之处。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发现并纠正一些容易忽略的问题。
利用Word等校正工具可帮助检查拼写错误、语法错误以及一致性问题。
推敲不仅仅是文字上的修改,更是对文章主题观点的深入思考。通过推敲,作者可以深化对自身和话题的理解,从而提升思考力和表达力。
推敲的过程需要耐心、细心和深入地思考,对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不能马虎和虚浮。
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非文学领中,“推敲”这一概念被理解和应用为一种批判性、前瞻性和富有想象力的实践方法。例如,在人机交互(HCI)领域,推测性设计(Speculative Design)被视为一种文思想实验,旨在探索我们对电子技术的实用性和价值的偏好。这种方法强调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挑战他们思考技术如何融入日常生活,并超越了对单一用户与界面之间认知行为和互动的研究。
在企业研究与开发领域,推测性设计与实用设计之间的界限模糊,因为它涉及对未来的预测和想象。推测性设计方法在企业环境中容易扎根,因为它使研究人员能够在不同的“推测”形式之移动,从预测未来趋势到批判性地审视技术领域当前想象的未来,并质疑其是否正确。此外,推测性设计在企业实践中的历史和现状表明,它超越即时用户需和系统的关注,通常被商业设计约束所支撑,以符合长期研究议程。
在建筑计领域,推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不仅限于想象构建,而是通过与研究发现和设计探索的反馈,为新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推测性描绘(Speculative Depiction)是一种实验性的设计方法,通过探索和扩展建筑领域的标准方法,为设计带来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在设计领域,推测性方法被视为设计教育的不同阶段,通过想象未来的场景,促进对跨领域重要问题的思考。推测性设计在HCI中的采情况表明,它利用“推测”一词的模糊性,使其既能在批判性导向的实践中,也能在更广泛地面向未来的实践中被定位。
关于“推”的学术研究在语言学和文学批评领域有多个方面的探讨。
在语言学领域,推敲主要涉及语用学和语学的研究。例如,推论(Inference)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听众如何从说话者的言论中产生预期解释。推论可以被定义为说话者未说出的假设,即说话者表达的言论中的猜测。此外,推论还与哲学逻辑紧密相关,用于表示一种未提及但已经表达出来的假设这些研究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符号在不同情境下的意义变化及其对听者的预期影响。
在文学批评领域,“推敲”则更多地体现在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和解读上。例如,在文学批评中,“推敲”常用于对文本细节的反复思和理解,以揭示其深层含义。这种推敲不仅限于文本本身,还包括对其背景、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反应的综合考量。此外,文学批评中的“推敲”也常常涉及对语言技巧的分析,如诗歌的语言推敲比小说更为复杂和困难。
另外,一些学者还探讨了“推敲”在跨媒介文学批评中的应用。例如,有研究指出,文学批评场域的跨媒介构架打破了传统理性主导格局,赋予感性更高的定位。在这种背景下,“推敲”作为一种思维机制,通过涵咏、静观等手段追逐审美意蕴,甚至可以超越技术图像与听觉符号的表意诉求。
关于“推敲”的学术研究在语言学和文学批评领域都有丰富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