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国君的意思

guó jūn

国君

拼音guó jūn

1.国君常用意思: 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词性名词
近义词 君王 , 帝王
反义词 百姓 , 黎民

例句 1.封建时代的国君,大多以父死子继的方式承传君位。
2.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他愿意投身沙场为国征战。

国君引证解释

1. 天子或诸侯国之君。

1. 国君抚式,大夫下之。 《礼记·曲礼上》
2. 若夫贤妃助国君之政,哲妇隆家人之道……则其徽美未殊也,而世典咸漏焉。 《后汉书·列女传序》
3. 国君即位逾年而后改元者,缘臣子之心,不忍一年而有二君也。 《宋书·五行志二》
4. 天子之别子,封为国君,奉其先君为所出王。 清 《实事求是斋经义·之所自非衍文辨》 朱大韶
5. 国君懂得“为君难”的道理,行为谨慎,善于采纳臣工的好意见。 《雍正帝》第二节 冯尔康

2. 命妇的封号,位在公主之下。

1. 降吴公主为国君……封女弟杞国君为广德长公主。 宋 《南唐书·烈祖纪》 陆游
2. 二十八日,请皇亲、驸马、王公、诸王、郡主、王妃、公主、国君、太君、夫人等。 《红楼梦》第七一回


国君是什么意思

“国君”一词在古代和现代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国君可以指代天子或诸侯国的君主,例如《礼记·曲礼》中提到“国君抚式,大夫下之”。

在春时期,国君是列国诸侯的最高统治者,拥有对国家大政的最后决断权、外交权、军事权和财政权。尽管如此,国君的权力并非绝对,受到其他贵族如卿大夫的制约。例如,《左传》中提到,国君虽然是一国之首,但其主权有限,受到宗亲和卿大夫的监督。

在现代语境中,“国君”通常指一国的君主,也可以泛指历史上的统治者。此外,“国君”一词还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如象征皇室风范、尊贵、正直等品质。

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文献中,“国君”还可以指命妇封号,位在公主之下。这种用法较为少见,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仍需注意。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国君在不同朝代的权力和地位有何变化?”。

虽然我搜索到的资料中提到了一些关于国君在不同朝代的权力和地位的变化,但这些信息并不全面,且有些证据之间存在矛盾。例如:

  1. 春秋时期:国君被称为“君”或“侯”,拥有决断国家政策、任免国内官员、掌控军队等权力。然而,随着士族崛起和内政混乱,国君的权力逐渐减弱。

  2. 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开始,国君权力集中,国家由股份制变为独资企业,国君的中层干部都是职业经理人。战国时期的国君地位极大地提高,权力高度集中。

  3. 秦朝:秦始皇首次使用“皇帝”的称呼,沿袭至清朝灭亡。

  4. 商周时期:国君被称为“后”或“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商朝的巫首地位进一步提高,在祭祀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5. 汉唐宋元明清:王爷的权力逐渐被限制,仅保留食邑和兼任官职。

由于证据之间存在矛盾和不一致,无法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来回答问题。

国君与卿大夫之间的关系和权力衡是如何体现的?

在春秋时期,国君与卿大夫之间的关系和权力制衡体现了复杂的政治动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一关系:

  1. 卿大夫的职责与权力: 卿大夫在春秋时期是诸侯国的重要官员,他们不仅需要服从君命,担任重要官职,辅助国君进行统治,还对国君有纳贡赋与服役的义务。然而,卿大夫在自己的采邑内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世代掌所属都邑的军政大权。这种权力的分布使得卿大夫在地方上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和影响力。

  2. 卿大夫的经济与军事权力: 卿大夫的采邑有自己的统治区域和完整的统治机构,包括大量的权力官吏、独立武装以及象征统治中心的宗庙和社稷。这些权力机构和武装力量使得卿大夫在地方上具有强大的控制力,甚至可以与国君形成一定的对抗性。

  3. 卿大夫与国君的关系: 卿大夫效忠于国君,但这种效忠关系并非绝对。卿大夫的独立利益与国君存在离心倾向,导致君臣关系中存在相互制约。例如,在晋国,卿大夫之家的建立依赖于国君的封赏,但卿大夫的独立利益与国君存在离心倾向,导致君臣关系中存在相互制。这种制约关系在晋国的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晋文公时期通过公平的用人政策和制度保障,开创了上下一心的局面;而到了晋悼公时期,卿大夫与国君的关系升级矛盾,政治气氛紧张。

  4. 卿大夫的崛起与架空国君: 春秋时期,卿大夫逐渐架空了国君,成为国家权力的主导力量。卿大夫们拥有自己的封地,掌控着六军等重要军事力量,从而逐渐掌握了国家的实际权力。这种趋势使得国君逐渐被架空,卿大夫成为实际的统治者。

  5. 卿大夫的来源与类型: 卿大夫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卿族的后代,如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等;二是士族,如晋国赵智氏中行、魏氏田氏等。这些卿族或士族通过世袭或实力占据高官位置,成为春秋时期的重要政治力量。

春秋时期国君与卿大夫之间的关系和权力制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卿大夫在地方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控制力;卿大夫与国君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卿大夫逐渐架空了国君,成为国家权力的主导力量;卿大夫的来源和类型多样,形成了复杂的政治格局。

在春秋时期,国君的外交权、军事权和财政权是如何具体行使的?

根据供的信息,无法回答关于春秋时期国君的外交权、军事权和财政权的具体行使方式的问题。我搜索到的资料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官制和军事度等方面,但没有详细描述国君在外交、军事和财政方面的具体行使方式。

具体来说:- 外交权:没有直接提到国君的外交权如何行使。- 军事权:虽然提到各国君主在军事上逐步摆脱周天子控制,拥有谋略决策、任命将佐、发出征的最高军权,并常亲自统兵作战,但没有详细说明国君的外交权和财政权。- 财政权:提到封君拥有征收封邑租税的特权,但没有具体说明国君的财政权如何行使。

国君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我搜索到的资料主要集中在“君”字的演变和文化内涵,但没有直涉及国君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

命妇的封号“国君”在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例子?

命妇的封号“国君”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例子。然而,搜索结果中提到了一些与命妇相关的封号和制度:

  1. 国太夫人:这是宋朝初年设立的封号,用于封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宰相、使相、三公、三王、侍中、中书令等曾祖母、祖母、母。

  2. 国太妃:这是宋朝封给国公的妻子的封号,地位非常高。

  3. 郡太君:这是宋朝封给郡太守的妻子的封号。

  4. 郡君这是唐代四品官员之妻的封号。

  5. 县太君:这是宋朝封给县令的妻子的封号。

  6. 县君:这是唐代五品文散官朝散大夫、武散官宣武将军以上官员母妻的封号。

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国君”这一封号,但可以看出,宋朝和唐代都有多种命妇封号,这些封号通常与官员的职位或身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