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如果你现在有什么不适,就一定要去医院检查一下。
2.他因为吃了太多粽子而感到肠胃不适。
1. 不往;不至。
引
1.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𥸤众戚出矢言。
《书·盘庚上》
2. 送神,奏《高明乐》辞: ……神之驾,纷奕奕。乘白云,无不适。
《隋书·音乐志中》
2. 不符合;不适合。
引
1. 凡为主而不得用其法,不适其意,顾臣而行,离法而听贵臣,此所谓贵而威之也。
《管子·任法》
2. 愈诚怯弱,不适于用,听于下风,窃自增气。
唐
《与鄂州柳中丞书》
韩愈
3. 履大不适于体,途中颇累赘否?
清
《聊斋志异·凤阳士人》
蒲松龄
3. 不和顺;不调顺。
引
1. 去秋雨泽不适,今时复旱,如炎如焚。
《后汉书·章帝纪》
2. 顷日蚀告变,水旱不适,虽克己思救,未尽其方。
《晋书·孝武帝纪》
4. 身体不舒服。
引
1. 三月十六日云白: 春节余不适,得示知足下平安。
晋
《春节帖》
陆云
2. 不得已就官,数月大不适,即以病辞免。
唐
《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
韩愈
3. 〔王笥生〕偶患不适,思觅一逭暑之处。
清
《淞隐漫录·笙村灵梦记》
王韬
4. 有同学说,我讨厌它,见了就脑袋发胀全身不适。
《关于X》诗
万里鹏
5. 不惬意;不愉快。
引
1.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唐
《乐游原》诗
李商隐
2. 畎亩意不适,出门聊散忧。
宋
《晚步》诗
陈与义
3. 有廖太学,悼其宠姬,幽郁不适。
清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
纪昀
6. 不得;不招致。
引
1. 崇侯、恶来知不适纣之诛也,而不见武王之灭之也。
《韩非子·说林下》
7. 不敷;不足。
引
1. 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
《汉书·循吏传·黄霸》
2. 此日大军既溃,马之失者十凡五六,器甲之失者十凡八九。一旦选𭚦骑,则马不适乘,治坚甲利兵则器不适用,以此御敌,安能得胜?
宋
《三朝北盟会编》卷七七
徐梦莘
8. 同“不啻”,不仅。
引
1. 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战国策·秦策二》
“不适”是指身体或心理上的不舒服、不适应的状态。它可以表现为身体上的疼痛、疲劳、消化不良等,也可以是心理上的不安、焦虑、失落等。在中文中,“不适”通常用来描述一种缺乏舒适感或轻松感的状态,与“舒适”相对。
此外,“不适”还可以作为动词使用,表示使某人感到不愉快或不安。在常生活中,当人们感到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时,可以使用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不适的具体症状非常多样,涉及身体的多个系统和器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不适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头胀、昏昏沉沉、精神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肌肉紧张酸痛等。
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胀、食欲不振、反酸、打嗝等。
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气短、咳嗽、咳痰、咽喉疼痛、鼻塞、鼻涕等。
心血管系统症状:心慌、心悸、闷、胸痛、心跳快、心绞痛等。
泌尿系统症状:尿频、尿痛、排尿困难等。
骨骼和肌肉问题:四肢无力、手抖腿抖、关节酸软无力、行走困难等。
情绪和心理问题:焦虑、恐惧、孤独、苦闷、过分担忧、对事物不感兴趣等。
睡眠障碍: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经常做噩梦、半夜容易惊醒等。
其他症状:出汗、怕冷畏寒、全身游走性疼痛、眼睛酸胀、视力模糊等。
在理学中,不适感(dysphoria)被定义为一种深层次的失望或焦虑状态,对个人的情绪福祉产生影响。这种状态通常伴随着持续的悲伤、失去兴趣、食欲或体重变化、睡眠障碍和普遍的疲惫感。不适感的症状多样,从普遍的失望到深刻的情感痛苦不等,需要以同情的态度对待。
不适感的根源复杂,可能源于未解决的内冲突或重大生活变化,也可能与慢性压力或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有关。长期不适感与抑郁、躁狂等情绪性心理健康问题相关。性别不适感是指个体性别认同与其出生时被分配的性别不一致所产生的痛苦。
心理治疗师会采用个性化的评估策略来准确识别不适感的性质,为个体创建理解和管理情绪的路线图。基于证据的干预措施,如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实践,可以帮助个体识别并挑战消极思维模式,增强情绪调节能力。技能发展是这些干预的关键部分,包括管理焦虑和增强绪调节的能力。
心理治疗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帮助个体探索和理解情绪,教授实用应对策略改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自尊心,促进关系中的沟通。寻求专业帮助意味着针对个体独特的不适感因素提供个性化支持,是恢复控制情绪祉的第一步。
总之,不适感在心理学中被视为一种复杂的感情状态,包括强的不幸/不满和易怒。
不适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复杂且相互影响的。根据多项证据,我们可以看到身体不适和心理不适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身体不适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例如,情感缺失可能导致个体对外界刺激缺乏反应,内心孤独却拒绝感动,这种自我保护机制虽然看似解决问题,但实际上会加剧内心冲突,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和焦虑。此外,长期的情感压抑、慢性压力和内在冲突也会引发难以言喻的心理不适感,影响情绪、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心理不适也会导致身体上的症状。例如,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可能导致心悸头痛、失眠等身体症状。这些症状往往是一过性的,但如果长期处于焦虑或抑郁状态中,就可能演变为持续性的症状,如长期失眠、心慌及不明原因的头晕、腹痛等。
此外,人际关系中的不适感也对心理健康有深远的影响。不健康、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焦虑、抑郁、自卑、压力过大和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源自价值观差异、沟通障碍、个性冲突等因素,导致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感到挫败、孤独和无助,进而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
因此,身体不适和心理不适是相互关联的。身体上的不适可能源于心理因素,而心理上的不适也可导致身体上的症状。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个体需要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情感压抑,并寻求情感支持和专业帮助。
有效缓解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以下是一些综合性的建议:
放松技巧:学习和练习放松技巧是缓解压力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这些技巧包括深呼吸、冥想、瑜伽、太极、按摩等,能够帮助减缓心率、降低血、改善消化、控制血糖、减少压力激素活动、增加肌肉血流、缓解肌肉紧张和慢性疼痛、改善专注力和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减少疲劳感、减少愤怒和挫败感、增强应对问题的信心。
正念放松:专注于当前的想法、情绪和感受,而不去评判它们,可以缓解身体和心上的不适症状,并有助于防止这些症状复发。正念放松使我们有意识地放松身体、放慢呼吸,从而改善大脑的工作状态,对抗负性情绪。
运动:参与体育运动是一个很好的减压方法。激烈的奔跑、游泳或挥拍激战时,虽然肌肉紧张,但神经放松,大汗淋漓过后会得到彻底的放松。
寻求支持:在失意或受到挫折时,找朋友谈谈心,一吐心中的不快,在善意的劝导和热心的安慰下,精神的痛苦将得以消除。此外,社会支持和深入交流对缓解压力也非常重要。
音乐和气味:使用自己喜欢的音乐和气味来放松心情,如冥想音乐和喷在枕头上自己喜欢的气味,以获得舒适感。
自我觉察:通过觉察可以发现并消除内心的“灰”,从而让身心安定下来。不要过度解读不愉快的情绪,避免陷入习惯性当机状态。
宣泄情绪:通过运动、娱乐、找朋友倾诉等方式来宣泄不愉快情绪,忌压抑负面情绪。积极的情绪调节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
药物辅助: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紧急的焦虑症药物如阿普唑仑,但应谨慎使用,并尽量避免依赖。
在不同文化中,不适的表达和理解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情感表达方式、社会价值观以及沟通风格上。
情感表达方式在不同文化中有很大差异。例如,在泰国等亚洲文化中,公开表达负面情绪如愤怒和抱怨被视为不礼貌甚至粗鲁,人们倾向于通过微笑来掩饰愤怒和不适。这种文化规范源于避免冲突的社会压力,即使内心感到不满或尴尬,也以微笑应对。相比之下,欧美文化更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鼓励人们直率表达自我。因此,在欧美文化中,直接表达不适感是常见的,而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会让东亚人感到不适或受到冒犯。
社会价值观的不同也影响了情感表达的方式。东亚文化注重和谐与集体利益,因此情感的表达方式更为谨慎和考虑他人。例如,在日本文化中,个人的痛苦被视为一种集体体验,不仅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周围的人。这与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因素也对情感表达产生影响。每个文化都有独特的“暗示”和“氛围”,这些非语言符号可以像语言一样被学习但更难掌握。例如,在泰国文化中,微笑可能被误解为享受或不尊重行为,因为缺乏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可能导致误解。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情感表达。高语境文化(如许多亚洲国家或地区)中,沟通往往依赖于暗示和背景信息,而非直接说明。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可能不会直接表不适感,而是通过暗示或非语言行为传达。而低语境文化(如欧美国家)中,沟通更直接和明确,不适感通常会直接表达出来。
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至关重要。避免简单地假设自己的情感是普遍适用的,并询问对方对某些事物的感受比依赖自身文化假设更为明智。